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灰茶尺蠖高效引诱剂的研制及其田间防效评价
1
作者 韩宝瑜 黄光政 +1 位作者 韩善捷 王梦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97-2608,共12页
为研制有效诱杀重要害虫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性信息素/植物源信息物复合型性诱剂,选源自茶梢和茶花挥发物的30个主要成分,分别配成10^(-6)g/mL、10^(-4)g/mL和10^(-2)g/mL液体石蜡溶液作味源,检测其引起1日龄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EAG... 为研制有效诱杀重要害虫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性信息素/植物源信息物复合型性诱剂,选源自茶梢和茶花挥发物的30个主要成分,分别配成10^(-6)g/mL、10^(-4)g/mL和10^(-2)g/mL液体石蜡溶液作味源,检测其引起1日龄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值。结果表明:(1)每种味源的3个剂量处理皆引起明显的EAG反应;随着味源浓度增加,EAG反应值显著增大;(2)引起的雌、雄成虫EAG反应值相近,差异不显著;(3)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己醇、苯乙醇和6-甲基-5-庚烯-2-酮的每个剂量处理引起强烈的EAG反应。将这6种EAG活性成分与灰茶尺蠖2个主要的性信息素成分Z,Z,Z-3,6,9-十八碳三烯和Z,Z-3,9-6,7-环氧-十八碳二烯配成数个备选的复合型性诱剂,载于羊毛毡细条上、塑封、制成诱芯,在茶园中检测其引诱活性,发现诱效最优的复合型性诱剂在每个诱芯上组成为:6种EAG活性成分各2 mg、Z,Z,Z-3,6,9-十八碳三烯0.4 mg、Z,Z-3,9-6,7-环氧-十八碳二烯0.6 mg、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1 mg、正己烷100μL。此外,使用土黄、荧光黄、米黄、素馨黄、桔黄、土褐、墨绿、芽绿、草绿、荧光绿、天蓝、大红和纯白等13种色板诱杀灰茶尺蠖成虫,发现其偏嗜暗黄色,以土黄色效果最佳。遂将该诱芯载于土黄色粘板上组成诱捕器,诱杀防治灰茶尺蠖主害代——第3代,试验程序:在第2代羽化始盛期用诱捕器诱杀成虫以减少交尾几率而压低第3代幼虫数,在第3代初龄幼虫期喷施2.5%联苯菊酯、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10^(4)PIB·2000 IU/μL),接着定期调查三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型性诱剂的防效显著优于后两者。该研究为灰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可敷应用的技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复合型性诱剂 触角电位活性成分 性信息素 诱杀
下载PDF
花期杭白菊植株引诱菊小长管蚜的嗅觉和视觉线索及应用
2
作者 曹原 韩善捷 +3 位作者 李捷 黄光政 韩宝瑜 王梦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09-2620,共12页
杭白菊是一类顶级的茶用菊,原产地是浙江省桐乡市。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是菊属植物重要害虫,常常在花期觅食于花上和匿于花内,随着菊花采摘、加工而残留在菊花产品中。冲饮菊花茶过程中,蚜尸或肢体就浮现在菊花茶汤中,... 杭白菊是一类顶级的茶用菊,原产地是浙江省桐乡市。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是菊属植物重要害虫,常常在花期觅食于花上和匿于花内,随着菊花采摘、加工而残留在菊花产品中。冲饮菊花茶过程中,蚜尸或肢体就浮现在菊花茶汤中,致饮者“倒胃口”。为揭示该蚜嗜好花朵原因和研制有效的防控手段以便在花期控制该蚜,分离鉴定了花期杭白菊植株的36种挥发性化合物,挑选其中含量大的、主要的17种用作味源,对该蚜做行为测定。发现a-蒎烯、反-2-己烯醛、(+)-4-蒈烯、顺-3-己烯乙酯、顺式-β-罗勒烯、γ-萜品烯、或者1-辛烯-3-乙酯7种成分的10-4g/mL的正己烷溶液显著地吸引该蚜雌、雄成蚜。依次将该7种成分的每种10-2g/mL正己烷溶液与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的10-4g/mL正己烷溶液按照60∶10∶10∶2∶2∶20∶2∶1体积比配制成复合型蚜虫引诱剂,在菊园中与专利产品蚜虫引诱剂比较诱效,结果表明前者对于该蚜更具有引诱力。此外,在杭白菊园进行的该蚜趋色行为测定中,测得菊花黄对该蚜诱效稍强于芽绿色。随后,将每块菊花黄粘板附1个复合型蚜虫引诱剂诱芯,组成1个诱捕器,在杭白菊花期的菊园放置相互间距7 m×8 m的诱捕器诱杀成蚜。结果证实:不仅每个诱捕器诱杀了大量菊小长管蚜成虫,而且诱捕器的防效优于吡虫啉药液。认为:花期杭白菊植株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和花朵上雌蚜释放的性信息素(嗅觉线索)与菊花的黄色(视觉线索)叠加引诱了菊小长管蚜;研制的载有复合型蚜虫引诱剂的菊花黄粘板可用作花期有效诱杀菊小长管蚜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开花期 菊小长管蚜 嗅觉和视觉线索 诱杀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功能分析
