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酸化与升温对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生长钙化的影响
1
作者 杨芳芳 肖志梁 +2 位作者 韦章良 黄怡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7,共11页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钙化海藻——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CO_(2)分压(pCO_(2):400μatm、1200μatm、1800μatm)和温度(27℃、30℃、32℃)对其培养1个月,通过监测藻体生长和钙化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探究海水酸化与升温对活体与死亡的孔石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从27℃升高到30℃时,活体孔石藻生长钙化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当温度提高到32℃时,藻体生长钙化显著下降,甚至出现溶解现象,净钙化速率从206.99nmol·cm^(–2)·h^(−1)(pCO_(2):400μatm;温度:27℃)降至–42.22nmol·cm^(–2)·h^(−1)(pCO_(2):1200μatm;温度32℃)。类似地,pCO_(2)增加也会显著抑制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而且该抑制作用随着CO_(2)分压增加而增强。此外,升温与酸化对藻体叶绿素a含量和净钙化速率均具有交互作用。与活体孔石藻相比,死亡的藻体骨骼更易受到高温与酸化影响,当温度升高至30℃或pCO_(2)提高至1200μatm时,死亡藻体骨骼净溶解速率均显著增加,而且高温与酸化的交互作用加速了骨骼溶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了酸化与升温不仅会影响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速率,而且会加速礁体主要组分(藻体碳酸钙骨骼)的溶解速率,进而影响到珊瑚礁生态系统。本文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升温 孔石藻 钙化 生长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下载PDF
长心卡帕藻应对海洋酸化和升温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2
作者 张雅婷 韦章良 +2 位作者 龙丽娟 杨芳芳 肖志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1,共10页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发海洋表层海水逐渐酸化和升温,对大型海藻产生耦合效应。因此,本文设置了两种CO_(2)浓度梯度(450×10^(-6)和1200×10^(-6))和三种温度梯度(26℃、29℃和32℃),从光合作用、细胞代谢产物、碳氮积累和酶活性方面探讨长心卡帕藻响应海洋酸化和海水升温的环境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CO_(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长心卡帕藻的Fv/Fm影响显著(P<0.05),在两种CO_(2)浓度条件下,Fv/Fm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酸化条件与非酸化条件下可溶性糖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海水升温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极显著(P<0.01),在两种CO_(2)水平下,升温均会降低藻体游离氨基酸浓度。综合分析可知,升高温度对长心卡帕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藻体对于酸化和高温的同时发生具有适应性。在当前CO_(2)浓度下,长心卡帕藻在26℃~29℃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更高的可溶性内含物积累(C、N)。高CO_(2)浓度造成的海洋酸化对长心卡帕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海水酸化的条件下,长心卡帕藻在29℃~32℃表现出更好的碳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心卡帕藻 海洋酸化 海水升温 光合作用 生化组分
下载PDF
温度与光照强度对浒苔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红宾 韦章良 +4 位作者 霍元子 陈群芳 张建恒 何培民 于克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7-524,共8页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浒苔(Ulva prolifera)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影响,来探究适合浒苔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浒苔孢子/配子放散的温度和光照强度范围分别为20~30℃和180~300μmol·m^(-2...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浒苔(Ulva prolifera)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影响,来探究适合浒苔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浒苔孢子/配子放散的温度和光照强度范围分别为20~30℃和180~300μmol·m^(-2)·s^(-1)。在温度25℃、光照强度240μmol·m^(-2)·s^(-1)时,浒苔孢子/配子的放散量最大。浒苔孢子/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15~25℃和40~160μmol·m^(-2)·s^(-1),最适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20℃和120μmol·m^(-2)·s^(-1)。本实验揭示了黄海绿潮优势种浒苔繁殖与生长的环境响应过程,为进一步探索黄海绿潮暴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温度强度 光照 放散 萌发
下载PDF
环境因子及藻体密度对条斑紫菜生长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邵飞 费岚 +4 位作者 吴海龙 张建恒 胡明 韦章良 何培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164-6171,共8页
