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18
1
作者 韦卫中 徐春芳 +1 位作者 陈慧 纪伟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动态三维(4D)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评价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女性不孕症患者62例,将双腔球囊导管置入宫腔,经导管推注SonoVue超声造影剂,经4D阴道超声造影实时观察造影剂增强情况,并采用经阴道4... 目的探讨经阴道动态三维(4D)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评价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女性不孕症患者62例,将双腔球囊导管置入宫腔,经导管推注SonoVue超声造影剂,经4D阴道超声造影实时观察造影剂增强情况,并采用经阴道4D超声造影重建技术评估输卵管通畅性,其中3例行腹腔镜检查,15例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结果 62例患者的120条输卵管4D超声造影显示115条,显示率95.8%;其中输卵管通畅38条,输卵管通而不畅59条,输卵管阻塞18条。4D超声造影结果与X线碘油造影结果比较具有一致性。结论经阴道子宫输卵管4D超声造影重建技术能真实展现输卵管的立体空间走行,并能准确、快速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评价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 动态三维 经阴道超声 不孕症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韦卫中 陈绍军 王宏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5-257,共3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在实验性家兔川崎病 (KD)并冠状动脉炎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 1(ET 1) ,并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AM和ET 1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牛血清清蛋白复制幼兔川崎病动物模型 ,3...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在实验性家兔川崎病 (KD)并冠状动脉炎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 1(ET 1) ,并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AM和ET 1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牛血清清蛋白复制幼兔川崎病动物模型 ,35只幼兔分为实验组 2 5只和正常对照组 10只 ,分别检测血浆AM及ET 1浓度 ,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并取冠状动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  2 5只实验组幼兔中 6只冠状动脉扩张。 1.血浆AM在无冠状动脉扩张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冠状动脉扩张组较无扩张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2 .血浆ET 1在无冠状动脉扩张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冠状动脉扩张组比无扩张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1.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AM和ET 1共同参与KD的病理发病机制 ,在KD急性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 ,在K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血浆AM在KD急性期是作为一种保护因子代偿性升高 ,有冠状动脉扩张时升高更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炎 肾上腺髓质素 内皮素-1 心血管并发症 病理机制
下载PDF
免疫性血管炎致冠状动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韦卫中 陈绍军 +1 位作者 王宏伟 胡秀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讨异种动物蛋白所致家兔免疫性血管炎的病理特点,为建立川崎病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兔的免疫性血管炎模型,25只幼兔作为实验A组,10只成年兔作为实验B组,10只幼兔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做冠状... 目的 探讨异种动物蛋白所致家兔免疫性血管炎的病理特点,为建立川崎病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兔的免疫性血管炎模型,25只幼兔作为实验A组,10只成年兔作为实验B组,10只幼兔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做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分析和相关免疫学检查。结果 经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实验A组中有6只发现有冠状动脉扩张,实验B组均未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病理检查:光镜下见实验A、B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内皮下组织水肿、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弹力纤维断裂等改变,实验B组的病理改变较轻,且实验A组中冠脉扩张者比无冠脉扩张者病理损伤重;电镜检查:实验A组冠状动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染色质浓聚、平滑肌细胞轻度变性、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大等改变。实验B组仅见内皮细胞肿胀和轻度平滑肌细胞变性。结论 首次发现用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幼兔免疫性血管炎,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其病理改变与川崎病相似,可作为建立川崎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提供了免疫性血管炎可引起幼龄动物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伤 实验研究 川崎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产前超声检查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韦卫中 徐春芳 +1 位作者 钱坤 纪伟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4-606,共3页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来源、性质及其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对81例产前超声诊断中发现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孕妇进行追踪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形成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病因包括①羊膜带综合征3例,②轮状胎盘2例,③...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来源、性质及其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对81例产前超声诊断中发现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孕妇进行追踪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形成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病因包括①羊膜带综合征3例,②轮状胎盘2例,③纵隔子宫4例,④宫腔粘连带65例。81例发现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孕妇中,有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史的57例;合并胎儿畸形3例,无胎儿畸形78例。结论孕期宫腔内条带状回声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是否合并胎儿畸形与条带样结构的来源和性质密切相关。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可能是引起宫腔粘连带的因素之一,系统规范的超声检查及定期随诊观察对判断宫腔内条带状回声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条带状回声 胎儿 产前超声检查
