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定义及发病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项晓刚 尚大宝 张金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81-2287,共7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概念自提出后近三十年来,已经被各国学者广泛接受,但是关于ACLF的疾病定义和诊断在世界范围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近年来,ACLF疾病描述中慢性肝病基础、肝内或肝外的急性损伤、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肝外...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概念自提出后近三十年来,已经被各国学者广泛接受,但是关于ACLF的疾病定义和诊断在世界范围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近年来,ACLF疾病描述中慢性肝病基础、肝内或肝外的急性损伤、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肝外器官功能衰竭、短期高病死率以及病程具有可逆性等关键特征,东西方已在逐渐缩小分歧中趋近共识。关于ACLF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障碍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病理过程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7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苏征佳 项晓刚 +2 位作者 梁璆荔 梁伟 吴立群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221-224,共4页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相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是近年来发现的IL-1家族新成员,与IL-1家族其他成员的促炎作用不同,IL-3...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相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7是近年来发现的IL-1家族新成员,与IL-1家族其他成员的促炎作用不同,IL-37可抑制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及相关免疫受体,且其发挥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与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18、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的产生有关[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37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望作为新的预测因子和治疗靶点应用于临床。本文将就IL-37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抗炎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7 心血管疾病 炎症
下载PDF
人血清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宸溪 曹竹君 +2 位作者 项晓刚 谢青 耿嘉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0,共6页
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是人体血浆中一种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参与行使机体多种生理功能。该文介绍了HSA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结构与功能,并总结了HSA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不良反应。HSA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 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是人体血浆中一种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参与行使机体多种生理功能。该文介绍了HSA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结构与功能,并总结了HSA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不良反应。HSA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多功能分子,不仅可以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近年来其结合转运、抗氧化、调节免疫、调节循环功能、维持内皮细胞稳定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等非胶体功能也受到广泛重视。HSA结构易受到疾病环境的影响,翻译后修饰可发生多种类型的变化,如N末端或C末端截断、糖基化、第34个半胱氨酸残基(Cys-34)氧化等,其中Cys-34氧化程度与肝硬化病程进展及生存结局相关。除了可以预防腹腔穿刺引流大量腹水后的循环功能紊乱,HSA在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peritonitis,SBP)等多种肝硬化并发症的管理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非SBP感染、腹水的长期管理、肝性脑病、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等其他肝硬化并发症,HSA的治疗效益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失代偿期肝硬化 腹水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分析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研究
4
作者 蒋萍梅 项晓刚 +2 位作者 蔡晓兰 薛敏 钱珠萍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6期410-415,共6页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探讨不同睡眠质量类别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住本院感染科的肝硬化患者221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慢性肝病问卷进行调查,使用Mplus 8....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探讨不同睡眠质量类别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住本院感染科的肝硬化患者221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慢性肝病问卷进行调查,使用Mplus 8.0对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分为低质量-低效率睡眠(24.4%)、睡眠良好(43.9%)、睡眠时长不足(12.7%)和入睡困难-日间困乏(19.0%)4个潜在类别,睡眠障碍发生率分别为98.2%、4.1%、60.7%和76.2%;以睡眠良好组为参照,各潜在类别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差异(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提示日间功能障碍、主观睡眠质量差和睡眠紊乱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睡眠问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存在异质性,生活质量下降与睡眠质量不佳总体一致,应对不同睡眠质量类别的特点和差异加强关注,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质量障碍 潜在类别分析 生活质量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下载PDF
HBV和HCV重叠感染的治疗进展
