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颜面部注射填充致盲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文芳 顾勤浩 何乐人 《医学综述》 2019年第9期1766-1771,共6页
随着颜面部注射填充的广泛临床应用,相关并发症报道逐渐增多,其中致盲为最严重并发症,大部分致盲病例视力难以恢复。颜面部注射填充致盲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包括眉间、鼻部等。自体脂肪注射填充致盲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透明质酸。预防并尽早... 随着颜面部注射填充的广泛临床应用,相关并发症报道逐渐增多,其中致盲为最严重并发症,大部分致盲病例视力难以恢复。颜面部注射填充致盲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包括眉间、鼻部等。自体脂肪注射填充致盲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透明质酸。预防并尽早妥善处理该并发症至关重要。注射填充时尽量避免填充物进入血管,一旦发生致盲,应立即转诊至眼科行专科治疗。尽早给予眼球按摩,前房穿刺,抗凝抗炎等治疗。若为透明质酸致盲,可尝试球后注射透明质酸酶。但目前预防及治疗措施尚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亟待更多研究进一步探讨,以提高颜面部注射填充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面部注射填充 致盲 动脉栓塞
下载PDF
小耳畸形治疗虚实交互辅助系统HE-01的构建及辅助耳廓再造术的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王爽 顾勤浩 +2 位作者 何乐人 姜栋文 尚巧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目的:构建基于HoloLens的小耳畸形治疗虚实交互辅助系统HE-01,并验证其辅助耳廓再造术的可行性。方法:以2021年8至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6名健康志愿者(男3名,女3名,平均年龄20.5岁)和6例小耳畸形患者(男3例,女3例,平... 目的:构建基于HoloLens的小耳畸形治疗虚实交互辅助系统HE-01,并验证其辅助耳廓再造术的可行性。方法:以2021年8至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6名健康志愿者(男3名,女3名,平均年龄20.5岁)和6例小耳畸形患者(男3例,女3例,平均年龄7.6岁)为研究对象。运用Mimics Research 21.0和3-matic research软件构建虚拟耳廓三维模型,基于HoloLens和咬合夹板导航标记装置构建HE-01。通过志愿者重复试验评价HE-01的注册精准度、跟踪延迟度及不同颜色(红色、绿色、蓝色和皮肤色)虚拟耳廓导板的显示效果,通过小耳畸形患者重复试验明确操作流程并验证HE-01应用于耳廓再造术的可行性。结果:成功构建HE-01并明确操作流程。志愿者重复试验显示,HE-01在不同角度下注册精准度均较高,6名志愿者12侧耳廓不同方向(耳廓前-60°、-30°、0°、30°、60°方向)的重合误差率均在2.3%~2.4%[小于正常人双侧耳廓大小的差距(2.7%)];跟踪延迟度低(6名志愿者均小于0.1 s);绿色和红色的虚拟耳廓导板显示效果较佳。小耳畸形患者重复试验显示,HE-01可应用于耳廓再造术,导航标记装置佩戴无明显并发症,具有可重复性和稳固性。结论:本研究完成了基于导航套装、CT数据与HoloLens的增强现实辅助耳廓再造的概念设计,HE-01具有良好的注册精准度、跟踪速度和显示效果,为进一步的软件开发及临床转化做了良好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 增强现实 影像导板 HoloLens
原文传递
颞部注射填充致颅内栓塞的解剖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
3
作者 晋培红 顾勤浩 +7 位作者 陈璐璐 王吉 俞淑凤 冯啸 赵烨 严晟 孙燚 吴溯帆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546-552,共7页
目的探讨颞部注射填充致颅内栓塞的解剖机制和危险因素。方法 (1)对4个(8侧)成人头颅标本血管行乳胶灌注,对颈外动脉起点至颞浅动脉额支眶上缘水平段的血管(简称选取段动脉)进行解剖,获取血管铸型,测量其长度、起止点口径及体积(排水法)... 目的探讨颞部注射填充致颅内栓塞的解剖机制和危险因素。方法 (1)对4个(8侧)成人头颅标本血管行乳胶灌注,对颈外动脉起点至颞浅动脉额支眶上缘水平段的血管(简称选取段动脉)进行解剖,获取血管铸型,测量其长度、起止点口径及体积(排水法)。(2)从浙江省人民医院影像库中获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20例成人头颅CT血管成像数据(排除有颈部血管疾病者),对颈外动脉起点至颞浅动脉额支眶上缘水平段血管长度、起止点口径及体积进行测量。(3)由5位整形外科医生使用压力模拟测定设备按照临床操作习惯对真实颅骨模型颞区进行大力按压,并维持2 s,测得最大压强值,用最大压强值减去颈总动脉基础压强值[设置为90、120、150、200 mmHg(1 mmHg=0.133 kPa)4个等级],得到对颞区产生的额外的压强值。结果 (1)4个成人头颅标本共采集8条动脉,选取段动脉血管铸型形态均完整,血管长度为(169.5±7.2) mm,起点口径为(4.29±0.28) mm,终点口径为(1.31±0.15) mm,体积为(1.56±0.21) ml。(2)20例成人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3~53岁,其血管长度为(172.2±7.6) mm,起点口径为(5.63±0.43) mm,终点口径为(1.77±0.16) mm,体积为(1.59±0.23) ml。(3)5位医生对颞区局部按压产生的额外的压强值为(127.2±10.1) mmHg(113.8 ~138.6 mmHg)。结论当同时具备填充或挤压进入颞浅动脉注射量超过1.6 ml、动脉损伤和颞部大力挤压(局部压强大于基础压强110 mmHg以上)3个条件时,注射物可能自颈总动脉枢纽逆流入颈内动脉而进入颅内,此为颞部注射填充导致颅内栓塞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栓塞 颞部填充 填充剂 脑梗死
原文传递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结合水凝胶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傅泽鑫 顾勤浩 吴溯帆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59-2164,共6页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结合水凝胶可以形成外泌体缓释系统,既规避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风险又持续发挥外泌体功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文简述了外泌体、干细胞、水凝胶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水凝胶装载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方式,回顾了近年干细...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结合水凝胶可以形成外泌体缓释系统,既规避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风险又持续发挥外泌体功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文简述了外泌体、干细胞、水凝胶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水凝胶装载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方式,回顾了近年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结合水凝胶在创面修复、骨软骨组织工程、神经修复等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干细胞 水凝胶 组织修复 再生医学