下载PDF
磁性纳米颗粒介导基因治疗乳腺癌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韦卫中 吴华 李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73-475,528,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基因载体PEI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polyMAG-1000介导TRAIL基因治疗乳腺癌的可行性,观察TRAIL基因转染乳腺癌细胞后的治疗作用。方法以polyMAG-1000为基因载体,联结TRAIL质粒DNA后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用Tunel法检测细... 目的探讨新型基因载体PEI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polyMAG-1000介导TRAIL基因治疗乳腺癌的可行性,观察TRAIL基因转染乳腺癌细胞后的治疗作用。方法以polyMAG-1000为基因载体,联结TRAIL质粒DNA后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用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以空载体作为阴性对照;脂质体转染TRAIL基因作阳性对照。结果Tunel法可见MCF-7细胞经polyMAG-1000和脂质体转染TRAIL基因后均可见发生凋亡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polyMAG-1000转染的细胞凋亡率为25.11%±2.85%,脂质体转染的细胞凋亡率为18.31%±2.44%(P<0.05)。结论TRAIL对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凋亡效应,PEI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介导的TRAIL基因治疗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 TRAIL 乳腺癌 基因治疗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用于基因载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韦卫中 吴华 徐春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02-305,F003,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的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中polyMAG1000用于体外基因转导的可行性。方法:用扫描电镜观测polyMAG1000的粒径;观察在不同的酸碱度下,将polyMAG1000与pEGFP N1质粒DNA按不同的比例(v∶w)混合后,观察polyMAG1000... 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的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中polyMAG1000用于体外基因转导的可行性。方法:用扫描电镜观测polyMAG1000的粒径;观察在不同的酸碱度下,将polyMAG1000与pEGFP N1质粒DNA按不同的比例(v∶w)混合后,观察polyMAG1000结合和保护DNA的能力,并进行体外转染实验。结果:polyMAG1000的直径约100nm,颗粒均匀,无论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均能与质粒DNA稳定地结合;polyMAG1000能把pEGFP质粒DNA导入肿瘤细胞中,进而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当polyMAG1000与DNA比例为1∶1时转染效率最高;加与不加磁场转染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PEI包裹的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可用于体外基因转导,把PEI等基因导入载体与磁性纳米颗粒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基因导入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聚乙烯亚胺 非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下载PDF
阳离子聚合物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韦卫中 吴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由于阳离子聚合物等非病毒纳米基因导入载体安全、低毒、装载容量大、制备容易等优点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提高其转导效率的研究也较多。该文作者对PLL和PEI等阳离子聚合物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基因治疗 非病毒载体 阳离子聚合物 纳米
下载PDF
微通道磁泳分离系统中微粒的运动特性及分离效率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韦卫中 曹全梁 +1 位作者 冯洋 韩小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3,共7页
通过磁场力诱导微/纳米微粒定向移动实现分离的磁泳分离技术在生化分离及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其在微流控系统中的应用及微尺度下的分离特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磁泳分离系统中磁性微粒的受力和运动方程,建立梯度磁场和流场... 通过磁场力诱导微/纳米微粒定向移动实现分离的磁泳分离技术在生化分离及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其在微流控系统中的应用及微尺度下的分离特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磁泳分离系统中磁性微粒的受力和运动方程,建立梯度磁场和流场共同作用下磁性微粒的二维动力学数值模型,对不同流速条件和管道结构下微管道内单/双磁性微粒的动力学特性和分离行为进行数值研究。研究表明:T型管道内不同流层的宽度可由入口流速比来调控,当流速比从1增加至6时,磁性微粒所在的流层宽度从100μm减小为53μm,大大降低不同微粒间的初始间距,可有效提高微粒群间的分离识别度;当不同粒子群间完全分离后,在微管道出口处引入扩张通道,可将微粒群间的分离间距从5.4μm提高至26.8μm。在此基础上,实现粒径2和3μm磁性微粒的有效分离。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磁泳分离效率和优化微流控系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泳分离 微流控 分离效率 磁性微粒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韦卫中 陈绍军 程佩萱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1年第4期200-202,共3页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是具有扩血管降压,排钠利尿,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保护受损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等生物学效应的血管活性多肽。目前研究表明,AM通过其强有力的生物学效应在充血性心...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是具有扩血管降压,排钠利尿,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保护受损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等生物学效应的血管活性多肽。目前研究表明,AM通过其强有力的生物学效应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主要起代偿作用,从而阻止或延缓CHF的进一步发展,并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有可能成为治疗CHF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类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上腺髓质素 治疗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与内科疾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卫中 陈绍军 程佩萱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2年第2期53-56,共4页