5
作者 项晓刚 谢青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08年第2期40-43,50,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目前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据WHO估计全球HBV和HCV慢性感染者分别超过3.5亿和1.7亿。由于两种病毒因子都是经肠道...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目前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据WHO估计全球HBV和HCV慢性感染者分别超过3.5亿和1.7亿。由于两种病毒因子都是经肠道外感染传播,并且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所以HBV和HCV重叠感染现象的发生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两种病毒都流行的地区,可达1%~15%[1-5],实际的重叠感染流行率在有些地区则更高。关于HBV、HCV重叠感染预后的文献报道看法不一,一些研究报道,重叠感染导致肝脏组织学改变更严重和更快进展为肝硬化[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感染 HBV HCV 治疗进展
下载PDF
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的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汤伟亮 赵钢德 +7 位作者 董志霞 项晓刚 王晖 周惠娟 桂红莲 郭斯敏 庄焱 谢青 《传染病信息》 2011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模型,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92,0.957)。结论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初步建立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 被引量:13
7
作者 汤伟亮 赵钢德 +7 位作者 董志霞 项晓刚 王晖 周惠娟 桂红莲 郭斯敏 庄焱 谢青 《肝脏》 2011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甲胎蛋白、PT、WBC、TBil、dBil、Cr、BUN、血清钠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该人群的预后判断模型,通过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3~0.970)。其评估价值优于CTP分级(0.862)、MELD评分(0.807)及MFLD-Na评分(0.774)。结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安宝燕 王云 +8 位作者 项晓刚 陈利文 闫蕾 曹竹君 丁叶舟 汤伟亮 林兰意 谢青 王晖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924-92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应用核苷或核苷酸类(NAs)治疗、巴塞罗那分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在入组的469例患者中,低病毒载量组243例(51.8%),高病毒载量组226例(48.2%);低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4±10岁,高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2±10岁,无显著差异(P>0.05);在低病毒载量组中男性213例(87.7%),女性30例(12.3%),而在高病毒载量组中分别为205例(90.7%)和21例(9.2%,P>0.05);低病毒载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732) d,显著长于高病毒载量组[(496±278) d,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P<0.01)、血清AFP≥40μg/L(P<0.05)、血清ALT≥64 IU/L(P<0.01)、血清AST≥40 IU/L(P<0.001)、血清总胆红素≥24μmol/L(P<0.001)、血清直接胆红素≥6.8μmol/L (P<0.001)、血清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BCLC分期为晚期(HR为1.84,CI为1.57~2.15,P<0.001)、未接受NAs治疗(P<0.01)、血清AST≥40 IU/L(P<0.05)和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清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载量 核苷或核苷酸类药物 预后
下载PDF
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频数与细胞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文静 谢青 +5 位作者 陈榕 贾妮娜 项晓刚 林兰意 郭斯敏 王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mDC的百分比数.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mDC,流式细胞仪检测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11c+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频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8%±0.61% vs 0.77%±0.56%,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mDC频数与血清ALT水平、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74,-0.435,均P<0.05),患者组不同肝脏炎症程度mDC频数存在差异.新鲜分离的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较低,但患者组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6%±21.54% vs 18.71%±10.93%,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1c+mDC亚群百分比降低,但m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并未严重受损,外周血中CD11c+mDC数量减少可能与血清病毒载量及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 频数 细胞表型
下载PDF
慢性肝病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病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史冬梅 项晓刚 +1 位作者 王晓琳 谢青 《肝脏》 2017年第3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病因、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为AK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出2014年10月至12月感染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应用KDIGO标准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AKI诊断和分期。选择病史完整的AKI患者,...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病因、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为AK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出2014年10月至12月感染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应用KDIGO标准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AKI诊断和分期。