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与创新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32-37,共6页
-
文摘
结构是文学作品的构造,是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作品主题、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手段。我国两部划时代的长篇小说,古典文学高峰的《红楼梦》和革命现实主义奠基石的《子夜》,它们的艺术结构都达到了高度的完整、和谐和统一。 《子夜》被人们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真正堪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结构的小说,《子夜》是第一部”,其原因除了作者先进的世界观、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等因素外,也与他从《红楼梦》中汲取养料、有所借鉴、有所创新分不开。
-
关键词
《子夜》
结构艺术
艺术结构
赵伯韬
贾宝玉
贾府
甄士隐
人物性格
爱情悲剧
文学作品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子夜》的美学价值
- 2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9-35,共7页
-
文摘
茅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文艺批评家,是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美学观,不仅左右他自己掌握艺术的方式,也启迪同行者、后来者正确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出艺术典型,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使审美实践与社会实践相一致.一个作家、理论家对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所持的主张,取决于他对社会生活所持的美学见解和对文艺作品所抱的审美态度.而他的主张一经形成,又决定他对各种创作方法作怎样的评价,决定他自己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从事文艺创作,所以文学主张、创作方法,从来属于美学范畴.
-
关键词
《子夜》
美学价值
文学主张
赵伯韬
艺术典型
文艺运动
文艺创作
所持
屠维岳
审美态度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谈《呐喊》《仿徨》的次要人物形象
- 3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85-88,共4页
-
文摘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小说集《呐喊》《仿徨》,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们集中地反映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被人们誉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呐喊》《仿徨》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众多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吃人者和被吃着形象来表达的.而它们的光辉成就之一,在于所塑造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鲁迅凭借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艺术概括,创造出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
关键词
《呐喊》
次要人物
艺术概括
庄木三
十九世纪
夏瑜
历史时期
华老栓
魏连殳
《狂人日记》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谈《子夜》的三个地主形象
- 4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28-32,共5页
-
文摘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描写人物及其性格发展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茅盾对此深有研究,曾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和‘人’的关系;而且是‘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谈我的研究》)本文想探讨一下《子夜》中三个地主的形象。
-
关键词
《子夜》
性格发展
文学是人学
赵伯韬
金钱关系
封建复古派
文学作品
艺术创造
现实主义文学
金戒指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石青嫂子》的艺术特色
- 5
-
-
作者
项文泉
-
机构
湖州师专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97-100,共4页
-
文摘
《石青嫂子》是艾芜的优秀短篇小说,发表在1947年9月的《文艺春秋》第五卷第三期上,1948年收入小说集《烟雾》,1953年编进《艾芜短篇小说集》。 小说的背景是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农村社会的现实。当时,“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毛泽东《两个中国之命运》)。苦难的中国人民多么希望享有和平民主。
-
关键词
石青嫂子
艺术特色
艾芜
短篇小说集
中国之命运
大老爷
两条路
心理描写
艺术成就
怀人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谈文学作品中“打嘴巴”的细节描写
- 6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89-94,共6页
-
文摘
高尔基说:“应该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作家只有深入社会生活,对丰富多采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进行细致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精心选择有特征性和典型性的事物,经过艺术加工,来组成能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细节。富有这样的细节的作品,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对打嘴巴这一生活现象,不少艺术大师写进了自己的文学著作中,虽然仅仅作为一个细节来描写,但对丰富人物性格、深化作品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和烘托环境气氛等,却具有奇妙的艺术效果。
-
关键词
细节描写
文学作品
文学著作
王夫人
王善保
探春
周朴园
俞实夫
凤姐
生活形式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浅谈《子夜》的细节描写
- 7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S3期248-258,共11页
-
文摘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是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巨著:它那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瞿秋白认为“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纪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选集》卷一《<子夜>和国货年》)如果说《子夜》象一条银河,那末细节便是银河里的星星。
-
关键词
《子夜》
细节描写
赵伯韬
艺术技巧
屠维岳
学史
讽谕
白玫瑰
震天撼地
唐云山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谈《生死场》的思想艺术特色
- 8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32-35,68,共5页
-
文摘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发表于1935年底,是三十年代最早出现的抗战文学之一.作品是以“九·一八”前后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的变迁为背景,以经历种种苦难最终走向革命的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真实地展现了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鲁迅先生热情地为它写了《序言》,指出这一作品充分显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给人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作品发表时,正值日寇大举侵略中国的前夕,而蒋介石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动政策,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的形势下,因而就更具有深广的意义.
-
关键词
《生死场》
艺术特色
描写对象
萧红
抗战文学
时代风云
攘外必先安内
现实生活
九·一八
人民革命军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 9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1期93-95,共3页
-
文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活内容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刻划,是依靠语言去完成的.老舍不但是个成就卓越的作家,而且是个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是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精炼而又朴实,通俗而又生动.《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是比较高的,除了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外,就突出地表现在语言上,无论是塑造人物,还是描写景物,都体现了这一显著的艺术特色.
-
关键词
《骆驼祥子》
语言特色
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
语言大师
虎妞
加工提炼
夏先生
人物画廊
小公馆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叶圣陶小说的艺术特色
- 10
-
-
作者
项文泉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1期51-57,共7页
-
文摘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一位重要作家,也是该团体作家中创作劳绩最为卓著之一.五四运动前后,他就开始写小说,除长篇《倪焕之》外,还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等.叶圣陶遵循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他的小说一开始就“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其主题富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他的创作态度是极端严肃的,曾说道:“我似乎没有写过什么自己不怎么清楚的事情”、“中国革命逐渐发展,我粗浅的见到一些,我就写那些.”(《叶圣陶选集·自序》)因此,真实地反映时代特征、描绘平凡的人和事,从而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语言的朴素精练,感情的淳厚朴实,这就是叶圣陶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风格.
-
关键词
艺术特色
倪焕之
四三集
潘先生
金佩
语言艺术
清炖鲫鱼
人物画廊
一只手
人民的爱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