肾上腺髓质素是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多肽,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排钠、利尿,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保护受损心肌,增强心肌收缩等生物学效应。本文就目前对肾上腺髓质素与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内毒素性休... 肾上腺髓质素是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多肽,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排钠、利尿,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保护受损心肌,增强心肌收缩等生物学效应。本文就目前对肾上腺髓质素与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内毒素性休克、支气管哮喘等内科疾病的关系及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肺动脉高压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衰竭 内毒素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下载PDF
单链抗体在肿瘤核医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韦卫中 吴华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关键词 单链抗体 基因工程 肿瘤治疗学 核医学 生物靶向治疗
下载PDF
CT在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韦卫中 徐春芳 张庆松 《现代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3-43,46,共2页
目的 探讨 CT在小儿脑性瘫痪 (脑瘫 )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24例小儿脑瘫的头颅 CT进行回顾性研究与分析。 结果 124例中 96例头颅 CT检查阳性, CT异常率 77.42%,其中脑萎缩是最常见的表现 (54.84%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 目的 探讨 CT在小儿脑性瘫痪 (脑瘫 )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24例小儿脑瘫的头颅 CT进行回顾性研究与分析。 结果 124例中 96例头颅 CT检查阳性, CT异常率 77.42%,其中脑萎缩是最常见的表现 (54.84%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 (71.77% )。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 CT异常率越高。结论 虽然 CT不能作为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但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有助于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以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诊断 CT 儿童
下载PDF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免疫性血管炎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小鸥 康闽 +2 位作者 王宏伟 施虹 韦卫中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6-438,共3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免疫性血管炎致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4周龄雄性大耳兔24只分为3组。A组:基础饲料喂养对照组8只;B组:胆固醇喂饲组8只;C组:10%牛血清清蛋白注射并喂饲胆固醇饲料8只。实验满4周,A...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免疫性血管炎致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4周龄雄性大耳兔24只分为3组。A组:基础饲料喂养对照组8只;B组:胆固醇喂饲组8只;C组:10%牛血清清蛋白注射并喂饲胆固醇饲料8只。实验满4周,A、B、C3组分别取心脏做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查,主动脉血管弹力纤维染色及NOS组织化学染色,测血清NO和血浆血管内皮素(ET)含量。结果B组出现轻度AS,内弹力膜不完整;C组出现严重AS,内弹力膜断裂。3组NOS均呈阳性着色反应,C组阳性着色区域较A、B组明显扩大。C组与B组比较,其脂质斑块面积(PA)增大、小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IA)增高、NOS平均光密度(A)增高,血浆ET含量升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免疫性血管炎为AS发病的危险因素,NO/ET平衡失调,NOS活性异常可能参与免疫性血管炎致AS形成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免疫性 动脉粥样硬化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内皮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免疫性血管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康闽 韦卫中 王宏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管炎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生的关系。方法  4周龄日本大耳幼年家兔 6 1只及 4月龄成兔 10只分为 6组。用 10 %牛血清清蛋白重复静脉注射诱发免疫性血管炎 ,并喂饲胆固醇饲料。A组 :血管炎幼兔冠脉造影组 2 7只 ;B...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管炎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生的关系。方法  4周龄日本大耳幼年家兔 6 1只及 4月龄成兔 10只分为 6组。用 10 %牛血清清蛋白重复静脉注射诱发免疫性血管炎 ,并喂饲胆固醇饲料。A组 :血管炎幼兔冠脉造影组 2 7只 ;B组 :正常成年兔冠脉造影对照组 10只 ;C组 :正常幼兔冠脉造影对照组 10只 ;D组 :血管炎加胆固醇喂饲组 8只 ;E组 :单纯胆固醇喂饲对照组 8只 ;F组 :基础喂饲对照组 8只。实验满 4周后A、B、C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 ;满 12周后D、E、F三组分别取心脏做主动脉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中 6只出现明显冠状动脉扩张 ,B组和C组冠脉无扩张。D组出现严重AS ,表现为脂质斑块厚 ,隆起于内膜表面。E组仅出现轻度AS ,表现为脂质斑块薄 ,且主要集中于主动脉根部。D组与E组比较 ,其脂质斑块面积百分比 (PA)、冠状小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 (IA)和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 (DS)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F组无AS改变。