选择病史完整的AKI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慢性肝病住院患者AKI的发病率、病因、分布特点、肾脏预后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感染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AKI发病率为13.98%(45/322),男女比例为2.2∶1,平均年龄(55.2±16.0)岁,其中肝硬化占57.77%、慢性重型肝炎占24.44%、HCC占11.11%、其他慢性肝炎患者占6.66%。AKI分期Ⅰ、Ⅱ和Ⅲ期的发生率分别为57.77%、24.44%和17.77%,在肝硬化组分别为39.99%、11.11%、6.66%;慢性重型肝炎组为4.44%、11.11%、8.89%;HCC组为6.67%、2.22%、2.22%;其他慢性肝炎患者6.67%、0%、0%。AKI后7 d有15.55%的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24.44%患者部分恢复,60.00%的患者未恢复。AKI患者28 d病死率33.33%,其中AKIⅠ、Ⅱ和Ⅲ期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5.38%、54.54%和62.50%。死亡组基础血清肌酐(Scr)值、最高血清肌酐(Scr)值、血清Cys-C、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评分)、血清CRP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钠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KI在感染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中常见,预后与肾损害的严重程度、高MELD评分、低钠血症及合并感染有关,病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慢性肝病 住院患者 病因 预后
下载PDF
IL-33及其受体ST2在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姜绍文 林兰意 +7 位作者 项晓刚 卢捷 王芃 莫瑞东 刘昱含 蔡伟 王晖 谢青 《肝脏》 2016年第4期267-272,共6页
目的研究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中IL-33及其受体ST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GaIN(900 mg/kg)/LPS(10μg/kg)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通过q-PCR、Westcrn印迹、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IL-33及其受体ST2在... 目的研究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中IL-33及其受体ST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GaIN(900 mg/kg)/LPS(10μg/kg)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通过q-PCR、Westcrn印迹、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IL-33及其受体ST2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的IL-33 mRNA水平随着肝损伤加重不断增高,肝衰竭时上升至峰值,D-GalN/LPS诱导后7 h,肝组织表现为明显坏死。而肝内ST2L受体蛋白含量在DGalN/LPS诱导后3 h,未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前已显著升高,之后不断下降,到7 h肝衰竭时其水平降至最低。此外,外周血清中IL-33蛋白水平亦随时间持续升高,在7 h肝衰竭时达高峰,与IL-33 mRNA的动态变化相一致。然而血清sST2蛋白水平在0 h和3 h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无明显差异,但在5 h肝细胞损伤的中期却显著升高,之后又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IL-33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细胞核内。结论 IL-33及其受体ST2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存在紧密联系,提示IL-33/ST2轴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3 ST2L sST2 急性肝功能衰竭 动态表达
下载PDF
236例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史冬梅 王晓琳 +1 位作者 项晓刚 谢青 《肝脏》 2017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AHE)的临床特征及促使黄疸加重及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4年连续收治的AHE患者236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血清学、影像学等临床资料。根据血清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TBil<34μmol/L,3... 目的分析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AHE)的临床特征及促使黄疸加重及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4年连续收治的AHE患者236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血清学、影像学等临床资料。根据血清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TBil<34μmol/L,34≤TBil<85μmol/L,85≤TBil<170μmol/L,TBil≥170μmol/L,分析AHE黄疸加重的影响因素。在重度黄疸(TBil≥170μmol/L)的AHE患者中,根据是否存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A≤40%),分为肝衰竭组和非肝衰竭组,分析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及男性戊型肝炎患者易出现重度黄疸(P<0.01);存在饮酒史以及合并感染及胆道系统结石者,黄疸水平较高(P<0.05);同时,高胆红素水平还与白细胞、血小板、前白蛋白等指标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肝衰竭组中存在肝硬化基础的患者,以及合并感染及胆道系统结石者比例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基础是戊型肝炎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多重因素参与AHE的重症化过程。存在肝硬化基础,合并胆道结石及感染的AHE患者易发生肝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戊型肝炎 重度黄疸 肝功能衰竭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维甲酸诱导基因-I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清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钢德 石翠翠 +5 位作者 王晖 项晓刚 林兰意 郭清 俞红 谢青 《肝脏》 2012年第8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诱导HBV感染IFN产生中的影响,以期对阐明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RIG-I表达载体flagRIG-l-ful1转染培养6孔板中的HepG2、HepG2.2.15,24h后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诱导HBV感染IFN产生中的影响,以期对阐明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RIG-I表达载体flagRIG-l-ful1转染培养6孔板中的HepG2、HepG2.2.15,24h后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染细胞,然后在0、8、16和24h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采用quantitive RT-PCR、Western印迹检测RIG-I、MDA5、IPS-1、ISG54等基因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分泌的IFN-β水平。结果 HepG2.2.15细胞在VSV感染后IFN-β分泌水平(11.18±1.34)pg/mL明显低于HepG2细胞(275.50±22.97)pg/mL(P<0.01);通过质粒flagRIG-I-ful1转染高表达RIG-I后,HepG2.2.15分泌IFN-β的能力恢复至(548.78±57.99)pg/mL与HepG2细胞(532.10±39.34)pg/mL接近的水平(P=0.7013)。结论 HepG2.2.15细胞感染VSV后IFN产生障碍,高表达RIG-I后IFN表达水平得到恢复,提示RIG-I功能缺陷导致抗病毒免疫应答降低,RIG-I可能在HBV感染清除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维甲酸诱导基因-I 抗病毒免疫
