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血管异常化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1
作者 田馨迪 姚旭阳 +10 位作者 韩濡郁 朱康伟 孙立宇 郭华 贺钰超 田向东 陈平 唐伟 宋培培 宋天强 陈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4-720,共7页
肿瘤病理性血管的形成可介导缺氧和高渗漏的肿瘤微环境,进而促进肿瘤复发转移、免疫抑制及药物抵抗等诸多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发生。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微环境中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等被... 肿瘤病理性血管的形成可介导缺氧和高渗漏的肿瘤微环境,进而促进肿瘤复发转移、免疫抑制及药物抵抗等诸多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发生。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微环境中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等被大量释放,进而刺激周围正常血管的增生和突破,形成比正常血管更脆弱、更不稳定以及更容易出血和渗漏的血管网络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因此,了解和干预肿瘤异常血管生成的机制,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通过阻断肿瘤血管形成从而减少肿瘤血供和营养的抗血管生成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已取得一定成功,但适用肿瘤类型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存在的副反应和耐药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的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善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增加氧气和药物的输送效率以及增加免疫细胞浸润,这种促进血管的修复和正常化的策略是当前肿瘤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异常化 血管生成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胰管内外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影响的前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武强 韩濡郁 +1 位作者 陈璐 宋天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72-1278,共7页
目的 比较分析内部和外部两种引流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从2011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9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内引流组(61例)和外引流组(58例)... 目的 比较分析内部和外部两种引流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从2011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9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内引流组(61例)和外引流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住院信息。主要研究终点是胰瘘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在内引流组,胰腺质地人柔软的病人比例高于外引流组(68.9%vs.48.3%,P=0.026)。内引流组中,有35例(57.4%)发生胰瘘,其中9例(14.7%)按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而外引流组中,有29例(50.0%)病人发生胰瘘,其中有5例(8.6%)按ISGPF标准分级为B级和C级胰瘘。内外引流组之间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4%vs.50.0%,χ^(2)=0.651,P=0.420)。在两组中,胃排空延迟、腹部感染、出血、胆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内引流组有1例病人死于术后腹部感染,外引流组有1例病人在术后第4天死于腹腔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柔软与术后胰瘘有关(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22,95%CI 0.200-0.892,P=0.024)。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胰管支架进行内部引流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的胰管引流方式,其相较于外引流,即使在胰管非扩张、胰腺质地柔软等高危因素的病人中,也并未表现出更高的术后胰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淀粉酶 胰管引流
原文传递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与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研究
3
作者 邓城旗 耿长宇 +6 位作者 朱康伟 田馨迪 韩濡郁 陈平 宋天强 齐丽莎 陈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1-1045,1055,共6页
目的 探讨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72例ICC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分析ICC中PGC... 目的 探讨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72例ICC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分析ICC中PGCC的分布和比例,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探索PGCC与IC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DFS)的关系。结果 在72例ICC中,血管侵犯和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ICC预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GCC是影响ICC预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样本中PGCC阳性ICC病人的DFS劣于PGCC阴性的病人(P<0.01)。进一步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PGCC与ICC的病理学分期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Ⅱ~Ⅲ期病人较Ⅰ期病人具有更高的PGCC比例(P=0.006);同时低分化的ICC较中-高分化的ICC具有更高的PGCC比例(P=0.032)。结论 PGCC与ICC病人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影响胆管癌病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评估胆管癌预后生存及指导临床诊疗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 分化 分期 预后
原文传递
PD-L1在混合型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孙博 巩文辰 +9 位作者 智强 齐丽莎 程润芬 贺钰超 董秋萍 朱康伟 韩濡郁 耿长宇 宋天强 陈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20-825,共6页
目的检测混合型肝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PD-L1表达水平与混合型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75例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检测混合型肝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PD-L1表达水平与混合型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75例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36~77岁,中位年龄55岁。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癌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并分为PD-L1阴性组(n=66)和阳性组(n=9),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低分化混合型肝癌的癌组织中PD-L1表达阳性比例为21.1%(8/38),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的2.7%(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P=0.037)。PD-L1阳性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分别为12.3个月和15.1个月,低于PD-L1阴性患者的中位DFS 14.4个月和OS 23.3个月,但仅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P=0.044)。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大血管侵犯(DFS:HR=1.965,95%CI:1.119~3.450,P=0.019;OS:HR=1.781,95%CI:1.022~3.105,P=0.042)和淋巴结转移(DFS:HR=2.451,95%CI:1.1033~5.814,P=0.042;OS:HR=2.652,95%CI:1.120~6.279,P=0.027)是影响患者D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D-L1在低分化混合型肝癌中的阳性比例较中高分化癌高;大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混合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混合型肝癌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临床病理学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