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决策中的道德:神圣价值之权衡
1
作者 韩雨芳 喻丰 丁晓军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3年第4期365-375,共11页
神圣价值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道德共同体认为具有超验意义的价值,且其他价值不可与之进行比较、权衡。人们在决策中如何感知神圣价值关乎决策结果。基于神圣价值保护模型,本文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权衡及其决策结果,探讨了禁忌权衡如何... 神圣价值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道德共同体认为具有超验意义的价值,且其他价值不可与之进行比较、权衡。人们在决策中如何感知神圣价值关乎决策结果。基于神圣价值保护模型,本文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权衡及其决策结果,探讨了禁忌权衡如何导致道德义愤和道德净化,悲剧权衡如何导致决策惰性,并对神圣价值保护模型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神圣价值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以及神圣价值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忌权衡 悲剧权衡 道德义愤 道德净化
下载PDF
“江南style”中的文化认同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启示
2
作者 唐魁玉 韩雨芳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83-87,共5页
"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被称之为"亚文化的逆袭"。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表演行动分析法研究"江南style"究竟有何魅力能够为全世界受众所认同,是很有意义的。"江南styl... "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被称之为"亚文化的逆袭"。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表演行动分析法研究"江南style"究竟有何魅力能够为全世界受众所认同,是很有意义的。"江南style"的产生,由于在两极分化、去中心化和地方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存在文化混杂与文化普遍无根性,需要文化认同。对"江南style"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发现"江南style"不仅体现了当下全球文化的混杂性、契合了普遍存在的自嘲心理,而且多媒体传播技术也推进了"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江南style"的成功经验,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混杂 文化认同 “江南style”
下载PDF
多元文化经历的双刃剑效应:心理后果与边界条件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晓檬 韩雨芳 +1 位作者 喻丰 彭凯平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1期1-9,19,共10页
多元文化经历可能带来多样化的心理与行为获益,比如提升创造力、降低外群体偏见以及促进大规模合作等等。同时,多元文化经历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心理与行为后果,比如催生文化认同威胁、引发文化排斥以及增加不道德行为。本文梳理和评... 多元文化经历可能带来多样化的心理与行为获益,比如提升创造力、降低外群体偏见以及促进大规模合作等等。同时,多元文化经历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心理与行为后果,比如催生文化认同威胁、引发文化排斥以及增加不道德行为。本文梳理和评述了多元文化经历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操纵范式及其双刃剑效应,同时试图揭示这些看似矛盾的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潜在的边界条件。我们希望本文的整合视角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多元文化经历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复杂而动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经历 创造力 认知灵活性 外群体偏见 道德相对主义
下载PDF
批判性思维作为哲学践行的终极目标 被引量:2
4
作者 丁晓军 喻丰 韩雨芳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2期67-77,共11页
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范式,哲学践行主张回归苏格拉底,以对话法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揭示、考察与修正,其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突出形式是质疑、诘问,而非批判性思维则通常缺乏这样的反思性、独立性... 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范式,哲学践行主张回归苏格拉底,以对话法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揭示、考察与修正,其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突出形式是质疑、诘问,而非批判性思维则通常缺乏这样的反思性、独立性。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谓紧密相关,但是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研究结果时很容易陷入非批判性思维的泥淖,犯下层出不穷的逻辑谬误。而在形成信念的三种基本方式中,非批判性思维很可能从正确的前提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比起在事后修正人们的错误信念,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是在源头上进行把控,事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教育、训练,从而有望避免相关思想问题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践行 哲学咨询 批判性思维 思维方式 逻辑谬误 苏格拉底对话
下载PDF
素食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韩雨芳 喻丰 +3 位作者 杨沈龙 许丽颖 赵靓 丁晓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6-641,共6页
素食者拒绝肉类食物的行为主要受到健康关注、文化规范和道德关怀三大动机的影响。出于健康原因而选择素食行为是因为人们对肉类食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恐惧;基于文化规范的素食行为一方面表现为宗教文化中的食肉禁忌,另一方面则与他人的... 素食者拒绝肉类食物的行为主要受到健康关注、文化规范和道德关怀三大动机的影响。出于健康原因而选择素食行为是因为人们对肉类食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恐惧;基于文化规范的素食行为一方面表现为宗教文化中的食肉禁忌,另一方面则与他人的影响有关,如身份认同等;道德关怀下的素食行为则归因于对动物的拟人化。厌恶和共情这两个道德情绪对素食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在对动物的拟人化与素食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此外,其他因素,如感知人与动物的亲近、感知动物的可食性等也对人们的素食行为有推动作用。最后,就素食行为的心理健康动机、文化规范中素食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素食行为动机的本土化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展望,以期深化当前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食行为 道德感知 道德情绪 动物拟人化
原文传递
非人化的原因、结果及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韩雨芳 喻丰 杨沈龙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7-1181,1134,共6页
非人化发生于对目标对象进行心智感知过程时,将目标对象的人性进行剥离、将人感知为动物或其它非人实体的一种心理现象。非人化的前因可以归结为认知、情感两个层面的内在原因,以及他人权力、外部威胁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外在原因。非... 非人化发生于对目标对象进行心智感知过程时,将目标对象的人性进行剥离、将人感知为动物或其它非人实体的一种心理现象。非人化的前因可以归结为认知、情感两个层面的内在原因,以及他人权力、外部威胁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外在原因。非人化的后果则会导致对目标对象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反社会行为的增加。根据非人化产生的原因,缓解非人化现象的可行措施可以从感知目标对象和改善社会互动过程这两个方面着手。未来可以尝试从非人化与道德的关系、不同领域中的非人化现象和非人化的中国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加深研究,以进一步拓展非人化的理论,丰富非人化的实证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化 社会知觉 道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