原文传递
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测量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烨 李婧宇 +3 位作者 张磊 来方远 顾勤浩 吴溯帆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目的研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面动脉的类型、层次、... 目的研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面动脉的类型、层次、与鼻唇沟关系、长度、直径、与口角距离、分支及颏下动脉情况。结果28侧标本均存在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在下颌缘下方发出颏下动脉,上行至咬肌前缘跨过下颌骨进入面部,进入面部后分支情况多变。在整个走行过程中,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100%(28/28)、下唇动脉100%(28/28)、上唇动脉100%(28/28)、鼻外侧动脉92.9%(26/28)、内眦动脉57.1%(16/28)。按血管走行可分为4型,Ⅰ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直接起自面动脉下段)8侧(28.6%),Ⅱ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为终末支)8侧(28.6%),Ⅲ型(无内眦动脉)10侧(35.7%),Ⅳ型(无内眦动脉和鼻外侧动脉)2侧(7.1%)。面动脉下段均位于表情肌深面,在口角外侧(26.0±5.0)mm处延续为中段,该段行走层次多变,可在表情肌深浅层中穿行,经过鼻槛水平后延续为上段,均位于表情肌浅面。24侧(85.7%)面动脉位于鼻唇沟内侧,4侧(14.3%)骑跨于鼻唇沟。面动脉上、中、下3段长度分别为(26.4±10.9)mm、(29.7±8.4)mm、(33.5±6.9)mm,上、中、下3段起点直径分别为(1.09±0.21)mm、(1.85±0.12)mm、(2.45±0.48)mm。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经过,其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到口角点的距离为(26.0±5.0)mm。上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8.0±1.4)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55.0±5.2)mm。下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17.1±11.1)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44.2±5.2)mm。颏下动脉起点直径(1.4±0.1)mm,颏下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距离为(34.9±2.6)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29.4±5.8)mm,距离下颌骨下缘(6.4±0.8)mm;在下颌骨中线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9.0±1.0)mm;在正中矢状面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8.4±1.0)mm。结论面动脉的类型繁多,但其分支和走行层次有一定的规律,其通常从咬肌前缘进入面部,在口角外侧经过,从表情肌深面逐渐走行至浅面,沿着鼻唇沟向上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掌握面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安全实施整形手术和治疗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动脉 面部
原文传递
推顶式支架结构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顾勤浩 李婧宇 +5 位作者 王吉 冯啸 孙燚 严晟 吴溯帆 晋培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7期730-736,共7页
目的探讨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中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行自体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侧鼻下外侧软骨边缘切口联合鼻小柱切口,术... 目的探讨在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中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行自体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侧鼻下外侧软骨边缘切口联合鼻小柱切口,术中采取第6肋软骨雕刻成鼻小柱支撑移植物和鼻尖覆盖移植物一体化支架,以及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将鼻小柱支撑移植物与鼻中隔延长移植物前后处于同一平面缝合、搭建推顶式支架,并置入鼻背假体,以纠正鼻部美学缺陷。采用Adobe Photoshop CS 6.0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面部像进行处理及测量,获取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等数值,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鼻整形效果评价量表(ROE)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术前、术后鼻部指标测量值及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男4例,女49例,年龄18~45岁,平均25.6岁。其中49例为初次鼻整形手术,4例为鼻修复手术。5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鼻额角、鼻尖角、鼻唇角、鼻小柱-小叶角、鼻尖突出度与鼻长度比值、鼻尖下小叶与鼻小柱长度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鼻部低平、鼻头肥大等美学缺陷均得以改善,鼻尖无明显偏曲、上旋或下旋。满意度调查结果:术后4~6周内肿胀基本消失,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症状;VAS和ROE量表术前评分分别为(6.1±0.5)分和(10.5±1.6)分,术后分别为(7.6±0.4)分和(21.3±2.1)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患者对鼻部美观及功能结果表示满意。