下载PDF
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23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冬梅 项晓刚 +2 位作者 周惠娟 王晖 谢青 《肝脏》 2014年第11期823-827,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对比HLH-2004诊断标准,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23例因肝功能异常入院最终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 目的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对比HLH-2004诊断标准,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23例因肝功能异常入院最终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转归。结果 23例患者原发病分析显示,恶性淋巴瘤9例,感染8例,风湿性疾病5例,其他原因1例。主要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95.7%)、脾脏肿大(100.0%)及肝脏肿大(82.6%)为突出表现,其他表现为淋巴结肿大(73.9%)、黄疸(73.9%)、呼吸系统症状(52.2%)、多浆膜腔积液(56.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7.8%)、皮疹(34.8%)、出血(21.7%)及肾功能损害(30.4%)。实验室检查以肝功能损害最为突出,主要是LDH、AST升高(100.0%),血细胞减少(两种血细胞下降占30.4%、全血血细胞下降占69.6%),纤维蛋白原(Fg)下降(82.6%),PT延长(47.8%)。死亡组患者的LDH和AS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t=4.509、3.339,P=0.003),而死亡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Fg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t=7.892、3.561,P=0.002)。首次骨髓检查有噬血细胞现象14例,第2次或多次骨髓检查有噬血细胞现象9例。23例经治HPS患者12周总体生存率为43.5%。结论 HPS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LDH和AST升高,PLT和Fg降低是疾病的不良预后因素。骨髓的多次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骨髓穿刺 预后
下载PDF
血清M30抗原水平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榕 曹竹君 +5 位作者 王云 项晓刚 安宝燕 谢青 王晖 郭清 《肝脏》 2016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索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 目的探索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及HBV-ACLF组血清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86.31,206.39)U/L,213.42(IQR147.30,391.28)U/L及762.67(IQR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HC组[60.34(IQR50.58,67.64)U/L](P〈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HBV-ACLF组最高,显著高于CHB(P〈0.01)及HBV-LC组(P〈0.01)。M30抗原与ALT、AST、TBil、PT、INR以及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1)。HBVACLF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M30抗原水平[1175.18(IQR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264.23,657.17)U/L](P〈0.01)。血清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5~0.96,P〈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M30抗原可能成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凋亡 预后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青 董志霞 项晓刚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2期92-96,共5页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健康威胁,据估计全世界HBV和HCV感染人数分别为4亿和1.7亿^[1]。由于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HBV和HCV共感染非...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健康威胁,据估计全世界HBV和HCV感染人数分别为4亿和1.7亿^[1]。由于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HBV和HCV共感染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高流行地区及非肠道传染的高危人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共感染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利用ImageJ软件评价市民七步洗手法居家培训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婧 梁晓虹 +7 位作者 项晓刚 周增丁 王正廷 郭颖 陈嘉仪 赵小婕 曹伟伟 景峰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通过使用“七步洗手法”视频培训方法,增强普通市民对洗手的重视程度和依从性,提升洗手效果。方法:2022年4月10日至2022年4月11日,入选20名普通市民,通过对“七步洗手法”视频培训前后,洗手方法、时间并利用ImageJ软件评价洗手效... 目的:通过使用“七步洗手法”视频培训方法,增强普通市民对洗手的重视程度和依从性,提升洗手效果。方法:2022年4月10日至2022年4月11日,入选20名普通市民,通过对“七步洗手法”视频培训前后,洗手方法、时间并利用ImageJ软件评价洗手效果。结果:“七步洗手法”平均耗时长于普通洗手法[(111.9±21.2)s比(27.1±6.2)s,P<0.001]。通过ImageJ计算“七步洗手法”后颜料面积占手套面积的比例平均值大于普通洗手法(99.9%±0.3%比94.1%±3.0%,P<0.001)。结论:通过“七步洗手法”视频培训后,普通市民的洗手效果明显提升,有助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七步洗手法 IMAGEJ 市民