3
作者 何雪怡 雷雨欢 +7 位作者 宋仕月 夏露霞 王世宇 马成文 魏可欣 王梦馨 潘铖 韩宝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 【目的】探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粘样蛋白EfMLP基因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PCR克隆获得4条EfML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检测EfMLP基因在茶小绿叶蝉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初羽化雌雄成虫)及初羽化成虫不同组织(体壁、脂肪体、唾液腺、肠道、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量;通过饲喂法利用RNAi沉默茶小绿叶蝉5龄若虫EfMLP2和EfMLP4,生物测定分析EfMLP基因沉默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果】获得4条茶小绿叶蝉EfMLP基因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EfMLP1(GenBank登录号:OR504428),EfMLP2(GenBank登录号:OR504429),EfMLP3(GenBank登录号:OR504430)和EfMLP4(GenBank登录号:OR504431),这4条EfMLP基因编码蛋白均具有O-联糖基化位点形成粘蛋白结构域(mucin domain, MD)且该结构域包含高度重复的串联重复序列,其中EfMLP3和EfMLP4的氨基酸序列含有保守的2型几丁质结合域(chitin binding domain, CBD)。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EfMLP被分到两个不同的分支上,属于两种不同的MLP类型,该结果与昆虫的分类地位无相关性,猜测可能与其功能分化相关。EfMLP1和EfMLP2在茶小绿叶蝉初羽化雌雄成虫和初羽化成虫唾液腺中均特异性高表达,而EfMLP3和EfMLP4的表达在卵、若虫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和初羽化成虫脂肪体等多个组织中均可被检测到。与饲喂dsGFP对照组比较,饲喂dsEfMLP2和dsEfMLP4可分别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体内EfMLP2和EfMLP4的表达量,并可显著降低茶小绿叶蝉的存活率。【结论】EfMLP在茶小绿叶蝉取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作为开发基于RNAi的叶蝉防治技术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粘样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RNA干扰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卵及卵寄生蜂缨小蜂形态观察和寄生率考评 被引量:21
4
作者 韩宝瑜 林金丽 +1 位作者 周孝贵 章金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假眼小绿叶蝉成为我国大陆茶园首要害虫,近年在浙苏皖茶区发现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um empoascae Subba Rao和微小裂骨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 Ogloblin寄生叶蝉卵。拍摄并描述叶蝉卵及其孵化前的形态,以及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假眼小绿叶蝉成为我国大陆茶园首要害虫,近年在浙苏皖茶区发现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um empoascae Subba Rao和微小裂骨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 Ogloblin寄生叶蝉卵。拍摄并描述叶蝉卵及其孵化前的形态,以及2种缨小蜂蛹、雌雄隐成蜂和雌雄成蜂形态特征。秋季于叶蝉虫口高峰期调查龙井茶原产地10个典型茶园环境中叶蝉卵的寄生率,尽管丰产类型的茶园叶蝉密度较高,但9月份的寄生率达50%~75%,其他叶蝉密度较低的茶园中寄生率也为16%-48%;10月份,这10块茶园的卵寄生率又有增加;叶蝉三棒缨小蜂为优势种。还发现这2种缨小蜂种群对叶蝉种群呈现跟随效应。认为这2种缨小蜂是叶蝉种群重要的自然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卵寄生蜂 叶蝉三棒缨小蜂 微小裂骨缨小蜂 寄生率
下载PDF
合理化防的马尾松林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数量时空格局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宝瑜 李增智 +3 位作者 王成树 崔林 查光济 张东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5-69,共5页
