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规整散与清中期淮盐困境的应对机制——兼论淮盐纲法崩溃的原因
1
作者 韩燕仪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9-129,178,共12页
清前中期淮盐流通是在官府监督下由盐商自主运销的体系。到了乾隆末年,市场开始供过于求,淮盐进入滞销和跌价的困境。由此,轮规整散成为朝廷调控市场关系、改善淮盐困境的应对机制。随着时间推移,轮规对于保价和疏销的各自作用,呈现出... 清前中期淮盐流通是在官府监督下由盐商自主运销的体系。到了乾隆末年,市场开始供过于求,淮盐进入滞销和跌价的困境。由此,轮规整散成为朝廷调控市场关系、改善淮盐困境的应对机制。随着时间推移,轮规对于保价和疏销的各自作用,呈现出从有效到失效的渐进过程。伴随着轮规的失效,淮盐跌价和滞销的困境加剧,直至淮盐市场的败坏和纲法体系的崩溃。而这一应对机制无力改善淮盐困境的原因,除了轮规整散的固有缺陷之外,还包括朝廷积年累月的额外财政索取,以及嘉道时期国内银价持续上涨的不利货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规整散 保价 疏销 应对机制 纲法崩溃
下载PDF
从“专商引岸”到“一例通销”——康熙年间衡永宝三府食盐运销制度的变革 被引量:1
2
作者 韩燕仪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9-36,共8页
湖广淮盐引地一例通销的政策在明末已具雏形,清初正式确立。湖南衡州、永州、宝庆三府在康熙六年(1667)由粤盐区改为淮盐区,严行专商引岸制,但并未立即纳入湖广一例通销的体系,由此产生衡永宝三府与湖南北四府运销制度的差异。其结果是... 湖广淮盐引地一例通销的政策在明末已具雏形,清初正式确立。湖南衡州、永州、宝庆三府在康熙六年(1667)由粤盐区改为淮盐区,严行专商引岸制,但并未立即纳入湖广一例通销的体系,由此产生衡永宝三府与湖南北四府运销制度的差异。其结果是,衡永宝三府在粤盐的侵越之外,受到北面四府淮盐的严重侵越。康熙四十二年,就任偏沅巡抚的赵申乔虽然采取各种措施严缉私盐,但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此问题,康熙四十九年,经过湖广总督郭世隆、偏沅巡抚赵申乔、两淮巡盐御史李煦的联名奏请,朝廷最终同意衡永宝三府进入湖广一例通销的体系。推动这一制度变革的因素包括地方官员的销引考成、民众的消费需求、地方盐商对行盐利润的追求、两淮盐商对市场占有的需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食盐专卖 专商引岸 一例通销 衡永宝三府
下载PDF
清前期淮南盐贸易中的岸商
3
作者 韩燕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岸商是在清前期淮南盐贸易中为扬州运商处理江西、湖广公共口岸盐务的代理商。岸商出现的经济原因和经营条件、业务往来和信息传递、销售模式和营销策略充分体现了岸商的特征:岸商的出现是运商基于市场交通通讯条件作出的经营选择;岸商... 岸商是在清前期淮南盐贸易中为扬州运商处理江西、湖广公共口岸盐务的代理商。岸商出现的经济原因和经营条件、业务往来和信息传递、销售模式和营销策略充分体现了岸商的特征:岸商的出现是运商基于市场交通通讯条件作出的经营选择;岸商经营受到食盐专卖的制度约束;岸商需要遵守委托代理的商业规则;岸商是自负盈亏、灵活自主的经营主体。岸商是在国家专卖制度之下,依赖市场状况和商业规则而自主经营的商人群体。由此揭示出清前期官督商销的食盐贸易实际运作,是在官府监督下由不同盐商进行自主经营的体系。岸商的经营活动也说明,他们对运商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随着扬州运商的兴衰而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盐贸易 淮南盐区 岸商 清前期
下载PDF
清前中期淮南场商和运商“泰坝交易”考
4
作者 韩燕仪 《盐业史研究》 2021年第3期61-66,共6页
清代淮南盐的贸易是在官方监控之下,由各个环节商人自主经营的流通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对于淮南场商和运商在何处交易的问题,由于清代官方盐书记载的局限,以往学者出现扬州交易和盐场交易两种有误的观点。徽州民间文书的记载充分证明,... 清代淮南盐的贸易是在官方监控之下,由各个环节商人自主经营的流通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对于淮南场商和运商在何处交易的问题,由于清代官方盐书记载的局限,以往学者出现扬州交易和盐场交易两种有误的观点。徽州民间文书的记载充分证明,清代前中期淮南场商和运商的交易地点在泰坝。运商向场商签订买盐协议后,场商会在一定时间内将盐送往泰坝,与运商进行交割。泰坝交割并非盐商完全自主进行,它还包含泰坝官员为防止走私而对食盐进行的称掣检查。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文献所称的“泰坝交易”,构成清代淮南盐流通体系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淮南盐区 场商 运商 泰坝交易
下载PDF
清代盐价制定中的地方干预——以康熙年间衡、永、宝三府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韩燕仪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2-93,共12页