以条斑紫菜为材料,系统探究实验室条件下光照强度、温度、光周期、盐度和干出等生态因子和藻体密度对条斑紫菜生长和氮磷去除的影响,为今后条斑紫菜大规模栽培的生态修复潜力研究及海洋富营养化治理奠定理论基础。实验室条件下不同藻体... 以条斑紫菜为材料,系统探究实验室条件下光照强度、温度、光周期、盐度和干出等生态因子和藻体密度对条斑紫菜生长和氮磷去除的影响,为今后条斑紫菜大规模栽培的生态修复潜力研究及海洋富营养化治理奠定理论基础。实验室条件下不同藻体密度、光照强度、光周期、温度、盐度和干出时间对条斑紫菜生长及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在藻体密度0.1 g/L、光照强度为120μmol m-2s-1时特定生长率最大,为38.1%。随着藻体密度增加,光照强度减小,其特定生长率逐渐减小,当藻体密度为1.6 g/L、光照强度为30μmol m-2s-1时,特定生长率最小为12.6%;藻体密度0.1—0.8 g/L时随着藻体密度的增加条斑紫菜对NO-3-N和PO3-4-P的去除效率显著增加,藻体密度为0.8—1.6 g/L时藻体对NO-3-N和PO3-4-P去除效率差异不大,其中藻体密度1.6 g/L、光照强度90μmol m-2s-1时条斑紫菜对NO-3-N和PO3-4-P去除效率均达到93%以上。为进一步探究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在温度和光周期实验中选择氮磷去除率适中的藻体密度0.4 g/L和最适光照强度90μmol m-2s-1。温度为15℃、光周期为16L∶8D条件下条斑紫菜特定生长率最大,为36.9%,且氮和磷去除效率也最大,分别为91.9%和81.6%。条斑紫菜生长适宜盐度为10—35,最佳盐度为25,干出时间越长生长越慢,氮磷去效率也越低,且有较大交互作用,但干出后的紫菜光合作用更强。以上研究将为应用大型海藻条斑紫菜大规模栽培进行生态修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生态修复潜力 特定生长率 氮磷吸收率
下载PDF
转vp28蓝藻口服剂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郭媛媛 殷嵘 +6 位作者 施定基 周园 何培民 吴倩萍 庄旻敏 韦章良 贾睿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73-1485,共13页
为探讨转vp28蓝藻(Anabaena sp.PCC7120)口服剂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及其相应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此口服剂免疫幼虾7 d,再分别通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测定其存活率及相应的免疫指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的实验组存活率分别... 为探讨转vp28蓝藻(Anabaena sp.PCC7120)口服剂对凡纳滨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能力及其相应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此口服剂免疫幼虾7 d,再分别通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测定其存活率及相应的免疫指标。投喂攻毒和浸泡攻毒的实验组存活率分别为78.8%和83.19%,表明该口服剂能显著增强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能力。蓝藻口服剂免疫对虾的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免疫后2 h均有上升趋势,且在48或96 h达到最高值,这表明该口服剂能引起对虾体内酶活性变化。投喂攻毒的对虾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SOD活性分别比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空载体组显著提高42.10%、32.26%和16.04%,且攻毒后的肌肉SOD活性分别比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略微提高17.70%、11.50%、15.00%以及10.00%。实验组攻毒后的对虾肝胰腺PO、CAT和AKP活性比阳性对照组分别提高12.17%、88.80%和240.07%,比野生型组分别提高21.49%、30.90%和100%;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比阴性对照组略微提高,而在肌肉中各组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浸泡攻毒组结果与投喂攻毒组具有类似的趋势。浸泡攻毒的实验组CAT和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且CAT活性比投喂攻毒更为显著。浸泡攻毒的实验组肝胰腺PO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野生型组和空载体组,而各组肌肉AC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转vp28蓝藻口服剂能够增强凡纳滨对虾抗病能力并延缓对虾死亡。转vp28蓝藻PCC7120本身可作为幼虾饵料直接投喂,无需提取纯化,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对虾养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转vp28蓝藻口服剂 免疫反应
下载PDF
瓦氏马尾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军军 张建伟 +6 位作者 刘媛媛 柴召阳 韦章良 吴海龙 霍元子 于克峰 何培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3种附着基的出苗率分别为85.5%、80.2%和91.3%,平均株高约1.3 mm。前20天木板幼苗密度最高,达8.2株/cm^2,但幼苗均生长缓慢。第30天,幼苗出现明显分枝,生长率增大到前20天的1.6倍,其中棕绳幼苗株高最大,幼苗存活率分别为83.6%、79.7%和75.6%。第60天棕绳幼苗密度及平均株高均最大。将附有幼苗的水泥板(藻礁)、棕绳放入海区进行养殖,发现幼苗在浪大流急海区生长较快,4周后平均株高分别达98.7和103.1 mm,是对照组的1.5倍,但棕绳脱苗严重。藻礁较适合海区规模化投放养殖,是藻场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育苗 附着基 养殖 藻场修复
下载PDF
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和磷 被引量:4
7
作者 韦章良 韩红宾 +4 位作者 于克锋 丁平真 胡明 霍元子 何培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86,共10页
于2012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共4个航次对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对沉积物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沉积物中有... 于2012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共4个航次对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对沉积物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沉积物中有机氮(TN)、总磷(TP)和有机碳(OC)含量差异显著(P〈0.05),TN和TP含量4季变化范围分别是0.15-1.39 g/kg和0.11-1.08 g/kg,平均值分别为(0.89±0.36)g/kg和(0.56±0.26)g/kg。OC含量在1.00-14.71 g/kg之间,平均值为(8.26±3.78)g/kg。各站位沉积物中TN污染指数4季变化范围为0.25-2.53,4季超标率分别为67%、81%、80%和90%;各站位TP污染指数4季变化范围为0.18-2.63,4个季节超标率分别为35%、80%、40%和51%;各季节OC含量均未超标;OC/N原子比全年变化范围在8.4-10.3之间,平均值为8.9±0.6。