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农牧交错带农田与相邻草地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连玉珍 曹丽花 +3 位作者 刘合满 杨红 郭丰磊 韩晓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2-1097,共6页
【目的】为阐明西藏高原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方法】以拉萨市林周县农田和相邻草地为研究对象,使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表层0~5cm土壤含水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的统计特征及空间分布模型... 【目的】为阐明西藏高原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方法】以拉萨市林周县农田和相邻草地为研究对象,使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表层0~5cm土壤含水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的统计特征及空间分布模型。【结果】①土壤含水量表现为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1),农田和草地均属于中等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26%和25%;②农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分别符合球状模型、指数模型,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3.68%和6.58%,均具有高度的空间依赖性;农田-草地土壤含水量符合球状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34.57%,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依赖性;农田和草地具有相似的有效变程(Range),而农田-草地有效变程则显著高于单一土地利用方式,值分别为9.43、10.65和39.42m;③从克里格插值分布图来看,农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中部较高,边界较低,整体呈自中部向周边减少的趋势。【结论】结果可以为高寒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合理利用,及对土壤含水量的科学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空间分布 农田 草地 西藏
下载PDF
林芝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高郯 卢杰 +2 位作者 李江荣 韩晓浩 姜嵩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75,165,共7页
以林芝市7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市政规划提供参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果表明:1)除商业街外,其他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均为上午<下午;水体、湿地日变化均为... 以林芝市7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市政规划提供参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果表明:1)除商业街外,其他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均为上午<下午;水体、湿地日变化均为三峰型,空旷地、游憩绿地、商业街日动态呈双峰“M”型,林地、绿地日动态表现为单峰型。2)林芝各生态功能区浓度大小为水体(1423个·cm^-3)>绿地(1056个·cm^-3)>空旷地(1039个·cm^-3)>林地(973个·cm^-3)>湿地(812个·cm^-3)>游憩绿地(723个·cm^-3)>商业街(717个·cm^-3),平均浓度为943个·cm^-3,水体旁空气负离子浓度是商业街的1.78倍。水体与其他6种生态功能区差异显著(P<0.05),绿地、空旷地与湿地、游憩绿地、商业街差异显著(P<0.05),其他功能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林芝各生态功能区空气质量指数(CI)大小为水体(1.143)>绿地(1.133)>林地(0.935)>湿地(0.921)>游憩绿地(0.891)>空旷地(0.845)>商业街(0.797)。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正相关而不显著(P>0.05),与相对湿度负相关而不显著(P>0.05)。林芝市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 空气质量 生态功能区 林芝
下载PDF
西藏林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4
3
作者 连玉珍 刘合满 +2 位作者 曹丽花 韩晓浩 马和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53-1360,共8页
为揭示西藏林芝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八一镇耕地(FL)、蔬菜大棚(VG)、撂荒地(AL)、草地(GL)、次生林地(SF)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分析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 为揭示西藏林芝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八一镇耕地(FL)、蔬菜大棚(VG)、撂荒地(AL)、草地(GL)、次生林地(SF)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分析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基本以≥2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大致表现为GL、AL高于VG和FL,表明与农用地(FL、VG)相比,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较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整体表现为0~10 cm>10~20 cm,大团聚体(≥0.25 mm)高于微团聚体(<0.25 mm),并以≥2 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高,碳汇能力较强。结果说明,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较好,草地、林地的开垦行为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草地、林地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发挥土壤“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林芝市主城区典型生态用地空气质量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高郯 卢杰 +2 位作者 李江荣 韩晓浩 白玛央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37,共8页
对林芝市主城区典型生态用地空气质量进行评价,以期为其市政规划及旅游发展提供依据.在市区选择典型生态用地,监测其空气正负离子、温湿度及大气颗粒物,采用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空气质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及综合... 对林芝市主城区典型生态用地空气质量进行评价,以期为其市政规划及旅游发展提供依据.在市区选择典型生态用地,监测其空气正负离子、温湿度及大气颗粒物,采用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空气质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及综合评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含量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不同季节温湿度指数的日变化同空气负离子的日变化一致,夏季全天候均表现为舒适,冬季全天候均表现为寒冷;夏季及秋冬季节颗粒物(PM 2.5,PM 10,TSP)日变化分别表现为“线性递减”和“幂函数”型曲线.不同季节颗粒物含量达标率均在50%以上.②空气负离子、温湿度指数季变化从大到小均为:夏季、秋季、冬季,而颗粒物含量季变化从小到大均为:夏季、秋季、冬季;不同季节各生态用地在空气负离子、温湿度指数、颗粒物含量中大小顺序不一.③空气负离子、PM 2.5、PM 10、TSP、温湿度指数及温度在第一主成分中的载荷系数较大(0.8以上),其对第一主成分的影响较大;绿地、水体空气质量优于湿地和对照点.绿地、水体附近空气质量较好,在市政规划时,应尽可能多地融入绿化和动态水的设计,夏季空气质量优于其他时间,建议市民夏季多多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空气质量 主成分 主城区 林芝市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巴宜区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连玉珍 栗慧江 +3 位作者 韩晓浩 马和平 东主 仇晓玉 《高原农业》 2019年第4期390-398,共9页
揭示西藏东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选取巴宜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设施菜地、撂荒地、草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两层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结... 揭示西藏东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选取巴宜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设施菜地、撂荒地、草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两层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巴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变异系数达55.17%,且草地、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用地和撂荒地(P<0.05),10~20 cm层次各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与草地、林地相比,农用地和撂荒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变化不明显,表明农业管理方式深刻影响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2)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不同土层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LOC/SOC值未表现出明显规律,但表层土壤以耕地和撂荒地LOC/SOC较高,且随土层加深二者降幅较大,表明耕地和撂荒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较差。(3)土壤全氮与总有机碳的分布较为一致,即0~10 cm大于10~20 cm,并以草地和林地全氮含量较高;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N值10~20 cm均大于0~10 cm层次,但在0~20 cm深度范围,撂荒地C/N最高,林地次之,但均小于25,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较高,相比撂荒地和林地,农用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较高。巴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及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影响较大,草地和林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耕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较差可能与当地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土壤总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