康熙年间,清政府曾规定盐价的制定原则为:价由商定,官员调控。康熙四十三年(1704),偏沅巡抚赵申乔核减衡州、永州、宝庆三府盐价一事,集中体现出在这一原则主导之下地方官员对盐价的干预。其作用不直接体现于盐价的确定,而是通过监控,... 康熙年间,清政府曾规定盐价的制定原则为:价由商定,官员调控。康熙四十三年(1704),偏沅巡抚赵申乔核减衡州、永州、宝庆三府盐价一事,集中体现出在这一原则主导之下地方官员对盐价的干预。其作用不直接体现于盐价的确定,而是通过监控,对商人的定价形成一定的制约。这种干预行为的起因、曲折过程及实际效果,充分反映了地方官员、盐政官员、盐商以及市场等多种力量对于盐价的影响,揭示出清代盐价的制定机制是结合市场调节与行政干预、并受官商利益关系影响的多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年间 赵申乔 盐价 地方干预 制定机制
原文传递
清代盐价制定中的政商关系——基于雍正初年湖广盐务风波和官员受贿案的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韩燕仪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60,共13页
在清王朝规定的"随时价而销售之"、官员调控的盐价原则下,雍正元年三月湖广总督杨宗仁核减湖广盐价,由此引起一场盐务风波。这场风波一方面体现于两淮巡盐御史谢赐履和湖广总督杨宗仁在政治上的纷争,进而引起清廷对湖广盐价... 在清王朝规定的"随时价而销售之"、官员调控的盐价原则下,雍正元年三月湖广总督杨宗仁核减湖广盐价,由此引起一场盐务风波。这场风波一方面体现于两淮巡盐御史谢赐履和湖广总督杨宗仁在政治上的纷争,进而引起清廷对湖广盐价的两度核定,另一方面则体现于两淮盐商与地方势力运作引起的汉口食盐供需失衡,盐价飞涨,盐市混乱。雍正二、三年揭发的黄叔琳定价受贿案和部议盐价受贿案显示,两淮盐商通过官商之间的金钱、人际关系对两次朝廷定价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这一系列事件揭示清代盐价的制定呈现出结合市场和行政等多种力量共同运作的机制,而政商关系在此次湖广盐价制定中具有突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广 盐价 行政 市场 政商关系
原文传递
皇权与市场——清乾隆中后期江广盐价的逐年奏报制度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燕仪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9,共10页
乾隆二十八年,在湖广总督李侍尧和两淮盐政高恒的共同提议下,朝廷开始对江广盐价推行最高限价下的逐年奏报制度。这一制度表面上是盐政和督抚会商产生,实际推动者则是乾隆帝。这一制度的选择,既出于皇帝对盐商利益的维护,又体现出其对... 乾隆二十八年,在湖广总督李侍尧和两淮盐政高恒的共同提议下,朝廷开始对江广盐价推行最高限价下的逐年奏报制度。这一制度表面上是盐政和督抚会商产生,实际推动者则是乾隆帝。这一制度的选择,既出于皇帝对盐商利益的维护,又体现出其对食盐专营属性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认识。而在制度推行过程中,成本加成定价逻辑与市场供需关系之间的根本矛盾,造成官价与市价的脱节,导致该制度逐渐走向失效并最终停止实行。由此说明,在清代的食盐垄断体系下,皇权虽然可以左右定价制度,但是无力改变垄断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无法有效控制食盐市场。乾隆中后期江广盐价逐年奏报制度的产生和推行,充分揭示出清代皇权与市场之间的这种微妙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广盐价 逐年奏报 皇权 市场
原文传递
以合同为中心的竞争市场——清前期淮南场商和运商食盐交易研究
8
作者 韩燕仪 《中国史研究》 2024年第3期17-30,共14页
清前期淮南盐区场商和运商之间的食盐交易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合同是交易的核心凭证,买卖双方往往通过远期合同来确立和维系交易关系;第二,面对市场行情和盐价涨落,在具有人情关系和信息渠道的中间媒介作用下,远期交易往往形成复杂的ABC... 清前期淮南盐区场商和运商之间的食盐交易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合同是交易的核心凭证,买卖双方往往通过远期合同来确立和维系交易关系;第二,面对市场行情和盐价涨落,在具有人情关系和信息渠道的中间媒介作用下,远期交易往往形成复杂的ABC交易模式;第三,这种复杂的ABC交易模式容易造成交易主体之间的纠纷,而州县官员的审理态度则显示出官府对民间合同的尊重和对市场秩序的维护。由此可见,尽管受到官方很多制度约束,但是清前期准南场商和运商的食盐交易,基本在以合同为中心的竞争市场体系下进行。清前期食盐贸易,不能简单视为与“市场”对立的“垄断”体系,而是专卖体制下的竞争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商 运商 食盐交易 合同 竞争市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