对马尾松纯林中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调查表明 ,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物种数分别占 51 %、1 2 %、7%和 2 6% ,益害生物个体数之比约 1∶ 1 0 .2个相似的林分或林间层次中 ,物种数、科数相等或相近 ,优势目相同 ,而且二... 对马尾松纯林中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调查表明 ,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物种数分别占 51 %、1 2 %、7%和 2 6% ,益害生物个体数之比约 1∶ 1 0 .2个相似的林分或林间层次中 ,物种数、科数相等或相近 ,优势目相同 ,而且二者的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波动相对应地趋于一致 .主成分分析显示群落 1周年内处于“深秋准备越冬→冬眠→早春复苏→春、夏、初秋繁荣”的循环演替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化学防治 动物 虫生真菌 群落 时空格局
下载PDF
昆虫化学信息素诱集绒茧蜂控制茶尺蠖的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韩宝瑜 周鹏 +1 位作者 付建玉 崔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5,共4页
关键词 信息素诱集剂 信息素诱集器 绒茧蜂 茶尺蠖幼虫
下载PDF
不同生境异色瓢虫对茶梢互利素和蚜虫利它素EAG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15
7
作者 韩宝瑜 陈宗懋 张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131-2135,共5页
触角电位 ( EAG)研究和选择性行为反应表明茶梢受茶蚜 ( 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害后能释放引诱异色瓢虫[Leisaxyridis( Pallas) ]的互利素 ,茶蚜、萝卜蚜 Lipaphiserysimi ( Kaltenbach)体表和茶蚜蜜露中含有吸引异色瓢虫的利它... 触角电位 ( EAG)研究和选择性行为反应表明茶梢受茶蚜 ( 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害后能释放引诱异色瓢虫[Leisaxyridis( Pallas) ]的互利素 ,茶蚜、萝卜蚜 Lipaphiserysimi ( Kaltenbach)体表和茶蚜蜜露中含有吸引异色瓢虫的利它素 ,其中的少数特异性组分引诱活性较强。源于茶园、桑园和菜园的互利素或利它素对各自生境中的异色瓢虫更具刺激性 ,显示了生境特定性。 EAG剂量反应表明茶园中的显明变种比显现变种稍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茶梢互利素 蚜虫利它素 异色瓢虫 变种 触角电位 EAG 行为反应 天敌
下载PDF
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管理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害虫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韩宝瑜 崔林 董文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38-1443,共6页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皖南一块有机茶园、一块无公害茶园和一块普通茶园茶丛内、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蜘蛛和螨类进行了调查.在有机茶园查得20732个体,属于131种70科,无公害茶园查得42547个体,属于97种50科,普通茶园中查得35242个体,属于89种50科.在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中:①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头和25%、14049头和33%、17590头和50%;茶尺蠖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40头和1.6%、13099头和30.8%、7154头和20.3%.②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的总种数和总个体数分别是40种和2620头、33种和1898头、以及29种和1610头;③天敌与害虫种数之比依次为1:0.60、1:0.64和1:0.71,个体数之比依次为1:0.84、1:3.21和1:3.17;茶尺蠖与茶尺蠖绒茧蜂个体数量之比依次为3.4:1、18.8:1和17.0:1.有机茶园中蜘蛛与叶蝉数量相关显著(p<0.05).x^2测验表明,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相互间物种的数量组成差异较大.结果表明,强烈的人为干预显著影响群落组成和主要害虫数量;茶园禁用农药且周围的非茶园生境中植物相丰富,将涵养天敌、减轻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群落组成 田间管理方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淹没式交替施用白僵菌和农药的马尾松林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结构及时空动态 被引量:10