较弱的水流交换条件和海水养殖,特别是海水网箱养殖,是造成沉积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开展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是促进盐田港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田港 封闭海湾 沉积物 网箱养殖 大型海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龙丽娟 杨芳芳 韦章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造礁、护礁、固礁、防浪护岸、防止国土流失的功能。同时,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高,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南海拥有200多个珊瑚岛、礁与沙洲,是世界海洋珊瑚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由于...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造礁、护礁、固礁、防浪护岸、防止国土流失的功能。同时,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高,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南海拥有200多个珊瑚岛、礁与沙洲,是世界海洋珊瑚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或破坏,危及海洋生态与岛礁安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修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系统的珊瑚礁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并付诸实践,以期提供更有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退化 生态修复 修复技术
下载PDF
不同光照强度下仙掌藻(Halimeda opuntia)对海洋酸化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韦章良 莫嘉豪 +5 位作者 胡群菊 严锐飞 龙超 丁德文 杨芳芳 龙丽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4-584,共11页
为探讨海洋酸化和光照强度变化对海洋钙化生物的影响,本文选用广泛分布在热带珊瑚礁区的大型钙化海藻仙掌藻(Halimeda opuntia)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通过CO2加富(pH=7.50、7.80和8.10)和调控光照强度(30和180μmol photons m2·s-1)的... 为探讨海洋酸化和光照强度变化对海洋钙化生物的影响,本文选用广泛分布在热带珊瑚礁区的大型钙化海藻仙掌藻(Halimeda opuntia)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通过CO2加富(pH=7.50、7.80和8.10)和调控光照强度(30和180μmol photons m2·s-1)的方式,探究其生长、钙化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生理特征对海洋酸化和光照强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海水酸化可以显著抑制仙掌藻的生长率、钙化速率和光合效率,且随酸化程度的加深而加强。酸化条件下(pH7.50~7.80),生长率、钙化速率和Fv/Fm分别下降了48.29%~58.80%、51.78%~62.29%和2.37%~13.79%;光照强度的增加可以缓解这一抑制作用,高光照下生长率、钙化速率和Fv/Fm分别升高了2.01%~44.55%、29.61%~40.68%和1.68%~6.92%。酸化处理和光照强度变化对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影响显著(P<0.01);酸化处理组中的Chl-a含量下降了32.69%~43.44%;而实验第20-28天,低光条件下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比高光照组高出12.12%~57.45%;酸化胁迫下,MDA在组织中逐渐积累;同时脯氨酸明显升高,以增加藻体自身的抗逆性,缓解胁迫带来的损伤。此外,组织中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在酸化条件下显著增加(P <0.05),光照强度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TC和TN含量。通过分析可知,海洋酸化对仙掌藻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对其生长、钙化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的抑制作用随着酸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而光照强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酸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些结果可以为预测未来海洋酸化对钙质生物的影响和珊瑚礁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掌藻 海水酸化 光照变化 光合作用 钙化作用 生理特征
下载PDF
海南三亚鹿回头虫黄藻(Effrenium voratum)的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龙超 罗肇河 +3 位作者 韦章良 杨芳芳 李茹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3,共9页
本文对分离于我国海南三亚鹿回头海域的两株虫黄藻SYSC-14-11和SYSC-2-8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描述了两株藻的形态和系统发育特征,并与世界其他地理区系的Effrenium属虫黄藻进行了差异性比... 本文对分离于我国海南三亚鹿回头海域的两株虫黄藻SYSC-14-11和SYSC-2-8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描述了两株藻的形态和系统发育特征,并与世界其他地理区系的Effrenium属虫黄藻进行了差异性比较,发现本研究中的两株虫黄藻的形态和系统发育特征与Effrenium属虫黄藻模式种Effrenium voratum基本一致,推测本文中的两株Effrenium属虫黄藻均为E.voratum。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热带海域虫黄藻的物种多样性,为完善我国的虫黄藻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共生藻科 Effrenium属 形态学 系统发育学
下载PDF
绿潮藻浒苔微生物高效降解及生物乙醇制备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淑贤 韦章良 +4 位作者 贾睿 张建恒 霍元子 于克锋 何培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
