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男性交往实践的亲密化——以“基友”“老铁”“宝”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韩葳巍 赵翠兰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39-47,共9页
“基友”“老铁”“宝”脱胎于传统青年男性间的亲密称呼,但区别于家族导向的“兄弟”、国家导向的“同志”和市场导向的“帅哥”,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化”意味。“基友”“老铁”“宝”在语言特征、使用方式和社会意义上都存在诸多差异... “基友”“老铁”“宝”脱胎于传统青年男性间的亲密称呼,但区别于家族导向的“兄弟”、国家导向的“同志”和市场导向的“帅哥”,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化”意味。“基友”“老铁”“宝”在语言特征、使用方式和社会意义上都存在诸多差异。从“基友”到“老铁”再到“宝”的变化,体现了青年男性同性交往实践呈现出以透明化、弹性化、平等化为表征的亲密化趋势,背后的动因是青年男性社会性别认同机制的变迁,具体包括性别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对多元男性气质的积极探索以及网络亚文化新部族的集体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亲密关系 青年男性 网络流行语
下载PDF
从“领导”向“益友”绵延:导生关系生成过程的自我民族志 被引量:1
2
作者 韩葳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51,共9页
以自我民族志为方法“裸呈”“我眼中的导师形象之变”,发现自己与导师的关系经过了从权力、利益关系走向传授、合作和伦理关系的变化过程。认为处于过程中的导生关系既非不同角色的迭代,亦非当下事态的聚合,而是异质关系的绵延;直面导... 以自我民族志为方法“裸呈”“我眼中的导师形象之变”,发现自己与导师的关系经过了从权力、利益关系走向传授、合作和伦理关系的变化过程。认为处于过程中的导生关系既非不同角色的迭代,亦非当下事态的聚合,而是异质关系的绵延;直面导生关系的绵延状态、将“回望中前行”作为方法论、于日常瞻顾间实现双方心灵契恰是构建和谐导生关系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导生关系 自我民族志 绵延 生成过程
下载PDF
亲密与疏离:男性气质视角下中小学男生校园同性人际交往的深层结构
3
作者 韩葳巍 赵翠兰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期19-28,共10页
透过“男性气质”的视角审视中小学男生围绕“做男生”所进行的校园同性人际交往活动,发现男生们通过“猛男沉溺”“异性恋标榜”和“英雄崇拜”来加强自己与男生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团结,通过“娘炮羞辱”“同性恋恐惧”和“懦夫蔑视... 透过“男性气质”的视角审视中小学男生围绕“做男生”所进行的校园同性人际交往活动,发现男生们通过“猛男沉溺”“异性恋标榜”和“英雄崇拜”来加强自己与男生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团结,通过“娘炮羞辱”“同性恋恐惧”和“懦夫蔑视”来将“不合格”的男生驱逐出男生群体。“内”与“外”是动态变化的,在亲密与疏离之间“游走”是中小学男生校园同性人际交往的常态。未来,学校教育应建立有利于男生性别文化内部各“子文化”平等沟通的校园环境,并以“现实革命者”的姿态寻求超越性别关系结构设计的途径,推动男性气质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气质 同性人际交往 性别敏感教育 中小学男生 校园
下载PDF
中小学“阳刚教育”再省思:现状、误区与改进建议
4
作者 韩葳巍 赵翠兰 《青少年学刊》 2022年第6期15-20,34,共7页
目前,中小学推行的“阳刚教育”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渗透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环境创设和仪式庆典中,存在偏重外显性阳刚而缺失男生内在美德涵养、只见群体性阳刚而忽视个体性别气质差异、强调性别化阳刚而束缚男生自由发展可能等误区... 目前,中小学推行的“阳刚教育”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渗透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环境创设和仪式庆典中,存在偏重外显性阳刚而缺失男生内在美德涵养、只见群体性阳刚而忽视个体性别气质差异、强调性别化阳刚而束缚男生自由发展可能等误区。未来可从三方面进行改进:在逻辑起点上,应以动态多元男性气质观取代本质化男性气质观;在政策制定上,应遵循性别平等的原则、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模式建构上,应弱化对外显性“阳刚”的强调、不断检视性别刻板印象的再生产、培养具有兼性气质全面发展的男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刚教育 男性气质 社会性别
下载PDF
学校教育场域中“娘炮”男性气质的建构——基于五名男大学生的质性研究
5
作者 韩葳巍 唐莉莎 屠靖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110-119,共10页
从“动态多元男性气质理论”的视角看,不可一概而论地将“娘炮”身上呈现出的“娘”的性别气质视为一种“问题化”的存在,需慎防陷入“性别刻板印象”的泥沼。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娘炮”在课程内容、运动空间及重要他人的“规... 从“动态多元男性气质理论”的视角看,不可一概而论地将“娘炮”身上呈现出的“娘”的性别气质视为一种“问题化”的存在,需慎防陷入“性别刻板印象”的泥沼。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娘炮”在课程内容、运动空间及重要他人的“规训”下面临着“性别表象认知”的冲突,反思过后便会能动地在“接受性别文化的指定”和“抵制性别文化的强加”中做出选择,而选择后者的“娘炮”创造出了独特的“主体性别文化”。正确认识和对待“娘炮”,学校教育应在厘清“何为娘炮”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给“娘炮”以更多理解与包容的同时,给予其正确的性别社会化教育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娘炮 男性气质 社会性别 学校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