结论 血清性免疫血管炎急性期可致部分幼兔冠状动脉扩张 ,并可显著加重胆固醇喂饲家兔AS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管炎 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研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48例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韦卫中 徐春芳 +4 位作者 王铁锚 杨晓云 左萍 黄芬 林凡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3年第5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异常宽大T波的疾病谱、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6 007例住院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从中筛选出心电图T波时间>250 ms并且形态异常宽大的48例,统计其疾病谱以及肌钙蛋白、心肌酶谱、NT-proBNP、D-二聚体、电解质、血红... 目的:探讨异常宽大T波的疾病谱、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6 007例住院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从中筛选出心电图T波时间>250 ms并且形态异常宽大的48例,统计其疾病谱以及肌钙蛋白、心肌酶谱、NT-proBNP、D-二聚体、电解质、血红蛋白、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指标。结果:异常宽大T波的发生率为0.05%。疾病谱显示: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肺血栓栓塞、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占79%,女性多于男性,脑血管意外组中宽大直立T波与宽大倒置T波发生例数相似。结论:异常宽大T波可见于多种重症疾病;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儿茶酚胺性心肌损害可能是发生宽大T波的主要机制;宽大直立T波与宽大倒置T波具有同等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大T波 疾病谱 儿茶酚胺
下载PDF
超声软指标联合母体血清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 被引量:7
16
作者 孔德明 韦卫中 +1 位作者 纪伟英 饶箐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72-1876,共5页
目的观察孕中期超声软指标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用于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价值。方法对1 625名接受孕中期产前检查孕妇以常规腹部超声检测胎儿超声软指标,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母体血清AFP和HCG。将胎儿多... 目的观察孕中期超声软指标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用于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价值。方法对1 625名接受孕中期产前检查孕妇以常规腹部超声检测胎儿超声软指标,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母体血清AFP和HCG。将胎儿多个超声软指标(≥2个)阳性者归为高危孕妇(高危组),行羊膜腔穿刺术及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对低危孕妇进行产后随访,与筛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共检出64胎胎儿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35胎、结构异常29胎。于高危组167名中发现40胎胎儿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23胎、结构异常17胎。母体血清AFP及HCG水平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敏感度分别为64.60%和98.50%,特异度分别为66.00%和14.40%,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和0.788,截断值分别为56.24 ng/ml和19.36 ng/ml;母体血清AFP联合HCG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敏感度为71.88%,特异度为93.66%,AUC为0.796。超声软指标联合检测母体血清AFP、HCG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敏感度均高于单项指标(P均<0.05)。结论孕中期超声软指标联合母体血清AFP、HCG检测可提高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敏感度,有效筛选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孕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绒毛膜促性腺素 染色体变异 胎儿 超声检查 产前
下载PDF
武汉地区正常单胎妊娠胎儿早期NT厚度正常值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玉成 韦卫中 何晓俊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第8期1321-1324,共4页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孕妇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T)正常值范围以及与孕龄、孕妇年龄、胎儿性别等相关性。方法:连续性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11~13周+6单胎汉族孕妇3671例,超声测量胎儿NT厚度,分析正常胎儿NT...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孕妇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T)正常值范围以及与孕龄、孕妇年龄、胎儿性别等相关性。方法:连续性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11~13周+6单胎汉族孕妇3671例,超声测量胎儿NT厚度,分析正常胎儿NT厚度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观察不同孕龄、孕妇年龄、胎儿性别NT厚度的差异和正常参考值范围。Pearson分析NT值与孕龄、孕妇年龄的相关性。结果:本组3548例完成胎儿NT厚度测量,成功测量率96.7%,其中3316例完成随访,随访成功率93.5%,剔除43例流产、死胎、出生缺陷胎儿,3273例单胎孕妇最终进入结果分析。3273例正常胎儿NT厚度值符合正态分布,NT厚度为1.73±0.68mm,95%参考范围为0.78~2.85mm。男性胎儿NT厚度值大于女性胎儿,年龄>35岁孕妇的胎儿NT厚度值大于≤35岁孕妇胎儿(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胎儿NT厚度与孕妇年龄呈正相关(r=0.419,P<0.05),与孕龄无关(r=0.130,P>0.05)。结论:本院孕妇早孕期胎儿NT值95%参考范围为0.78~2.85mm,高龄孕妇胎儿NT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早期 产前超声检查 胎儿颈项透明层 正常值范围 相关性
下载PDF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Mediated Gene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An In Vitro Study 被引量:1
18
