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抗凝药在房颤性卒中防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伟 张贵强 +5 位作者 于冬菊 吕宗夏 乔振虎 崔香香 韦英海 杨和平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2期97-100,共4页
房颤性卒中的发生是房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房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既往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以华法林为主,其可同时干扰凝血机制的诸多靶点,但存在起效慢、需通过检测凝血... 房颤性卒中的发生是房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房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既往临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以华法林为主,其可同时干扰凝血机制的诸多靶点,但存在起效慢、需通过检测凝血功能调整用药等弊端。近年来,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的临床应用优势逐渐获得了认可。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血栓形成的风险。但是,由于上述新型抗凝药的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如何明确适应证、规范剂量及范围、获益/风险比等实际问题均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分析。本文针对相关新型抗凝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希望为其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抗凝药 房颤性卒中 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依度沙班
下载PDF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黏附分子与细胞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2
2
作者 韦英海 吴振宏 欧阳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7-1158,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黏附分子与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择47例老年SAH患者作为病例组并进行功能分级,以及根据是否发生CVS分组;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E... 目的探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黏附分子与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择47例老年SAH患者作为病例组并进行功能分级,以及根据是否发生CVS分组;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以及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黏附分子(ICAM-1、VCAM-1)和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都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功能恶化,其表达也有升高趋势,以上指标在SAH后CVS组的表达显著高于非CVS组(P<0.05)。病例组中,ICAM-1和IL-6、TNF-α以及VCAM-1和IL-6、TNF-α的表达都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SAH发生时,患者血清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增高,并且二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共同参与了SAH病情恶化以及CV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老年 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
下载PDF
CTA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韦英海 吴振宏 +1 位作者 欧阳强 李松柏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4-326,共3页
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 目的:分析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动态血清S‐100B蛋白检测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6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抽取患者入院后1、2、3、7d时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166例SAH患者中,CTA共检出119处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71±0.11)μg/L,7d为(0.62±0.09)μg/L,Hunt‐HessⅣ级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2.12±0.23)μg/L,7d为(1.97±0.06)μg/L,S‐100B蛋白水平与Hunt‐Hess分级呈正比。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8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1.87±0.23)μg/L,7d为(1.87±0.23)μg/L。GCS评分13~15分的患者入院后1dS‐100B蛋白水平为(0.63±0.17)μg/L,7d为(0.44±0.15)μg/L,GCS评分越低,S‐100B蛋白水平越高。结论CTA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能评估继发性脑损害的严重情况和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S100蛋白质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被引量:4
4
作者 韦英海 陈阳 +1 位作者 欧阳强 覃小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97-198,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加尼莫地平组(A组,n=35)和尼莫地平组(B组,n=33),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尼莫地平治疗、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A组加用依达拉奉60mg/d,静脉...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加尼莫地平组(A组,n=35)和尼莫地平组(B组,n=33),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尼莫地平治疗、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A组加用依达拉奉60mg/d,静脉滴注,连用14天,B组不用依达拉奉。观察两组病后30天内脑血管痉挛(CVS)、迟发性脑缺血(DCI)、再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A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P<0.05);CVS、DC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病死率均低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再出血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可明显提高疗效和减轻CVS、DCI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脑缺血
下载PDF
不同置换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韦英海 吴振宏 +1 位作者 欧阳强 梁俭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6期47-48,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量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01—2012-02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大量组(脑脊液置换量>50mL)和少量组(脑脊液置换量<50mL),每组27例,对3组患者的... 目的观察不同量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01—2012-02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大量组(脑脊液置换量>50mL)和少量组(脑脊液置换量<50mL),每组27例,对3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等多个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发现,3组头痛缓解、脑膜刺激征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大量组<少量组<对照组,大量组颅内积血全部吸收27例,少量组全部吸收25例,部分吸收2例;对照组积血全部吸收21例,部分吸收6例,3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为大量组<少量组<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为大量组=少量组<对照组,上述指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当早期应用大量脑脊液置换术进行治疗,能够快速缓解头痛,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减轻脑膜刺激征,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中大量置换液进行治疗效果更优,但置换量多少与再出血的发生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术 置换量
