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论上帝证明与因果性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韦政希 苏德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9,共7页
康德早期对莱布尼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表明,后者是根据单向因果性原理、采用假言三段论的形式进行的,但单向因果性所蕴含的时间相继性原理摧毁了这个证明。进而,康德根据自己所改造的充足理由律,以选言三段论的形式做出了本体论证明,这... 康德早期对莱布尼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表明,后者是根据单向因果性原理、采用假言三段论的形式进行的,但单向因果性所蕴含的时间相继性原理摧毁了这个证明。进而,康德根据自己所改造的充足理由律,以选言三段论的形式做出了本体论证明,这个证明其实隐含第一批判中才提到的交互因果性,它主张原因与结果是同时交互作用的,这就避免了时间相继性问题。并且,康德根据交互因果性给出了设计论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因果性 交互因果性 本体论证明 设计论证明
下载PDF
康德宗教哲学中道德自律与恩典的一致性 被引量:8
2
作者 韦政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3,共8页
在康德宗教哲学中,当人们面对根本恶时,是主动进行道德自律以改恶向善,还是被动等待上帝的恩典的协助,这是一个问题。目前学界为了说明恩典与道德自律的关系,主要从理性宗教视角将恩典理解为一个实践理性的悬设而将之概念化,但一个概念... 在康德宗教哲学中,当人们面对根本恶时,是主动进行道德自律以改恶向善,还是被动等待上帝的恩典的协助,这是一个问题。目前学界为了说明恩典与道德自律的关系,主要从理性宗教视角将恩典理解为一个实践理性的悬设而将之概念化,但一个概念化的恩典是无法给予人们去除根本恶的力量的。实际上,道德自律和恩典分别是康德从理性宗教和启示宗教的视角来审查同一件事的结果。启示宗教中的恩典虽然无法被人们所认识,但它还是作为人改恶向善的本体论前提起作用;理性宗教中的道德自律则是人们获得恩典的实践论前提。康德对其宗教哲学中二律背反的解决其实就已经间接解决了道德自律与恩典的矛盾问题。研究者没有看到两者的内在统一性,是因为他们只从理性宗教与人的主动性视角来理解两者的关系,却没有注意到,在启示宗教中,人作为受造的属灵的人,首先具有接受恩典的被动的精神,然后才有去进行道德自律的主动的自由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道德自律 恩典 理性宗教 启示宗教 主动性 被动性
下载PDF
再论康德对时空的先天性论证 被引量:1
3
作者 韦政希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在康德的建构主义认识论中,由于知性源始的客体化活动对时空的规定作用,时空成为人类用来间接地与物自身产生关联的一种认识手段而具有曲行性特征,康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对时空的两个先天性论证的。忽视时空的这一特征,认为作为纯粹... 在康德的建构主义认识论中,由于知性源始的客体化活动对时空的规定作用,时空成为人类用来间接地与物自身产生关联的一种认识手段而具有曲行性特征,康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对时空的两个先天性论证的。忽视时空的这一特征,认为作为纯粹直观的时空是人直接认识事物的标志,从心理学、逻辑学、经验论和实在论等角度对先天性论证进行解读,将无法把握康德认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时空 先天性 建构主义 曲行性
下载PDF
恩典如何降临?——康德宗教哲学中基督的形象作用之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韦政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46,共12页
在面对根本恶时,康德认为,人们为了实现心灵转变,一方面要发挥理性的主动性积极进行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基督的称义恩典又是人们进行转变时必不可少的援助。基督的形象作用使称义恩典的援助得以可能,这种作用在康德的原型理论中展开。原... 在面对根本恶时,康德认为,人们为了实现心灵转变,一方面要发挥理性的主动性积极进行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基督的称义恩典又是人们进行转变时必不可少的援助。基督的形象作用使称义恩典的援助得以可能,这种作用在康德的原型理论中展开。原型既可以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理解为人类的原初道德禀赋之理性理念,又可以站在非理性主义的立场上解释为原初道德禀赋和内在审判者的感性论理念。良知阐明自我的理性的主动性与接受性的统一,从而保证了对原型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双重理解。因此,理性宗教与其改造的启示宗教共存于康德宗教哲学中,并且两者之间保持着某种张力:启示宗教中的恩典是其理性宗教中人类的道德自律之非意向性的现象学存在论前提,道德自律是人类接受恩典的实践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典 原型 良知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下载PDF
《楞严经》中的“众生”概念
5
作者 韦政希 《中国佛学》 2018年第1期257-265,共9页
《楞严经》的"众生"揭示了生命不同层次的关系。就生灭门而言,众生因根本无明转真心为妄心,并依各自的情—想结构而被划分成七趣;另外,众生的八识是一个互相奠基的过程,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来,三种相续是对众生与世界的关系的说... 《楞严经》的"众生"揭示了生命不同层次的关系。就生灭门而言,众生因根本无明转真心为妄心,并依各自的情—想结构而被划分成七趣;另外,众生的八识是一个互相奠基的过程,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来,三种相续是对众生与世界的关系的说明。不管是情感性的阿赖耶识和第七识还是认知性的第六识,它们从真如门来看实际的分别是众生自我否定的两种形式:"迷己为物"和"认物为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严经》众生 阿赖耶识 第七识 第六识 世界
下载PDF
“人狗悖论”的生命现象学诠释——以《大话西游》为例
6
作者 王海龙 韦政希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0-96,共7页
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主张,非意向性的先验情感的被给予性是意向性的认识活动的被给予性的基础,前者是纯粹现象学生命的特征,后者则是强调理性主义的科学的特征,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矛盾:生命的自我否定。触及人的存在的电影中往... 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主张,非意向性的先验情感的被给予性是意向性的认识活动的被给予性的基础,前者是纯粹现象学生命的特征,后者则是强调理性主义的科学的特征,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矛盾:生命的自我否定。触及人的存在的电影中往往存在这个矛盾。生命现象学的这些主张在电影《大话西游》中得到生动体现,尤其是影片中的同一个孙悟空既是人、又是狗的悖论切合了生命现象学的主题:生命的自我否定。在孙悟空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个悖论中非意向性与意向性的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现象学 情感 生命的自我否定 《大话西游》 人狗悖论
下载PDF
德福必然一致吗?——康德至善理论辩难
7
作者 韦政希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07-127,共21页
通过德福一致的至善理论,康德将其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得出“道德必然导致宗教”的著名结论,其中《纯粹理性批判》对至善的论证是关键性的一步;但这种论证并不成立。首先,至善理论是以批判的唯灵主义及其“两个世界”说为... 通过德福一致的至善理论,康德将其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得出“道德必然导致宗教”的著名结论,其中《纯粹理性批判》对至善的论证是关键性的一步;但这种论证并不成立。首先,至善理论是以批判的唯灵主义及其“两个世界”说为前提的,这遇到温和的唯灵主义的挑战。其次,“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与“我可以希望幸福”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关系;经验性的幸福在不断进行道德努力的人那里发展成理智的道德幸福;德福一致的主张其实根源于康德对莱布尼茨神义论之改造,并非形而上学思考之必然结论。最后,以德福一致为基础所构建的道德神学面临叔本华与佛教的温和的唯灵主义、新儒家道德形而上学、黑格尔绝对观念论等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幸福 至善 唯灵主义 神义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