9
作者 韩宝瑜 李增智 +3 位作者 鲁绪祥 马盛安 汤坚 王成树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2-93,共12页
本文对大面积交替施用白僵菌和农药的马尾松林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进行了每月1次1周年系统的调查.立地条件和林分状况相似的等面积的两块样地,各自的总物种数相近;植食类群物种数皆约52%,个体数87%左右;捕食性昆虫类群种数皆约11.... 本文对大面积交替施用白僵菌和农药的马尾松林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进行了每月1次1周年系统的调查.立地条件和林分状况相似的等面积的两块样地,各自的总物种数相近;植食类群物种数皆约52%,个体数87%左右;捕食性昆虫类群种数皆约11.5%;蜘蛛类群种数均约25%;虫生真菌皆为2种.乔木层和灌木草本层中的优势类群为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和蜘蛛目.灌木草本层中的物种最多.土壤层中的个体数量最大.以调查月份为实体,将群落物种数S、个体数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和优势度指数D做为属性,采用中间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一致地将1周年划分为4组.其中两样地5-8月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皆较大.侧重于放菌的一块样地,其群落稳定性稍大,自然控制害虫的作用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马尾松林 虫生真菌和动物群落 时空动态格局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间作密植和单行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差异 被引量:65
10
作者 韩宝瑜 江昌俊 李卓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6-652,共7页
:1 998年 1~ 1 2月每月下旬 ,对皖南敬亭山茶场栗 -茶间作、梨 -茶间作、3行密植和单行条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表明 :植食性昆虫种数分别占各类型茶园总物种数 51 .9%、53.6%、54.4 %和 56.6% ,个体数依次占各类茶园总个体数 92 .... :1 998年 1~ 1 2月每月下旬 ,对皖南敬亭山茶场栗 -茶间作、梨 -茶间作、3行密植和单行条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表明 :植食性昆虫种数分别占各类型茶园总物种数 51 .9%、53.6%、54.4 %和 56.6% ,个体数依次占各类茶园总个体数 92 .0 %、93.5%、93.6%和 95.0 % ;捕食性昆虫和捕食螨种数则分别占 1 1 .3%、1 0 .0 %、9.8%和 1 0 .9% ,个体数占 2 .0 %、1 .1 %、2 .0 %和 1 .5% ;寄生性昆虫种数占 9.2 %、9.1 %、9.3%和 9.3 % ,个体数占 1 .8%、1 .1 %、1 .8%和 1 .3 % ;蜘蛛种数占 2 4 .7%、2 0 .1 %、2 2 .4 %和 1 9.4 % ,个体数占 3.5%、3.4 %、2 .1 %和 1 .8%。 4类茶园中的优势类群都是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蜘蛛目。月平均丰富度 ( S)和多样性指数 ( H′)大小顺序 :栗 -茶间作 ( S=74 ,H′=1 .33)、梨 -茶间作 ( S=4 9,H′=1 .2 4 )、3行密植 ( S=31 ,H′=1 .0 3)和单行条植茶园 ( S=2 3,H′=0 .89)。主成分分析揭示了群落稳定性的大小 :栗 -茶间作 >梨 -茶间作 >3行密植 >单行条植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茶间作花园 梨-茶间作 密植 单行条植 多样性 稳定性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致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韩宝瑜 李增智 +4 位作者 陈国平 王成树 虞六安 查光济 张东流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404-410,共7页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大面积、长期放菌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对无脊椎动物致病性的评价方法。春季在连日高湿(RH>90%)的马尾松纯林中释放超高剂量孢子粉(每667m 2用量为100g,每g含孢...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大面积、长期放菌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对无脊椎动物致病性的评价方法。