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觉意识下乡村振兴的维度——一种理解农民生活基础的文化转型人类学
1
作者 赵旭东 项秀() 卓玛本()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3期9-28,共20页
在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存在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简单性,所谓乡村问题是旧问题和新问题的相互叠加,由此带来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同时引发自觉意识下的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转型不会独自发生,有某种物质上、制度上的先行转变,才可能有真正... 在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存在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简单性,所谓乡村问题是旧问题和新问题的相互叠加,由此带来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同时引发自觉意识下的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转型不会独自发生,有某种物质上、制度上的先行转变,才可能有真正凝缩性的、或固化了的文化意义的生成,以及新的价值观念的创造。乡村以两个面向而存在:其一是以土地作为根基的乡村,其二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乡村,两者交互作用,彼此依赖。对我们而言,必须要注意到乡土文化这一维度所发生变化的那些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到那些没有改变的、持久性地作为文化硬核而存在的部分。城乡之间的分界正在被打破,基于城乡融合关系走向的城乡之间会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城乡之间的乡村存在日益成为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个场景。乡村不是一种孤立性的存在,而是处在城乡之间、乡村和城市之间在文化与社会功能上都有着一种彼此勾连的一体性。因此,我们便要注意到在文化约束下乡村形貌的根基性差异。在中国乡村的根底里有一种受到土地所束缚的乡土性存在,而西方世界则一直试图从土地之中脱离出来,转而成为受到十字架所束缚的那种共同体的存在。我们因此也需要注意到在转型的语境之下,中国乡村的独特性存在如何转而成为了现代知识得以创造的试验场。对乡村问题的研究,不论是“外来者言”,还是“自说自话”者,都可能会走上极端,即会偏离于“处在文化之中的乡村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个中心点。只有取法乎其中,或许才可能得到这个问题的适恰理解,即尝试着用乡村去理解乡村,回归于乡村生活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乡村振兴 文化自觉 农民生活 乡村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