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能犯研究——以司法裁判对不能犯的认定为中心的展开 被引量:3
1
作者 韩其珍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91,共11页
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地区对不能犯问题的研究颇多,而"抽象危险说"的时代似乎逐渐过去,当代改采"客观主义"的"具体危险说"、"客观危险说"、"修正的客观危险说"等学说的主张渐起,其中,又... 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地区对不能犯问题的研究颇多,而"抽象危险说"的时代似乎逐渐过去,当代改采"客观主义"的"具体危险说"、"客观危险说"、"修正的客观危险说"等学说的主张渐起,其中,又以"刑法谦抑性"及"结果无价值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而展开的"客观危险说"成为有力说的代表。此说在被移植母国日本刑法界中,基于"客观危险说"的框架中又再发展出以"修正的客观危险说"、"修正的客观危险说的盖然性理论"为代表的学说,这些学说与"客观危险说"之间是亦相互补充、相互辩证的关系。上述不同理论会导致在司法裁判中对不能犯认定结果的不同,从台湾地区不同时期的裁判清楚体现。目前台湾地区基于2005年的"刑法典"修正,"立法"上采"客观主义"作为危险及不能的检验标准,但"客观主义"阵营下采何说作为确切的检验标准又有待厘清。反倒是"修法"过后的近年司法裁判中,多以"具体危险说"搭配"重大无知"作为不能犯检验标准,是以"立法"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差异。故本文旨在检阅司法裁判对不能犯的认定作为索引,以期待拉开不能犯学说争议并认定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帷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犯 客观主义 具体危险说 客观危险说 重大无知
原文传递
当不能犯未遂理论走向客观之后——以刑法的价值构造为检阅基础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其珍 《刑事法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330-351,共22页
"刑法的人性基础这门课题,对于畏惧者来说,是一堵令人望而却步的墙;而对于勇敢者来说,却是一扇充满诱惑力的门。它对于我来说,既是一堵墙,又是一扇门。当我怯懦的时候,它是一堵墙;当我的自信战胜了怯懦的时候,它又成了一扇门。我... "刑法的人性基础这门课题,对于畏惧者来说,是一堵令人望而却步的墙;而对于勇敢者来说,却是一扇充满诱惑力的门。它对于我来说,既是一堵墙,又是一扇门。当我怯懦的时候,它是一堵墙;当我的自信战胜了怯懦的时候,它又成了一扇门。我轻轻打开这扇门,仍在门里徘徊,只不过是仅仅迈进门槛而已。既然入门,总不能空手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犯未遂 客观危险说 客观说 幻觉犯 陈兴良 法益 主观说 空手而归 刑罚手段 既遂犯
原文传递
间接正犯的光与影——以比较刑法为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其珍 《刑事法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40-76,共37页
一、绪论(一)问题意识作为一名来自我国台湾的刑法初习者,笔者认为,我国大陆通说的刑法学采用的是苏俄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我国大陆的刑法面向世界以及与其他国家理论对话的需求增加,德国与日本的刑法解释学的三... 一、绪论(一)问题意识作为一名来自我国台湾的刑法初习者,笔者认为,我国大陆通说的刑法学采用的是苏俄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我国大陆的刑法面向世界以及与其他国家理论对话的需求增加,德国与日本的刑法解释学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逐渐为我国大陆所重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考察间接正犯这一具有浓厚的德、日刑法学色彩的理论,具有指标性意义。间接正犯(mittelbare T(a|¨)terschaft)的概念是在近30年前引入我国大陆刑法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正犯 刑法解释学 比较刑法 犯罪论体系 犯罪构成理论 陈兴良教授 无责任能力人 直接正犯 共犯理
原文传递
台湾地区不能犯理论的新进展——从“陈建志杀人未遂案件”展开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其珍 《刑事法判解》 2019年第1期243-255,共13页
我国大陆刑法理论和实务均以客观主义为基本立场,因此,不能犯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具体危险说和客观危险说上。我国台湾地区存在相近的情况,司法上,客观危险说已经窒息;立法上,修法确立了客观检验的方向。这样看来,似乎具体危险说成为... 我国大陆刑法理论和实务均以客观主义为基本立场,因此,不能犯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具体危险说和客观危险说上。我国台湾地区存在相近的情况,司法上,客观危险说已经窒息;立法上,修法确立了客观检验的方向。这样看来,似乎具体危险说成为了唯一选择。但是,从"陈建志杀人未遂案件"的检阅中不难发现,台湾地区的司法并未采取纯客观的路径,而是比以往更加参酌了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进而发展出了独特的"具体危险说+重大无知说"检阅模式。这对我国大陆的不能犯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遂 不能犯 客观危险说 具体危险说 重大无知
原文传递
韩忠谟先生行状
5
作者 韩其珍 《刑事法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281-293,共13页
韩忠谟(1915—1993),字筱初,江苏省泰县人。法学家、刑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台湾国策顾问",台湾审检分隶制度、铨叙职系厘订的推行者,国际刑法学会台湾分会881的创立者。1934年以会考第一名成绩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1950... 韩忠谟(1915—1993),字筱初,江苏省泰县人。法学家、刑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台湾国策顾问",台湾审检分隶制度、铨叙职系厘订的推行者,国际刑法学会台湾分会881的创立者。1934年以会考第一名成绩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1950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52年入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班,同年冬返回台湾地区就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大学 美国耶鲁大学 韩忠 国际刑法学 国立中央大学 法律系 分隶 教授会 卷第 台湾地区
原文传递
谈两岸刑事法律共进
6
作者 韩其珍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7-132,175,共6页
随着两岸的互动交流不断深入并且日益广泛,跨境犯罪成为两岸面临的共同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岸于2009年签订了《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为两岸共同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要求两岸必须就双方刑事法中相关... 随着两岸的互动交流不断深入并且日益广泛,跨境犯罪成为两岸面临的共同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岸于2009年签订了《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为两岸共同打击犯罪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要求两岸必须就双方刑事法中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其中,两岸刑法关于组织犯罪与犯罪构成方面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和强化司法互助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以推动两岸刑事法律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 刑事法律共进 组织犯罪 犯罪构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