下载PDF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韦英海 吴振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死亡原因分析 微创术治疗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下载PDF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韦英海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6期56-57,共2页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相对比较常见,调查发现其轻度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在2%~3%左右,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在33%左右,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致使颅脑损伤后使继发脑损伤得以加重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对致脑血管痉挛等...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相对比较常见,调查发现其轻度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在2%~3%左右,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在33%左右,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致使颅脑损伤后使继发脑损伤得以加重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对致脑血管痉挛等相关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展开具体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机制 治疗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高粘血症患者脑血流速度的研究
8
作者 韦英海 许永成 +2 位作者 黄春霞 苏兰花 苏承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63-65,共3页
用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3D-TCD)测定55例高粘血症患者及51例正常对照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显示患者组除颈内动脉外,其它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全血低切粘度(X1)、血浆粘度(X3)、... 用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3D-TCD)测定55例高粘血症患者及51例正常对照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显示患者组除颈内动脉外,其它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全血低切粘度(X1)、血浆粘度(X3)、红细胞压积(X4)与大脑中动脉峰流速(Y)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故认为高粘血症使脑动脉血流速度下降,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血流速度 高粘滞血症 脑血流
下载PDF
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重症侧脑室出血
9
作者 韦英海 陈阳 欧阳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45-345,共1页
关键词 微创清除术 治疗 高血压 脑室出血 老年人
下载PDF
脑基底节区出血微创清除术后的早期康复
10
作者 韦英海 陈阳 +1 位作者 朱丽莲 欧阳强 《医学文选》 2004年第5期586-587,共2页
目的 观察现代早期康复技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1 1 5例 ,经微创清除术治疗后存活 ,随机分为两组 ,康复组 61例 ,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对照组 5 4例 ... 目的 观察现代早期康复技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1 1 5例 ,经微创清除术治疗后存活 ,随机分为两组 ,康复组 61例 ,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对照组 5 4例 ,未经指导自我训练 ,于治疗前、治疗后 1、2、6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改良 Fugl-meyer评分。结果 康复组于治疗后第 2周、第 6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改良 Fugl-meyer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微创清除术 术后 治疗后 基底节区脑出血 患者 早期康复 自我训练 目的观 结论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后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析
11
作者 韦英海 陈阳 张邦献 《医学文选》 2004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 了解近年急性脑卒中后院内获得性肺炎 ( NP)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5 3例急性脑卒中后 NP患者痰病原菌分离株及药敏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 9种 1 5 4株 ,其中 G- 杆菌占 83 .1 2 %。大肠埃希菌 ( 2 6.6... 目的 了解近年急性脑卒中后院内获得性肺炎 ( NP)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5 3例急性脑卒中后 NP患者痰病原菌分离株及药敏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 9种 1 5 4株 ,其中 G- 杆菌占 83 .1 2 %。大肠埃希菌 ( 2 6.62 % )、克雷伯菌 ( 1 8.1 8% )、铜绿假单孢菌 ( 1 4.94% ) ,肠杆菌属 ( 1 1 .69% ) ,不动杆菌 ( 1 1 .69% )居前 5位。所有细菌株均对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高度敏感 ,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唑林、氨曲南均高度耐药。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对奈替米星、头孢他定较敏感 ,铜绿假单孢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较敏感 ,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对奈替米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仅有约 5 0 %的敏感率。结论 急性脑卒中后 NP以 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 ,应在药敏提示下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病原菌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38
12
作者 蓝玉 钟有安 +2 位作者 韦英海 欧阳强 吴振宏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所有颅内...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所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高压氧(联合治疗组)与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常规疗法(对照组)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2.87,95% CI:1.90~4.32,P<0.01),病死率低于对照组(OR =0.51,95%CI:0.28~0.95,P <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较好,优于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常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肿清除术 微创手术 高压氧 自发性脑出血 Meta分析
下载PDF
广西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新模式的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泰 梁焕英 +6 位作者 刁丽梅 韦英海 吴林 梁健芬 胡跃强 古联 周元明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3-105,共3页
卒中单元已被证实为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手段,建立卒中单元是卒中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实施中西医结合卒中治疗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提... 卒中单元已被证实为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手段,建立卒中单元是卒中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实施中西医结合卒中治疗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广西中西医结合卒中治疗模式的理论和运作方式的探讨,为脑卒中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模式 广西
下载PDF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蓝玉 钟有安 +2 位作者 韦英海 欧阳强 吴振宏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所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 目的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所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总有效率高于微创治疗组(P<0.05),死亡率低于微创治疗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提高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 依达拉奉 META分析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效果 被引量:16
15
