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金梅 周长美 +4 位作者 张伟伟 张婉 拾丹丹 王慧 韩洪乐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2期171-175,共5页
目的分析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9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 目的分析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9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路径康复护理干预。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分析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洼田实验评分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析患者治疗后认知情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析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焦虑情况;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分析两组病患护理前后卒中神经功能缺损(CNS)和临床痴呆分数(CDR)。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洼田实验评分、MoCA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和CNS评分及CDR评分均优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工作中,应用临床路径有助于疾病转归,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 护理路径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住院病人自理能力和伤残接受度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韩洪乐 董斯思 +3 位作者 王慧 李金梅 张伟伟 张艳 《全科护理》 2021年第22期3100-310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住院病人自理能力和伤残接受度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95例脑卒中病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连续接受8次常规健康教育,每周2次,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住院病人自理能力和伤残接受度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95例脑卒中病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连续接受8次常规健康教育,每周2次,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接受连续8次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即访谈与练习)。干预前、干预后以及干预后1个月采用中文版Barthel指数(BI)及伤残接受度量表(ADS)对两组病人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以及干预后1个月ADS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对比价值到固有价值的转变维度、对伤残影响的包容维度、价值观范围的扩大维度)、BI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ADS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对比价值到固有价值的转变维度、对伤残影响的包容维度、价值观范围的扩大维度)、BI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得分、ADS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的交互效应、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住院病人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采用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病人自理能力和伤残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PERMA模式 积极心理干预 自理能力 伤残接受度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洪乐 刘玉平 +2 位作者 张艳 李金梅 刘君君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7期91-93,共3页
目的考察延续性护理对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包括康复质量、心理状态及诊治依从性。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10例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 目的考察延续性护理对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包括康复质量、心理状态及诊治依从性。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10例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比较2组的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诊治依从性。结果干预6个月后,2组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NIHSS、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诊治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延续性护理,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诊治依从性,改善其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中老年 延续性护理 康复质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护理专案结合前瞻性护理应用于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董思斯 韩洪乐 +1 位作者 刘君君 刘玉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3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策略对脑卒中伴偏瘫患者近中期康复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54例)、对照组(54例)。对...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策略对脑卒中伴偏瘫患者近中期康复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观察组(54例)、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接受护理专案联合前瞻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肢体运动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相比于护理前,2组在护理12周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均下降(P均<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RP、TNF-α及IL-6水平均更低(P均<0.05)。护理12周后,2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IHSS、FMA评分均更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肌痉挛、足内翻、手腕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低(P均<0.05)。结论 将护理专案联合前瞻性护理应用于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清炎症反应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护理专案 前瞻性护理 康复效果
下载PDF
时效性分析护理在急诊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君君 聂双 +2 位作者 张艳 董思斯 韩洪乐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时效性分析护理在急诊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20年11月1日就诊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就诊奇偶号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 目的:探讨时效性分析护理在急诊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20年11月1日就诊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就诊奇偶号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时效性分析护理;比较两组就诊各项时间、护理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血管再通及再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就诊各项时间、血管再通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后,观察组NIHSS、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急诊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以及时效性分析护理,可以有效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颅内出血和局部出血发生率,有助于缩短各项检查及治疗时间,提高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性分析护理 脑卒中 急诊溶栓 机械取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金梅 周长美 +4 位作者 张伟伟 张婉 拾丹丹 王慧 韩洪乐 《全科护理》 2018年第17期2049-2051,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定康复功能、...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定康复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焦虑、抑郁程度,并应用健康教育知识和满意度调查表评估病人健康知识评分和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BI和MoCA评分分别为62.75分±4.15分和25.87分±3.0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HAMA和HAMD评分分别为1.80分±0.36分、14.26分±2.11分和12.46分±2.80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7.45分±9.06分和82.94分±6.2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减轻病人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病人健康知识和满意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路径 康复护理 预后
下载PDF
质量反馈理念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7
作者 董思斯 韩洪乐 +5 位作者 张艳 刘君君 李金梅 刘玉平 张伟伟 耿德勤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第23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质量反馈理念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照护需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96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质量反馈理念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照护需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96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质量反馈理念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照护需求满足程度。结果:干预后,两组EORTC QLQ-C30中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角色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照护需求满足程度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后给予质量反馈理念干预,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照护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反馈理念 脑梗死 静脉溶栓 生活质量 照护需求
下载PDF
慢性疾病轨迹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李金梅 刘玉平 +2 位作者 张婉 张伟伟 韩洪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81-0086,共6页
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进而探究这种模式的优势。方法 着眼于某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从2021.04筛选病例,到2021.12得到脑卒中住院者145例,基于随机分组,得到干预组(n=73/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 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进而探究这种模式的优势。方法 着眼于某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从2021.04筛选病例,到2021.12得到脑卒中住院者145例,基于随机分组,得到干预组(n=73/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及对照组(n=72/常规护理),了解二组在神经缺损问题上的差异,测定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相关指标再分析变化。结果 比较NIHSS评分,两组于出院时、出院后(1、3及6个月)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相较时,干预组更低;计算FMMS评分,差异值在出院时及出院后各阶段有统计学意义,即干预组显著更高(P<0.05);评估Bartherl指数,干预组在出院时及出院后各时间点的数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了加快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速度并优化康复效果,可考虑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下开展护理工作,可预防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可切实改善病人的功能水平,还能够满足病人在日常生活行为管理方面动态变化的体验和需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慢性疾病轨迹模式 康复训练 生活质量 护理
下载PDF
风险干预与精细化预见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艳 董思斯 +2 位作者 韩洪乐 刘君君 刘玉平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第24期4495-4498,共4页
目的探究风险干预与精细化预见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作研究对象,采取... 目的探究风险干预与精细化预见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作研究对象,采取单双号盲选设置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前者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风险与精细化预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SAS、SDS、并发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风险与精细化预见护理对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患者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利于预后,值得临床各个科室借鉴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干预 精细化预见护理 脑卒中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 心理状态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