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眠中华鳖雌、雄生殖道的精子储存 被引量:3
1
作者 韩向琨 张莉 +1 位作者 黑乃楠 陈秋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5-713,共9页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冬眠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雌、雄生殖道的精子储存情况,显示与精子储存相关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特征。结果表明,中华鳖在冬眠期生精活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仅有1~3层精原细胞排列在睾丸曲细精管基膜附近,...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冬眠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雌、雄生殖道的精子储存情况,显示与精子储存相关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特征。结果表明,中华鳖在冬眠期生精活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仅有1~3层精原细胞排列在睾丸曲细精管基膜附近,其余生精细胞排列松散而紊乱,生精上皮中未见有各级细胞规律性排列,不能形成完整的管壁。附睾管腔增大,腔中储存有大量精子。附睾上皮及附睾管腔中见有PAS反应阳性物质。附睾上皮主要由主细胞、亮细胞和基细胞组成。超微结构显示,附睾上皮细胞中含有大量分泌颗粒,内质网膨大。储存在附睾中的精子结构完整,精子中段由35~40个同心圆状线粒体构成线粒体鞘,中段胞质中含有大量糖原颗粒。雌性输卵管分布着数量不等的精子,尤其狭部最多。狭部黏膜皱襞高度融合,形成大量纵行于输卵管的储精细管。在细管中含有大量精子,精子头部嵌入上皮细胞纤毛中。蛋白部和子宫部也有少量精子存在,但在这些部位不能形成明显的储精细管。PAS反应显示,输卵管狭部储精细管上皮分泌有糖蛋白类物质。储精细管上皮下固有层中分布有大量的管状腺,通过腺导管与输卵管管腔相通。雌、雄中华鳖隔离4个月(12月初至来年3月底)后,在雌性输卵管峡部的储精细管中仍可观察到大量结构完整的精子,表明中华鳖精子在输卵管中至少可以储存120 d。以上结果显示,在冬眠期,雄性附睾和雌性输卵管中有大量精子储存,储存的精子能够渡过漫长的冬季用于来年春天交配或受精,这一特殊的生殖策略对其成功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还对中华鳖的繁殖特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冬眠 精子储存 附睾 输卵管
下载PDF
鸡胚肢芽发育机理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韩向琨 陈秋生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5-78,共4页
由于鸡胚是在蛋内完成发育,有利于人们方便地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它作为了解脊椎动物肢芽发育的理想模型,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特点。经典的发育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鸡胚发育命运图,并阐明了肢芽发育模式划分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而... 由于鸡胚是在蛋内完成发育,有利于人们方便地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它作为了解脊椎动物肢芽发育的理想模型,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特点。经典的发育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鸡胚发育命运图,并阐明了肢芽发育模式划分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最早用化学手段模拟这些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试验也始于鸡胚的研究。研究表明,Shh和Bmp等基因表达决定着肢芽发育。鸡的基因测序更为我们方便地进行研究提供了机会。本文对鸡胚早期肢芽发育情况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早期鸡胚肢芽发育的分子机理以及各个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动物肢芽的发育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胚 肢芽 发育机理
下载PDF
中华鳖卵子发生与卵黄形成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黑乃楠 刘海丽 +2 位作者 包慧君 韩向琨 陈秋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662,共7页
动物卵子形成及卵黄发生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和两栖类,而对其他动物的实验报道则比较少。不同种类的动物,其卵子发生的形态变化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关于爬行动物卵子形成的研究,有鳞目的蜥蜴类和蛇类已有报道,但对龟鳖目卵黄发生的过... 动物卵子形成及卵黄发生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和两栖类,而对其他动物的实验报道则比较少。不同种类的动物,其卵子发生的形态变化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关于爬行动物卵子形成的研究,有鳞目的蜥蜴类和蛇类已有报道,但对龟鳖目卵黄发生的过程描述则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卵子发生 卵黄形成
下载PDF
中华鳖精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秋生 张莉 +1 位作者 陈晓武 韩向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5-423,共9页
Ultrastructure of spermatozoon in soft-shelled turtle Trionyx sinensis was examin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mature spermatozoon is vermiform in shape, which consists of a head, connecting piece, middl... Ultrastructure of spermatozoon in soft-shelled turtle Trionyx sinensis was examin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mature spermatozoon is vermiform in shape, which consists of a head, connecting piece, middle piece, principal piece and end piece, similar in morphology to that of the turtles, Chrysemys picta and Chimemys reevesii. However, several structures are unique. In the head, acrosomal complex covers the anterior protrusion of the nucleus, where there is a narrow lucent space between the subacrosomal cone and the outer acrosomal cap. 3-5 intranuclear tubules go through the anterior tow-thirds of the nucleus and their central cores extend towards the perforatorial rods. The connecting piece is located in the concave implantation fossa in the caudal end of the nucleus. The mitochondrial sheath in the middle piece is composed of concentric mitochondria arranged in 7-8 circles each of which contains 5 mitochondria. Concentric layers in the mitochondrion are double-membranes and they are cristae mitochondriales actually. The concentric cristae mitochondriales and lots of glycogens show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vitality maintaining during long-time storage of the spermatozoon in the turtle. The structural modal of proximal centriole is 9×3+0, in which the typical nine triplet microtubules arrange in a pinwheel