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陆彬 项崇 +3 位作者 袁雪松 蔡高军 魏文锋 严永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78-3382,共5页
背景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逐渐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但目前关于其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入径(TRA)与dTRA行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满意度。方法选取... 背景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逐渐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但目前关于其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入径(TRA)与dTRA行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满意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并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35例。根据脑血管造影入径分为TRA组(n=72)与dTRA组(n=63),分别采用TRA、dTRA完成脑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脑血管造影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暴露时间、脑血管造影后3 d内穿刺点并发症及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脑血管造影后24 h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结果dTRA组患者穿刺时间、脑血管造影时间长于TRA组,穿刺成功率低于TRA组(P<0.05)。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脑血管造影后3 d内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血管造影后3 d内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事件。dTRA组患者脑血管造影后24 h疼痛程度轻于TRA组,满意度高于TRA组(P<0.05)。结论与TRA行脑血管造影相比,dTRA行脑血管造影亦安全、有效,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备选入径之一,但其穿刺难度较高,穿刺时间较长,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造影术 桡动脉 远端桡动脉 治疗结果 安全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项崇 肖勇 邹元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12-315,共4页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不自主的面肌抽搐为特点的功能性颅神经病变,在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 root exit zone , REZ )受到责任血管的压迫...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不自主的面肌抽搐为特点的功能性颅神经病变,在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 root exit zone , REZ )受到责任血管的压迫[1]。桥小脑角区( cerebel lopontine angle ,CPA)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HFS的发生。面神经根部的蛛网膜增厚、粘连导致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也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诱因[2]。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针灸、神经阻滞等,但都无法做到完全根治。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治疗面肌痉挛,因其对神经及血管功能能够完全保护,已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症状不缓解、颅神经并发症、脑损伤并发症甚至围手术期死亡等仍无法避免。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现就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治疗方法 影响因素 疗效 面神经根部 颅神经病变 神经并发症
下载PDF
3.0 T磁共振联合伪彩色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项崇 邹元杰 +7 位作者 肖勇 刘宏毅 刘翔 刘永 胡新华 赵金兵 耿良元 罗正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3D-TOF-MRA、3D-SPACE联合伪彩色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行3D-TOF-MRA及3D-SPACE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所有患者均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所获得的影像学资料进... 目的探讨3D-TOF-MRA、3D-SPACE联合伪彩色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行3D-TOF-MRA及3D-SPACE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所有患者均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所获得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伪彩色处理后的图像结果分析显示,患侧神经受血管压迫者的比率为91.5%,明显高于健侧神经受血管压迫者的1.7%。与手术结果对比,伪彩色处理后的图像显示患侧责任血管的敏感度为94.9%,准确度为98.2%。结论 3D-TOF-MRA及3D-SPACE联合伪彩色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面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可作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成像 伪彩色技术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膜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肖勇 邹元杰 +6 位作者 肖朝勇 刘永 项崇 胡新华 耿良元 章文斌 刘宏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评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膜瘤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MRI和SWI检查,将SWI图像经软件处理后获得最小强度投影图... 目的评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膜瘤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MRI和SWI检查,将SWI图像经软件处理后获得最小强度投影图(mIP);结合MRI或CT,对SWI的mIP、校正后的相位图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脑膜瘤的瘤内微出血灶、瘤内钙化灶和肿瘤引流静脉。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比较瘤内出血和瘤内未出血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指标。结果通过SWI检查,50例脑膜瘤患者中,7例(14%)有瘤内微出血灶(24个);24例(48%)有瘤内钙化灶(47个),与CT检查结果比较,31个相符,16个不相符(均为CT未检出);16例(32%)有明确的肿瘤引流静脉,其中11例无瘤周水肿,5例伴发瘤周水肿;18例(36%)无瘤周水肿,32例(64%)形成瘤周水肿。无瘤周水肿的患者较有瘤周水肿的患者更易形成引流静脉[分别为61%(11/18)、16%(5/32),P=0.001]。50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均为WHOI级脑膜瘤。瘤内微出血组患者的水肿指数(EI)值、最大水肿宽度和Ki67值均高于瘤内未出血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孕激素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可检测出脑膜瘤的瘤内微出血灶、瘤内微钙化灶和肿瘤引流静脉。WHOI级脑膜瘤较少发生瘤内微出血,而发生瘤内微出血的脑膜瘤Ki67指数更高,瘤周水肿更严重,且脑膜瘤引流静脉可减轻瘤周水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钙质沉着症 磁敏感加权成像 微出血 静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