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警及多模式预防 被引量:20
1
作者 阮朝阳 何永清 +3 位作者 曾强华 张纲 项昶 朱群威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0期800-80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模式方式对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根据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2组,低风险组112例,男47例,女65例;年龄42~88岁,平均(72.40±13.29)岁;高风险组26例,男12... 目的:探讨采用多模式方式对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根据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2组,低风险组112例,男47例,女65例;年龄42~88岁,平均(72.40±13.29)岁;高风险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65~84岁,平均(78.50±12.76)岁。2组入院后即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高风险组术后第1天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14d;低风险组术后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连续14d;在出院前24h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1例有症状的肺栓塞发生在低风险组,而高风险组未发现肺栓塞。低风险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6例,高风险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选取例数较多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比较术后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血肿及胃肠出血病例数。低风险组分别是(538.10±390.20)ml,(30±19)g/L,0例,1例;高风险组分别是(585.95±403.96)ml,(32±20)g/L,1例,1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的疗效与低分子肝素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无明显差别,但在降低出血性并发症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多模式血栓栓塞预防方案可以保护患者,作为髋部骨折术后常规预防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静脉 髋骨折 综合预防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永清 阮朝阳 +3 位作者 项昶 张纲 朱群威 钱铮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0期833-835,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龄(80-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闭合复位PFNA...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龄(80-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54例(PFNA组),男22例,女32例;采用传统开放复位钉板内固定术32例(对照组),男12例,女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PFN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老年人 80以上
下载PDF
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何永清 项昶 +6 位作者 张金海 阮朝阳 张纲 曾强华 朱群威 李生文 钱铮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优势。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具有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适应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采用单位组随机排列法随机分成可扩张通道下...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优势。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具有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适应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采用单位组随机排列法随机分成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通道组)和后路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传统组,包括后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等),其中通道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43~74岁,平均(56.6±5.1)岁;病程4~22个月,平均(6.7±1.8)个月;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6例,心律不齐2例。传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3~73岁,平均(55.9±4.6)岁;病程4~26个月,平均(6.2±2.1)个月;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5例,心律不齐1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及骨融合例数和切口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DI评分通道组低于传统组(P<0.01)。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在通道组分别为(167.3±30.2)min、(407.3±149.4)ml、(12.3±2.4)d,在传统手术组分别是(197.5±48.7)min、(786.8±147.8)ml、(16.5±3.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椎体融合率和融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相关并发症通道组4例,较传统组的7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对椎体融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永清 项昶 +3 位作者 阮朝阳 张纲 朱群威 钱铮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0期879-880,共2页
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出现多节段脊柱骨折伤情的机会增多,文献统计其发生率占脊柱骨折的3%~5%[1]。多节段脊柱骨折大多数情况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有较大难度,入路和固定方法的选择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移植
下载PDF
65例浮膝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永清 阮朝阳 +2 位作者 项昶 张纲 朱群威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6期420-421,共2页
浮膝损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因其伤情复杂、合并症多、后遗症重,是骨科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治疗上容易顾此失彼,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自1997年8月至2008年12月收治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功能恢复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项昶 凌燕飞 +2 位作者 李生文 钱铮 何永清 《健康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202-203,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8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患者的伤椎楔变... 目的观察分析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8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患者的伤椎楔变角、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各观察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24个月比较,各观察指标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及增强前柱的稳定性,近远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内固定 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 腰椎爆裂性骨折
下载PDF
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阮朝阳 何永清 +1 位作者 张纲 项昶 《中医正骨》 2010年第5期34-35,38,共3页
关键词 肩锁关节 锁骨 浮肩损伤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及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项昶 孙烨红 何永清 《浙江创伤外科》 2014年第6期955-957,共3页
目的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并对骨折术后临床效果比较研究和并发症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到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克氏针外加石膏固定治疗(A组)、外固... 目的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并对骨折术后临床效果比较研究和并发症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到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克氏针外加石膏固定治疗(A组)、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B组)、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观察三组不同方法治疗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腕关节功能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A组2例老年骨折疏松患者术后骨折未愈合或延迟愈合,伴有桡骨端移位或克氏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B组3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活动功能受限。C组1例患者出现腕关节僵硬、功能活动受限、腕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通过数据比较,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腕关节功能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Sarmiento及Dienst功能评估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通过锁定钢板或解剖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其他手术方法更有效,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克氏针 外固定架 钢板
下载PDF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永清 项昶 +2 位作者 阮朝阳 钱铮 朱群威 《中国伤残医学》 2018年第17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9月跨伤椎2节 段固定78例,其中经皮椎弓根内固定组(微创组)41例,男24例,女17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19例,L2骨折4例。 经多...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9月跨伤椎2节 段固定78例,其中经皮椎弓根内固定组(微创组)41例,男24例,女17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19例,L2骨折4例。 经多裂肌间隙开放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组(开放组)37例,男23例,女14例,T11骨折2例,T12骨折16例,L1骨折17例,L2骨折2例。 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VSA评分、住院时间、末次随访ODI功能评分。数据经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独立 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组78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4个月,平均10.5个月,手术时间2组比 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 〉0.05),而微创组出血量较开放组明显减少(P〈0. 01),住院时间较开放组明显缩短(P〈0. 01),术后 VSA评分及末次随访ODI功能评分也明显优于开放组(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较开放性手术创 伤更小,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固定 椎弓根系统 胸腰椎骨折
原文传递
血塞通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项昶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14年第S1期180-181,共2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方面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血塞通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方面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DVT综合预防方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辅助治疗。比较2组D-二聚体(D-dimer)水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天D-dimer与FIB水平,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均无显著差异。两组-dimer与FIB水平,术后第7天与第14天较第一天均显著降低,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术后第7天与第14天,观察组D-dimer与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中DVT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7天、14天,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有效且安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塞通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