春季在连日高湿(RH>90%)的马尾松纯林中释放超高剂量孢子粉(每667m 2用量为100g,每g含孢量>1000×10 8),1个月后目标昆虫马尾松毛虫(Dendrolimwspunctatus)感病死亡率达98.2%,对非目标昆虫则影响极小,只在试验区及隔离区内各发现1头螺纹蓑蛾(Claniacrameri)感病虫尸,这表明放菌未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此外,还在皖南几种类型白僵菌防治区内共设立9块标准地,1992~1995年每月1次调查非目标无脊椎动物感病种数、个体数及百分率。发现罹病物种数<0.95%,罹病个体数<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非目标 无脊椎动物 致病性
下载PDF
茶园瓢虫群落结构、动态及优势种生态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韩宝瑜 崔林 王成树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7-78,共2页
茶园瓢虫群落结构、动态及优势种生态位韩宝瑜,崔林,王成树(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安徽省宣州市森防站,宣州242000)关键词:瓢虫,群落动态,主成分分析,生态位Keywords:LadybugCommuni... 茶园瓢虫群落结构、动态及优势种生态位韩宝瑜,崔林,王成树(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安徽省宣州市森防站,宣州242000)关键词:瓢虫,群落动态,主成分分析,生态位Keywords:LadybugCommunitydynamicsPrinc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瓢虫 群落动态 主成分分析 生态位 基因
下载PDF
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29
13
作者 韩宝瑜 崔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81-1790,共10页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了粉虱种群暴发至衰退过程中各种致死因子的作用。2002年轻发生,又调查了种群数量与天气的关系。经轻、重发生年份的比较分析认为,该粉虱趋荫湿郁闭的茶丛中下层,1988年越冬代蛹的累积基数较大,越冬期间天气稍温暖干燥,死亡率较低。1989年春温暖湿润宜于化蛹、羽化和第1代卵的孵化而暴发。至第1代蛹期,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著增强,羽化的成蜂紧接着寄生第2代粉虱的1、2龄幼虫。自第2代3龄幼虫起,长时期阴雨、高湿,几种虫生真菌在粉虱种群中酿成流行病。第1~3代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7、0.09和0.02,种群数量逐代锐减,于8月下旬崩溃。经关键因子分析认为,10余种寄生蜂的寄生和4种虫生真菌的侵染为重要制约因子。斯氏寡节蚜小蜂Prospaltellasmithi、刺粉虱黑蜂Amitushesperidum、蚧侧链孢Pleurodesmosporacoccora、枝孢霉Cla-dosporiumsp.、顶孢霉Acremoniumsp.和韦伯虫座孢Aegeritawebberi是优势种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刺粉虱 大发生 种群动态 生命表 天敌
下载PDF
异色瓢虫4变种成虫对茶和茶蚜气味行为反应 被引量:29
14
作者 韩宝瑜 陈宗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13-416,共4页
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 4个变种成虫对茶蚜利它素的行为反应 ,结果表明 ,供给茶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两两组合 ,茶蚜 +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 ,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 ,天敌分别选择茶蚜、茶蚜 +蚜害茶梢或蚜害茶梢 (P <0 .0 5 ) ;以 8... 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 4个变种成虫对茶蚜利它素的行为反应 ,结果表明 ,供给茶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两两组合 ,茶蚜 +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 ,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 ,天敌分别选择茶蚜、茶蚜 +蚜害茶梢或蚜害茶梢 (P <0 .0 5 ) ;以 8~ 9种质量梯度的茶蚜 +蚜害茶梢、蚜害茶梢和茶蚜做味源 ,瓢虫对味源趋向率与味源质量呈Logistic曲线关系 (P <0 .0 1) ,其中二斑变型、显现变种和十九斑变种对茶蚜的趋向率与蚜数呈左偏的单峰曲线 (P <0 .0 1) ;茶蚜体表乙醚或正己烷漂洗物也有引诱力 ,以显明变种最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蚜 异色瓢虫 利它素 行为反应 互利素
