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托尼·莫里森新作《家》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项玉宏
-
机构
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182-187,共6页
-
文摘
莫里森在新作《家》中第一次在第一人称内聚焦和第三人称零聚焦的二声部复调叙事中,运用了"消解"和"疏离"的叙事手法,呈现出内聚焦叙事不断挑战、质疑传统"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事的叙事现象,在现实主义写实和白描中渗透了后现代叙事理念和元小说特征,为莫里森的后续研究和未来的小说叙事探讨提供了参考性文本。同时,小说采用了非线性和场景循环的叙事结构,运用了陌生化的叙事语言,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和解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现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
关键词
莫里森
《家》
叙事策略
叙事聚焦
叙事结构
叙事语言
-
分类号
I712.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关于布莱希特叙事剧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项玉宏
-
机构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
出处
《学术界》
2002年第6期201-207,共7页
-
文摘
历来的戏剧史都认为 ,叙事剧的理论和实践代表了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对此评价提出质疑 ,指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完全服务于某种先行的思想观念 ,存在着用思想方法取代艺术方法的严重缺陷。所以 ,布莱希特的早期戏剧创作受到叙事剧理论的误导而一再陷入困境。 2 0世纪 3 0年代中期以后 ,布莱希特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中借鉴了“陌生化”的艺术方法 ,确立了“间离效果”的戏剧表现原则 ,实际上是对叙事剧理论的反思和纠偏 ,因而取得戏剧创作的巨大成功 ,成为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巨匠。
-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叙事剧
间离效果
陌生化
艺术手法
戏剧表现原则
形式主义
文学评论
-
分类号
I106.3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不一样的品特——品特获奖与作家定位的更新
- 3
-
-
作者
项玉宏
-
机构
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国文学动态》
2007年第2期41-43,共3页
-
文摘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2005年10月宣布,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这种选择,西方评论界有褒有贬,意见分歧很大。品特的同辈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认为品特的剧作改变了许多人的创作方法,获奖当之无愧;另一位英国剧作家大卫·海尔热情称赞此举为诺贝尔文学奖挽回了巨大声誉,因为这一奖项总是发给错误的得主。与此同时,英国和美国的一些报刊评论激烈批评品特的获奖,例如英国《卫报》发表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文章认为,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个多年前就宣布放弃文学创作、而后全力投身政治的人完全是闹剧。还有美国《新标准》杂志发表罗杰·金博尔的文章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非常荒唐:“从本质上来讲,品特的戏剧也只是不成熟地模仿塞缪尔·贝克特。”
-
关键词
剧作家
品特
诺贝尔文学奖
报刊评论
《新标准》
意见分歧
创作方法
《卫报》
-
分类号
I56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