fashion and are surrounded by a dense material. By comparison, the structural modal of distal centriole is 9×3+2, and the central microtubules and outer triplet microtubules are embed in dense fibers respectively. The distal centriole stands vertically to the proximal one. There is a wedge-shaped annulus around the end of the mitochondriall sheath. The axonemal complex of the principal piece is surrounded by several layers of circumferential fibers, which obviously produces a fibrous sheath reducing backward gradually in thickness. In the axonemal complex that posses a structural model of 9×2+2, there are two thick fibers corresponding to No.3 and No.8 doublet microtubules respectively, which merge with the fibrous sheath. On the transection of principal piece, two dynein arms attached to A microtubule of the doublet which connected with the central microtubules through an obvious radial spoke. Two central microtubules are linked by a bridging substance. The end piece only contains an axonemal complex surrounded by cell membrane, the microtubules in which are dispersed gradually.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bove were different evidently from other class animals or other order animals of the rept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精子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
5
作者 张莉 韩向琨 陈秋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6-232,共7页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详细研究了中华鳖精子头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可分成5个连续时期:第Ⅰ期前顶体泡形成并移向细胞核一侧,同侧核膜凹陷成浅窝。前顶体泡底部中央出现小的顶体颗粒,纤维物质层位...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详细研究了中华鳖精子头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可分成5个连续时期:第Ⅰ期前顶体泡形成并移向细胞核一侧,同侧核膜凹陷成浅窝。前顶体泡底部中央出现小的顶体颗粒,纤维物质层位于核前端与前顶体泡底壁之间,其核膜一侧的中央形成更小的顶体下颗粒,将与核内小管的形成有关。细胞核开始端移和变形。第Ⅱ期核浅窝逐渐外推,前顶体泡变成扁囊状覆盖于隆突的核顶端,顶体颗粒弥散成中等电子致密物分布于顶体帽中,纤维物质层发育为顶体下锥。环形核套微管在顶体后端的核周围逐渐形成,核内染色质开始浓缩成圆形颗粒,核膜下出现明显间隙,细胞核体积变小。顶体下颗粒消失,但其下端的核质中可见2—4条核内小管开始发生。第Ⅲ期拉长的细胞核前端突出于精子细胞外,表面有顶体复合体覆盖,核后端最宽并出现植入窝。染色质进一步浓缩,颗粒间隙变小,细胞核更细长。第Ⅳ期染色质浓缩成致密均质物,核肩之前的细胞核变细,成为核前突。环形核套微管先后改建为斜行和纵行核套微管,支持细胞突起形成“袖领”包绕顶体。第Ⅴ期核套微管解聚而消失,顶体周围的“袖领”也消失,顶体下间隙出现。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即核质浓缩的形态变化过程、顶体的形成和核内小管的发育与变化方面,存在许多与其他爬行动物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精子头部 形成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中华鳖脾脏椭球的微细结构及其循环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梅英 包慧君 +4 位作者 王江 张莉 韩向琨 徐春生 陈秋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9-983,共5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12只中华鳖脾脏椭球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阐明其循环特点。方法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结合心脏注射墨水悬液方法,显示脾脏椭球的组成、结构与循环。结果中华鳖脾脏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和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两... 目的观察和分析12只中华鳖脾脏椭球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阐明其循环特点。方法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结合心脏注射墨水悬液方法,显示脾脏椭球的组成、结构与循环。结果中华鳖脾脏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和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两种结构组成,缺乏淋巴小结。红髓包括脾索和脾窦,未发现边缘区。中央微动脉穿出PALS后,呈笔毛状分成数条椭球毛细血管,后者周围由PELS包绕。椭球毛细血管的末端直接开口于红髓的脾索,血流注入脾索,而后穿过脾窦内皮间隙进入脾窦。不同于普通血管内皮,椭球毛细血管内皮一般为立方状,基膜不完整,其外即为椭球结构。椭球壁由支持细胞、椭球相关细胞和网状纤维等构成。常见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穿过椭球壁。注射墨水悬浮液后40min,可见整段椭球壁上分布着大量墨水碳粒。结论中华鳖脾脏椭球毛细血管相当于哺乳动物的高内皮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和血细胞进出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中华鳖脾脏循环属于开放式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椭球 循环 透射电镜 中华鳖
下载PDF
LKB1在非小细胞肺癌可塑性及耐药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福明 韩向琨 +1 位作者 李飞 季红斌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7期919-924,共6页
LKB1(liver kinase B1)调控细胞增殖和细胞代谢。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病过程中,缺失LKB1的肿瘤细胞如何协调快速增殖和代谢应激这一矛盾目前尚不清楚。在该研究中,利用KrasG12D;Lkb1lox/lox(KL)小鼠模拟缺失LKB1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过程,... LKB1(liver kinase B1)调控细胞增殖和细胞代谢。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病过程中,缺失LKB1的肿瘤细胞如何协调快速增殖和代谢应激这一矛盾目前尚不清楚。在该研究中,利用KrasG12D;Lkb1lox/lox(KL)小鼠模拟缺失LKB1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过程,发现KL肺腺癌和鳞癌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水平,且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以调控肺腺癌向肺鳞癌的转分化过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肺腺癌中氧化还原态失衡源于戊糖磷酸途径的失调和受AMPK-ACC信号轴调控的脂肪酸氧化通路的失活。有趣的是,类似的肿瘤异质性和氧化还原异质性同样存在于LKB1失活的临床肺癌样本中。在KL小鼠中进行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发现,一部分肺腺癌可以通过转分化为肺鳞癌逃脱靶向细胞代谢的药物作用并获得耐药性。该研究揭示了氧化还原调控缺失LKB1的非小细胞肺癌可塑性以及药物响应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KB1 腺癌 鳞癌 转分化 活性氧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