从绿潮藻暴发海域的底泥和腐烂浒苔(Ulva prolifera)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降解浒苔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F菌株),通过刚果红染色实验以及真菌的ITS分析,鉴定为曲霉属真菌。以浒苔为诱导培养基制备F菌株的粗酶液,测得其滤纸纤维素酶活为34.7... 从绿潮藻暴发海域的底泥和腐烂浒苔(Ulva prolifera)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降解浒苔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F菌株),通过刚果红染色实验以及真菌的ITS分析,鉴定为曲霉属真菌。以浒苔为诱导培养基制备F菌株的粗酶液,测得其滤纸纤维素酶活为34.79 U/m L。在发酵实验中,当酶解条件为6%的粗酶液添加量、反应温度为38℃、反应时间为60 h、pH为6.8时,浒苔纤维素降解效果最好,酶解液发酵乙醇产量最高达到28.98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Ulvaprolifera) 纤维素降解菌 发酵 生物乙醇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两种无节珊瑚藻——新角石藻和圆锥呼叶藻的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群菊 杨芳芳 +4 位作者 韦章良 莫嘉豪 龙超 田新朋 龙丽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9,共13页
珊瑚藻是一类在细胞间沉积碳酸钙的底栖红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然而,在当前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珊瑚藻的物种多样性已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珊瑚藻的种类鉴定工作。本文选... 珊瑚藻是一类在细胞间沉积碳酸钙的底栖红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然而,在当前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珊瑚藻的物种多样性已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珊瑚藻的种类鉴定工作。本文选用两种在中国南海广泛分布的无节珊瑚藻,通过形态解剖学观察,发现两种藻均具有一组织性构造,髓部藻丝共轴,相邻藻丝间通过细胞融合相连。两种藻均具有单孔的锥形生殖窝,生殖窝明显地突出于体表,其中,藻种SCSIO C004的生殖窝直径为830~1 000μm,且数量较少,藻种SCSIO C005的生殖窝的直径为350~450μm,且数量较多。这些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表明这两种藻均为宽珊藻亚科的种类。基于SSU r DNA和psb A基因序列对两种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一步分析,确定了SCSIO C004为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brassica-florida (Harvey)),SCSIO C005为圆锥呼叶藻(Pneophyllum conicum (Dawson) Keats),并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珊瑚藻的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藻 新角石藻 圆锥呼叶藻 形态解剖学 SSU rDNA PSBA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升温对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共附生细菌及其诱导珊瑚幼虫附着的影响
13
作者 肖志梁 杨芳芳 +4 位作者 韦章良 邱晨 黄怡 董俊德 龙丽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1-702,共12页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钙化生物,它不仅能够构建、稳固礁体,而且与造礁石珊瑚关系密切,其对造礁石珊瑚幼虫附着的促进作用是退化石珊瑚群落恢复的关键。但是,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珊瑚藻对珊瑚幼虫的诱导作用会如何响应,以及...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钙化生物,它不仅能够构建、稳固礁体,而且与造礁石珊瑚关系密切,其对造礁石珊瑚幼虫附着的促进作用是退化石珊瑚群落恢复的关键。但是,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珊瑚藻对珊瑚幼虫的诱导作用会如何响应,以及该过程是否与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pCO_(2)和温度培养孔石藻31 d,研究不同处理后孔石藻对鹿角杯形珊瑚幼虫附着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探究细菌多样性与孔石藻对珊瑚幼虫诱导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酸化(1200 ppm/1800 ppm pCO_(2))和升温(30℃/32℃)均没有显著影响孔石藻诱导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幼虫附着,其中温度30℃,pCO_(2)1200 ppm时,珊瑚幼虫附着率最高达100.00%。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等菌群构成,其中变形菌门含量达到40.34%~73.45%;与酸化相比,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其中32℃处理组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但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显示不同温度和CO_(2)浓度处理组,在门、纲、属水平上细菌多样性、丰度及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这可能与孔石藻诱导珊瑚幼虫附着不受温度和酸化影响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升温 孔石藻 鹿角杯形珊瑚 幼虫附着 细菌群落
下载PDF
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被引量:11
14
作者 韦章良 柴召阳 +2 位作者 石洪华 霍元子 何培民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0-559,共10页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季和冬季最少,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平均1 952.74ind/m^3,夏季平均352.51 ind/m^3,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分别为87.38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平均值1.190,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渤海 长岛海域 种类组成 优势种 丰度
原文传递