下载PDF
茶梢和茶花主要挥发物对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引诱效应 被引量:24
15
作者 韩宝瑜 周成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23-626,共4页
用Y形嗅觉仪进行的生测表明茶二叉蚜和蚜害茶梢复合体挥发物显著引诱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 .剂量为 10 -4g·ml-1时 ,在味源和空气对照之间 ,食蚜蝇对源于复合体的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源于茶花的橙花醇有极显... 用Y形嗅觉仪进行的生测表明茶二叉蚜和蚜害茶梢复合体挥发物显著引诱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 .剂量为 10 -4g·ml-1时 ,在味源和空气对照之间 ,食蚜蝇对源于复合体的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源于茶花的橙花醇有极显著趋性 (P <0 .0 1) ,对源于复合体的反 2 己烯 1 醇、反 2 己烯醛、罗勒烯和芳樟醇有显著趋性 (P <0 .0 5 ) ;大草蛉则显著趋向源于完整茶梢的正辛醇和己醛 (P <0 .0 5 ) .剂量为 10 -2 g·ml-1时 ,食蚜蝇对己醛、橙花醇及源于复合体的苯甲醛有显著趋性 ,大草蛉显著趋向于苯甲醛、己醛、香叶醇和反 2 己烯 1 醇 .结果表明 ,除了醛类和水杨酸甲酯外 ,香叶醇、正辛醇和反 2 己烯 1 醇等也有显著引诱效应 .2种天敌对信息物的反应是有阈值的 .两种剂量的己醛均显著引诱大草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二叉蚜 门氏食蚜蝇 大草蛉 蚜害茶梢 互利素
下载PDF
小菜蛾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1
16
作者 韩宝瑜 张钟宁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7-181,共5页
本文综述了几种植物吸引或阻抑小菜蛾成虫产卵或幼虫取食的效应。完整的、机械损伤的和菜粉蝶为害的甘蓝类蔬菜释放出数十种醇、醛、酯、酮、硫化物、羧酸类、异硫氰酸酯类和萜烯类挥发性化合物。机械损伤的甘蓝和小菜蛾、菜粉蝶及蜗牛... 本文综述了几种植物吸引或阻抑小菜蛾成虫产卵或幼虫取食的效应。完整的、机械损伤的和菜粉蝶为害的甘蓝类蔬菜释放出数十种醇、醛、酯、酮、硫化物、羧酸类、异硫氰酸酯类和萜烯类挥发性化合物。机械损伤的甘蓝和小菜蛾、菜粉蝶及蜗牛为害的甘蓝释放的挥发物引诱菜粉蝶绒茧蜂。小菜蛾为害甘蓝释放的挥发物引诱菜蛾绒茧蜂。小菜蛾性信息素基本成分是顺 -1 1 -十六碳烯醛和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当顺 -1 1 -十六碳烯醛、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 -1 1 -十六碳烯醇以 5∶5∶0 1或顺 -1 1 -十六碳烯醛、顺 -1 1 -十六碳烯乙酸酯、顺 -1 1 -十六碳烯醇和顺 -9-十四碳烯乙酸酯按70∶3 0∶1∶0 0 1比例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宜深入探究寄主植物—小菜蛾—菜蛾绒茧蜂间的通讯机制 ,开发高效诱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甘蓝 三营养级 化学通讯 性信息素 化学生态学
下载PDF
两种虫生真菌在黑刺粉虱种群中的侵染和流行 被引量:9
17
作者 韩宝瑜 张汉鹄 +1 位作者 张建群 崔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调查表明,外侧链孢和顶孢霉侵染黑刺粉虱的幼虫和蛹,通常呈地方病状态。在连日雨湿(RH>90%)的天气条件下,茶丛叶面水湿,两种菌均易侵染该粉虱,常在高密度种群中造成流行病。粉虱蛹的罹病率和罹病数量与环境湿度和虫口密度... 调查表明,外侧链孢和顶孢霉侵染黑刺粉虱的幼虫和蛹,通常呈地方病状态。在连日雨湿(RH>90%)的天气条件下,茶丛叶面水湿,两种菌均易侵染该粉虱,常在高密度种群中造成流行病。粉虱蛹的罹病率和罹病数量与环境湿度和虫口密度密切相关,而在不同茶园生境中表现不一。阴坡茶园中蛹的罹病率高于阳坡(P<0.05),罹病个体数也较多;25年生壮龄茶园中蛹的罹病率和罹病数量皆大于3年生幼龄茶园(P<0.05);茶丛下层蛹的罹病个体数大于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黑刺粉虱 种群
下载PDF
茶梢和茶花信息物引诱有翅茶蚜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韩宝瑜 周成松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9-254,共6页