作者 韦卫中 徐春芳 吴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6年第6期728-730,共3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using TRAIL gene to treat breast cancer mediated with a novel carrier -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 MAG-1000) coated with PEI. The m...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using TRAIL gene to treat breast cancer mediated with a novel carrier -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 MAG-1000) coated with PEI. The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were used as gene carrier to transfect TRAIL gene into MCF-7 cells. The polyMAG-1000 without TRAIL gene was transfected into the tumor cells as negative control. TRAIL gene transfection with liposome as carrier served as positive control. The apoptosis of cells was detected with TUNEL method. The apoptosis ratio of tumor cells was measured with flow cytometry (FCM). It was found that the apoptosis occurred in the tumor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of TRAIL gene mediated by both polyMAG-1000 and liposome. The apoptosis ratio in the group with polyMAG-1000 as gene cartier was (25.11±2.85) %, whereas it was (5.06±1.05) %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polyMAG-1000 (P〈0.01). The apoptosis ratio was as low as (18.31 ±2.44) % in the group with liposome as gene carrier (P〈0.05, as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with polyMAG- 1000 as gene carri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RAIL gene may induce apoptosis in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 The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coated with PEI may be a potential gene carrier with high transfection efficacy for cancer gen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S TRAIL gene therapy breast cancer
下载PDF
Use of PEI-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s Gene Vectors 被引量:1
19
作者 韦卫中 徐春芳 吴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4年第6期618-620,共3页
Summar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polyethyleneimine (PEI) 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MAG-1000) as gene vectors.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oparticles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 Summar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polyethyleneimine (PEI) 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MAG-1000) as gene vectors.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oparticles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ability of the nanoparticles to combine with and protect DNA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after polyMAG-1000 and DNA were combined in different ratios. The nanoparticles were tested as gene vectors with in vitro transfection models.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nanoparticles were about 100 nm in diameter. The nanoparticles could bind and condense DNA under acid, neutral and alkaline conditions, and they could transfer genes into cells and expres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GFP).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highest (51 %) when the ratio of nanoparticles to DNA was 1:1 (v:w). In that ratio, the difference in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marked depending on whether a magnetic field was present or not: about 10 % when it was absent but 51 % when it was present. The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coated with PEI may potentially be used as gene v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ETHYLENEIMINE non-viral vectors gene therapy
下载PDF
胎儿神经母细胞瘤的产前超声诊断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海艳 韦卫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547-1549,1554,共4页
目的探讨胎儿期神经母细胞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超声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胎儿神经母细胞瘤病例的超声检查资料,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9例病例中,产前超声确诊6例,1例提示为神经源性肿瘤,未给出明确诊... 目的探讨胎儿期神经母细胞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超声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胎儿神经母细胞瘤病例的超声检查资料,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9例病例中,产前超声确诊6例,1例提示为神经源性肿瘤,未给出明确诊断,2例误诊为肾上腺囊肿。肿瘤发生部位:8例位于肾上腺,1例位于后纵隔。超声图像上肿瘤均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具有多样性,动态观察肿瘤内部回声向更复杂化演变。瘤体一般可探及血流信号,早期无血流信号的病灶也可随病程进展而出现血流信号。产后病理结果示9例肿瘤内部均见出血灶。结论胎儿期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肾上腺,且肿瘤因易出血致其回声向复杂化演变是产前超声诊断较为有价值的特征,结合MRI及羊水穿刺可提高产前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神经母细胞瘤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