下载PDF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冬梅 刘芸野 +1 位作者 王伟静 项晓刚 《肝脏》 2021年第2期182-186,191,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41例成人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B病...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41例成人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B病毒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组织EBER等)、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41例CAEBV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男22例,女19例),中位年龄42岁(15~75岁)。间歇性发热38例(92.7%),伴有淋巴结肿大36例(87.8%),脾肿大35例(85.4%),肝脏肿大28例(68.3%),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受累最常见。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21.9%)、肝衰竭5例(12.2%)、间质性肺炎致ARDS 4例(9.8%)、恶性淋巴瘤3例(7.3%)。41例CAEBV患者血清EBV DNA平均值为4.3×10^(4)拷贝/mL。41例患者中11例(26.8%)确诊后3个月内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PLT计数分别为(53.3±29.2)×10^(9)/L和(88.1±36.7)×10^(9)/L,TBil分别为(141.4±78.5)μmol/L和(61.3±34.4)μmol/L,AST分别为(210.5±99.6)U/L和(78.8±89.2)U/L,LDH分别为(864.6±478.6)U/L和(445.2±337.5)U/L,铁蛋白分别为(1933.9±166.7)ng/mL和(687.5±103.8)ng/mL,IL-2受体分别为(5253.6±736.4)U/L和(1989.0±131.5)U/L,IL-10分别为(486.1±125.7)pg/mL和(151.2±23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55、-3.759、-3.542、-4.715、-6.672、-3.965和-3.452,均P<0.01)。结论成人CAEBV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差,PLT减少、TBil、AST、LDH、铁蛋白升高,伴有细胞因子IL-2受体及IL-10水平增加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EBV相关的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细胞因子 EBER原位杂交 治疗
下载PDF
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冬梅 项晓刚 +1 位作者 赵刚德 王晓琳 《肝脏》 2022年第6期628-633,共6页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HC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对HC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115例HCV相关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未治疗组(UCHC)、治...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HC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对HC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115例HCV相关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未治疗组(UCHC)、治疗失败(TF)组及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比较三组的临床特点及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DAA)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115例患者中,男72例(62.6%),女43例(37.4%);年龄36~84(62.6±7.1)岁。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或相关血制品占57.4%,其次吸毒占11.3%。基因型1型59.1%,基因2型14.8%,基因3型14.8%,基因6型5.2%,未测出6.1%。三组在发生HCC时的年龄、性别、输血史、基因1型、WBC计数、Hb、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VR组患者的肝硬化失代偿比例、HBsAg阴性、抗HBc-IgG阳性患者比例、ALT、AST、AFP水平低于TF组和UC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VR组的PLT、Alb、eGFR水平高于TF组和UC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R组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为18.9%,明显低于TF组(36.4%)和UCHC组(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年,SVR组患者疾病进展为10.3%,明显低于TF组(54.5%)和UCHC(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TF组和UCHC组肿瘤治疗9个月内完成DAA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分别为42.9%和20.0%,明显低于未使用DAA患者的75.0%和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VR组患者2年内死亡率为6.9%,低于TF组(36.4%)和UCHC组(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为HCV相关HCC采取广泛、有效的DAA抗病毒治疗,以提高对HCC治疗效果、降低HCC的转移及恶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肝细胞癌 直接抗病毒药物 持续病毒学应答 预后
下载PDF
IPS-1 SNP在调控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机制的研究
20
作者 刘柯慧 汤伟亮 +6 位作者 项晓刚 赖荣陶 李凤棣 赵钢德 吴海清 谢青 王晖 《肝脏》 2014年第9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PS-1野生型和rs17857295、rs7262903、rs7269320三种SNP基因型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目的细胞HepG2、HepG2.2.15细胞,qPC...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PS-1野生型和rs17857295、rs7262903、rs7269320三种SNP基因型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目的细胞HepG2、HepG2.2.15细胞,qPCR检测HBV感染和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检测细胞转染后IFN-βmRNA表达水平,探讨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细胞干扰素应答的机制。结果 IPS-1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转染HepG2.2.15细胞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451.77比712.53,498.71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转染组(分别为5.33比0.98和3.59比0.98,P<0.01);rs7269320 SNP基因型过表达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290.63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0.74比0.98)。另外,rs17859295基因型分别转染HepG2和HepG2.2.15细胞后,后者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前者(5.33比2.25,P<0.01)。结论 IPS-1 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尤其rs17857295 SNP基因型,清除病毒的能力可能强于野生型的感染者;而IPS-1野生型和rs7269320 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可能更易形成病毒感染的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定点突变 慢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