三沙湾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水质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明 韦章良 +3 位作者 韩红宾 崔建军 霍元子 何培民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2-587,共6页
根据2012年8月-2013年7月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对三沙湾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海域基本理化指标以及营养盐的特征与变化趋势,并应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营养状态指数(E)和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 根据2012年8月-2013年7月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对三沙湾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海域基本理化指标以及营养盐的特征与变化趋势,并应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营养状态指数(E)和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评价了该海水养殖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盐田港海域悬浮物含量符合Ⅲ类海水水质标准,pH符合Ⅲ至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符合Ⅳ类至劣Ⅳ类的海水水质标准,年平均值分别为0.644和0.061 mg/L,范围分别在0.256~1.147和0.027~0.103 mg/L之间。NO3-N占DIN的比例平均为82.86%。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的DIN和DIP的浓度已处于较高的水平。有机污染评价指数和海水营养状态指数的评价显示,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已经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同时有机污染相当严重。分析表明盐田港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是导致该养殖海域富营养化与有机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湾 营养盐 富营养化 海水养殖 封闭海湾
原文传递
三沙湾盐田港海水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韦章良 韩红宾 +4 位作者 胡明 吴海龙 张建恒 霍元子 何培民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根据2012年11月和2013年2、5、8月对福建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进行4个季节调查获得的pH、总碱度(TA)、表层水温、盐度、溶氧和溶解无机碳(DIC)以及叶绿素a等基础数据,估算该区域表层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各分量的浓度、pCO_2和海-气界面C... 根据2012年11月和2013年2、5、8月对福建三沙湾盐田港养殖海域进行4个季节调查获得的pH、总碱度(TA)、表层水温、盐度、溶氧和溶解无机碳(DIC)以及叶绿素a等基础数据,估算该区域表层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各分量的浓度、pCO_2和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田港表层海水4个季节的DIC、HCO_3^-、CO_3^(2-)和CO_2浓度分别为955~1 957.08、905.08~1 848.13、10.14~124.78和11.48~39.78μmol/L,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盐田港表层海水中的pCO_2在一年中的变化范围为391.27~1 200.49μatm,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全年的范围为0.25~6.93μmol/(m^2·d),表现为大气CO_2的弱源。盐田港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同站位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秋、春季的碳通量最高,夏季碳通量最低,冬季显著低于秋季,但与春季差异不显著。分析表明,水文要素和生物要素等是影响盐田港表层海水中p CO_2和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重要生态因子,其中,大型海藻的栽培活动有利于该养殖海域对大气CO_2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田港 PCO2 CO2交换通量 海水养殖 大型海藻
原文传递
黄海绿潮暴发前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韩红宾 华梁 +5 位作者 霍元子 张建恒 吴海龙 韦章良 陈群芳 何培民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黄海绿潮暴发前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绿藻显微繁殖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每月的调查中,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密度高值区均集中在如东近岸紫菜养殖海域。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呈...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黄海绿潮暴发前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绿藻显微繁殖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每月的调查中,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密度高值区均集中在如东近岸紫菜养殖海域。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调查海域平均绿藻显微繁殖体数量分别为56、71、471、550和1 049 ind/L。应用ITS序列与5S rDNA间隔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种类组成为浒苔(Ulva prolifera)和曲浒苔(Ulva flexuosa)。通过对调查海域绿藻显微繁殖体种类构成比例分析发现,在绿潮暴发前2-4月,黄海绿潮优势种浒苔显微繁殖体成为江苏紫菜养殖海域的优势种。大量绿藻显微繁殖体可以在春末海区温度回升时期迅速萌发,因此推测江苏紫菜养殖海域存在的大量绿藻显微繁殖体为黄海绿潮的暴发提供了种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紫菜养殖区 绿潮 浒苔 显微繁殖体
原文传递