作者 蓝玉 钟良 +3 位作者 吕庚珉 李宁 韦英海 钟有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评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拟诊为SSS的患者行CTA和TCD检查,CTA观察患者锁骨下动脉(SubA)、无名动脉狭窄程度,TCD判定盗血程度并测定...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评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拟诊为SSS的患者行CTA和TCD检查,CTA观察患者锁骨下动脉(SubA)、无名动脉狭窄程度,TCD判定盗血程度并测定双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p)。结果:CTA检查发现58例患者SubA或无名动脉狭窄,58例患者中,TCD检查显示无盗血2例,盗血56例,其中Ⅰ级盗血15例,Ⅱ级盗血27例,Ⅲ级盗血14例;CTA检查显示轻度狭窄14例,中度狭窄17例,重度狭窄16例,闭塞11例。TCD诊断盗血程度与CTA所示SubA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701,P<0.001)。56例SSS患者椎动脉Vp随SubA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而变化: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患侧椎动脉Vp较轻、中度狭窄患者明显减慢,而健侧椎动脉Vp较轻、中度狭窄患者明显增快(均P<0.05)。结论:CTA与TCD两者联合应用能较全面地评估SSS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临床筛查、病情评估、早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CT血管造影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蓝玉 钟良 +3 位作者 吕庚珉 李宁 韦英海 钟有安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1例拟诊为SSS的患者,均行CTA、TCD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价CTA与DSA诊断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分析TCD...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1例拟诊为SSS的患者,均行CTA、TCD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价CTA与DSA诊断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分析TCD诊断的SSS分期与DSA诊断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51例患者中,有46例经DSA检查确诊为SSS。CTA对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与DSA诊断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 <0. 05)。TCD诊断的SSS分期与DSA诊断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CTA与TCD检查对SSS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具有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CT血管造影 经颅多普勒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ABCD3评分系统联合危险因素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卒中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钟才 韦英海 +2 位作者 吴振宏 欧阳强 蓝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999-1002,共4页
目的:探讨ABCD3评分系统联合危险因素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IA... 目的:探讨ABCD3评分系统联合危险因素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IA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纳入评分系统,采用ABCD3评分联合危险因素进行TIA后脑梗死风险预测,并与ABCD3评分系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既往脑梗死或TIA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μmol/L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8mg/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μmol/L及血清CRP≥8 mg/L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ABCD3联合危险因素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优于ABCD3评分(P<0.05)。结论:ABCD3联合危险因素评分评估TIA后脑梗死风险的效果优于ABCD3评分系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3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蓝玉 罗曙光 +4 位作者 韦英海 钟有安 欧阳强 吴振宏 钟才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1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53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1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53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测量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程度,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别与DSA和CFDS结果比较。结果CTA与DSA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2.2%(Kappa=0.89,P<0.01),CTA对颅外段椎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轻度狭窄为87.50%、95.24%、87.50%、95.24%;中度狭窄为95.65%、96.67%、91.67%、98.31%;重度狭窄为100%、98.81%、93.75%、100%;闭塞为100%、100%、100%、100%。CTA在颅外段椎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CFDS(P<0.05)。结论 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而且能确切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作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多层螺旋CT造影诊断大脑后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钟才 韦英海 +2 位作者 吴振宏 欧阳强 蓝玉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648-650,共3页
目的评价64-多层螺旋CT造影(64-MSCTA)对大脑后循环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均行64-MSCT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估,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评价64-M... 目的评价64-多层螺旋CT造影(64-MSCTA)对大脑后循环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均行64-MSCT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估,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评价64-MS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64-MSCTA检查成像优良率为98.15%。64-MSCTA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41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18支,闭塞2支。DSA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40支,其中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10支,重度狭窄16支,闭塞2支。64-MSCTA对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为:轻度狭窄分别为75.00%、98.48%、90.00%、95.59%;中度狭窄分别为80.00%、95.59%、72.73%、97.01%;重度狭窄分别为100.00%、96.77%、88.89%、100.00%;闭塞均为100.00%。结论 64-MSCTA诊断大脑后循环动脉狭窄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卒中 64-多层螺旋CT造影 诊断
下载PDF
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20
作者 韦英海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54-255,共2页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PNSAH患者及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NSAH)患者各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PNSAH组轻偏瘫、颅神经体征发生率低于n-PNSAH组(P&l...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PNSAH患者及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NSAH)患者各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PNSAH组轻偏瘫、颅神经体征发生率低于n-PNSAH组(P<0.05)。脑膜刺激征、非喷射性呕吐、短暂意识不清等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6.5±2.3)个月,n-PNSAH组20例中,发生并发症3例(15%),包括弥散性出血1例,前纵裂池出血1例,外侧裂池出血1例;PNSAH组20例中,发生并发症10例(50%),包括四叠体池出血3例,鞍上池出血2例,环池出血2例,脚间池出血3例。n-PNSAH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SAH组(P<0.05)。结论临床需明确n-PNSAH、PNSAH的诊断,PNSAH组预后优于n-PNSAH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临床加强n-PNSAH的重视力度,避免发生漏诊、误诊,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动脉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