用四臂嗅觉仪和昆虫触角电位仪(EAG)研究了新鲜茶梢和茶花的15种单一挥发性组分对有翅茶蚜的引诱效应。结果表明其中的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正辛醇和己醛等组分,及茶花主要香气组分橙花醇和烯丙基异硫氰... 用四臂嗅觉仪和昆虫触角电位仪(EAG)研究了新鲜茶梢和茶花的15种单一挥发性组分对有翅茶蚜的引诱效应。结果表明其中的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正辛醇和己醛等组分,及茶花主要香气组分橙花醇和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显著引诱有翅茶蚜。在嗅觉仪生测中,15种组分的10-4 g/ml和102 g/ml两种剂量引诱蚜数的差异明显。EAG反应还表明:①新鲜芽下第一叶气味引出的EAG值最大;②用10-2 g/ml的正己醇、正戊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乙酸顺-3-己烯酯按1∶1∶1∶1∶1∶1∶1比例组成“绿叶气味”,也可引起有翅蚜强烈的EAG反应;③蚜害茶梢嫩茎的气味忌避有翅蚜。认为新梢和茶花释放的绿叶气味和水杨酸甲酯可引导有翅茶蚜朝茶梢定位,严重遭受蚜害的茶梢可能释放忌避有翅蚜的信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翅茶蚜 茶梢信息物质 嗅觉仪 昆虫触角电位 引诱 忌避
下载PDF
茶园绒茧蜂数量和空间动态及其与茶尺蠖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韩宝瑜 周孝贵 +1 位作者 周鹏 崔林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203-206,共4页
对西湖龙井原产地景观茶园(2005年,5天调查1次)和绍兴市御茶村茶业公司大面积茶园(2004—2005年,每月调查1次)的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与茶尺蠖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绒茧蜂对茶尺蠖跟随效应显著,但通常不足以控制茶尺蠖。对龙井... 对西湖龙井原产地景观茶园(2005年,5天调查1次)和绍兴市御茶村茶业公司大面积茶园(2004—2005年,每月调查1次)的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与茶尺蠖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绒茧蜂对茶尺蠖跟随效应显著,但通常不足以控制茶尺蠖。对龙井原产地景观中10个茶园、皖南宣郎广茶场13个茶园茶丛上、中、下层绒茧蜂的数量分布作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两地的绒茧蜂在上、中、下层数量分布的百分率很相近,约为21%,43%,36%。龙井原产地10个茶园、御茶村4个茶园中,绒茧蜂和茶尺蠖皆以中层最多、下层次之、上层最少。即绒茧蜂在空间上的数量分布趋势与其寄主一致。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绒茧蜂在茶园中呈均匀分布,个别茶园中绒茧蜂呈弱的聚集分布,可能是受寄主聚集分布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茧蜂 茶尺蠖 跟随效应 数量动态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Boyer))蜜露分泌节律及对多种天敌的引诱效应 被引量:13
20
作者 韩宝瑜 周成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637-3643,共7页
为研究茶蚜蜜露的分泌节律及对蚜茧蜂、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二斑变型、显现变种、显明变种和十九斑变种的引诱效应,在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把1头无翅胎生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45头无... 为研究茶蚜蜜露的分泌节律及对蚜茧蜂、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二斑变型、显现变种、显明变种和十九斑变种的引诱效应,在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把1头无翅胎生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45头无翅胎生雌若蚜分别引至小茶苗上,观测发育,收集蜜露。发现若蚜和成蚜历期为32.4d±5.8d,分泌蜜露325.6滴±35.8滴,体积为41.98μl±6.14μl,质量为45.34mg±8.76mg。1~4龄期间的蜜露量与天数呈Logistic关系。其中1~2龄期分泌的蜜露量较小。成蚜历期22.0d±0.0d,分泌蜜露176.31滴±22.38滴,体积30.38μl±5.32μl,连续分泌5~8h之后间歇2~5h。另取一头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已发育为成蚜的45头雌成蚜,在13~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观测,发现室温的升降明显影响蜜露分泌量。蜜露显著延长9种(亚种)天敌昆虫搜寻时间;随着蜜露剂量的增大,搜寻时间显著地延长。蚜茧蜂搜寻时间最长,门氏食蚜蝇最短,异色瓢虫4变种(型)中,显明变种搜寻时间最长。茶蚜蜜露是重要的引诱多种天敌的接触性利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蚜蜜露 蚜茧蜂 草蛉 食蚜蝇 瓢虫 利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