枸杞岛瓦氏马尾藻养殖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媛媛 张建伟 +5 位作者 韩军军 韦章良 吴海龙 霍元子 于克锋 何培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14-3220,共7页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海区规模化养殖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马尾藻生长适宜水深为1.5~2.5 m,最适水深为2 m;藻体春秋季节生长相对较快,夏季开始衰败,2014年5月养殖和野生藻体均达到最高日特定...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海区规模化养殖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马尾藻生长适宜水深为1.5~2.5 m,最适水深为2 m;藻体春秋季节生长相对较快,夏季开始衰败,2014年5月养殖和野生藻体均达到最高日特定生长率,分别达6.8%·d-1和5.9%·d-1,且养殖藻体生长及成熟均快于野生藻体;与2013年相比,2014年除1、7号站位外其他站位无机氮(IN)、无机磷(IP)、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整体呈两侧站位高、中部站位低的趋势;溶解氧(DO)质量浓度和透明度(SD)显著升高(P〈0.05),其中COD和Chl-a质量浓度分别降低18.75%和43.51%,且后者最高值仅为1.55μg·L-1;DO质量浓度和透明度(SD)分别升高了4.52%和8.09%;瓦氏马尾藻养殖后该海域水质明显改善。该研究结果为瓦氏马尾藻栽培及利用大型海藻进行海洋水质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规模化养殖 生长 水环境因子 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不同途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日本沼虾的致病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殷嵘 郭媛媛 +3 位作者 韦章良 施定基 何培民 贾睿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6-956,共11页
日本沼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但其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易感性尚不明确。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感染试验和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研究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WSSV的易感性、感染发病率以... 日本沼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但其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易感性尚不明确。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感染试验和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研究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WSSV的易感性、感染发病率以及WSSV在其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日本沼虾是WSSV的自然宿主,上海市附近省份地区120个样本的自然携带率为8.33%。日本沼虾可以通过注射、摄食、浸泡途径感染WSSV,10 d内累计感染率均为100%,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75%和0%。其中注射途径感染日本沼虾,感染后5 d肌肉病毒含量达到感染后1 d的1 000倍,8 d死亡率达100%。用注射WSSV感染日本沼虾死亡率来测量病毒致死日本沼虾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2.71×10~5病毒粒子/μL能使日本沼虾死亡率达到50%以上。在养殖生产中,日本沼虾可以通过摄食感染WSSV的病虾或死虾而感染WSSV,也能通过浸泡在含WSSV的水体中而感染,并因此成为一种传播媒介,从而影响了WSSV的迅速传播与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河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增殖 半数致死剂量
原文传递
围隔海域水质评价及底栖曲浒苔对水质修复能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平真 韦章良 +5 位作者 陶燕东 王艺 张建恒 于克锋 何培民 霍元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9-527,共9页
于2015年1—12月对杭州湾北部沿岸碧海金沙围隔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跟踪监测,进行围隔海域水质分析评价,通过调查底栖浒苔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评估其对围隔海域水质的修复能力。根据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表明,2015年该围... 于2015年1—12月对杭州湾北部沿岸碧海金沙围隔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跟踪监测,进行围隔海域水质分析评价,通过调查底栖浒苔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评估其对围隔海域水质的修复能力。根据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表明,2015年该围隔海域1—9月份属于高富营养化状态,10—12月份属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溶解无机氮(DIN)全年平均为(0.91±0.11)mg/L,属劣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无机磷(DIP)全年平均为(0.031±0.005)mg/L,属Ⅲ类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有机污染指数(A)显示,2015年该围隔海域2—7月份开始受到有机污染,8月、9月和12月属于轻度有机污染,10月和11月属于中度有机污染。底栖浒苔类的优势种为曲浒苔(Ulva flexuosa),占底栖藻场总生物量的97.3%。2015年3月至12月碧海金沙围隔海域底栖曲浒苔全年总生物量净增长量为1 497.3 t,实验测得曲浒苔组织内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50%±0.02%和0.13%±0.01%(干重),全年吸收水体中氮和磷量分别为(4 354.90±46.78)kg和(161.75±1.74)kg。分析表明,碧海金沙围隔海域天然曲浒苔种群通过同化养殖水体中氮磷,具备一定的水质修复能力,但尚未平衡由水产养殖活动造成的营养负荷。因此,在近岸海水养殖海域,除需进行底栖海藻场的构建外,还需要调整养殖结构,如增加大型海藻栽培以建立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IMTA),实现近岸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隔海区 曲浒苔 水质 富营养化 综合养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