结论采用推顶式支架结构进行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可减少远期软骨支架偏曲及鼻尖上旋或下旋的风险,可获得更加接近正常解剖的鼻小柱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成形术 肋软骨 移植 自体 支架 推顶式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标记点形成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顾勤浩 何乐人 杨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13-21,共9页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1个商品化人头模型以及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3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名,女性1名,年龄24~27岁。运用ITK-SNAP 3.6.0和MeshLab软...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1个商品化人头模型以及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3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名,女性1名,年龄24~27岁。运用ITK-SNAP 3.6.0和MeshLab软件(V 2016.12.23) 对3名志愿者的头颅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虚拟耳廓三维模型。通过人头模型论证标记点放置的最佳数量为3个,最佳位置为眉角、鼻尖及耳垂下点,利用这3个标记点将虚拟耳廓三维模型与对应的真实耳廓进行关联注册,通过投影仪将虚拟耳廓三维影像投射至对应的真实耳廓,红外线动态捕捉仪捕捉标记点位置变化对投射图像进行实时跟踪,通过计算注册后的重合误差率、跟踪过程中的重合误差率、投射图像变形率和追踪延迟度,评价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的注册精准度、跟踪精准度、投射图像变形度及跟踪延迟度。结果注册后平均重合误差率为2.5%(正常人双侧耳廓大小差距为2.7%);在顺时针旋转30°内跟踪平均重合误差率小于2.7%;在顺时针旋转30°与逆时针15°范围内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6%,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平均重合误差率和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7%,说明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延迟时间均小于0.1 s,满足手术需求。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其注册精准度高、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速度快,为将来其应用于临床耳廓再造术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 耳廓 成像 三维 增强现实 影像导板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整形外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顾勤浩 何乐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38-1145,共8页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兴的数字技术,目前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整形外科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该文回顾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概念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在整形外科中实现所需的技术要素以及在术前设计、术中导...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兴的数字技术,目前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整形外科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该文回顾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概念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在整形外科中实现所需的技术要素以及在术前设计、术中导航、手术训练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总结了目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整形外科
原文传递
先天性小耳畸形差异性代谢物质及代谢通路的非靶向筛查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锦秀 何乐人 +6 位作者 林琳 王永振 张晔 杨峥 董文芳 杨晨 顾勤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7-514,共8页
目的筛查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残耳软骨组织中相关差异性代谢物和关键的代谢通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纯性小耳畸形患者18例为病例组,行耳再造术时采集患者的残... 目的筛查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残耳软骨组织中相关差异性代谢物和关键的代谢通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纯性小耳畸形患者18例为病例组,行耳再造术时采集患者的残耳软骨组织。另选取18例非小耳畸形、但治疗过程需采取耳软骨的患者为对照组,采取正常耳廓软骨组织。将样本预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XploreMET软件行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及其变量重要性投影(VIP)法和U检验的统计方法,分析小耳畸形残耳软骨组织中的差异性代谢物,并将其比照代谢网络数据库,利用代谢通路富集分析(MPEA)筛选得出与差异性代谢物最为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小耳畸形患者的残耳软骨组织和正常耳廓软骨组织中的代谢产物具有差异,其中14个代谢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条代谢通路可能发生显著改变(P<0.05),为精氨酸合成途径、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途径、维生素B5和辅酶A合成途径。结论精氨酸、牛磺酸、L-半胱氨酸与小耳畸形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代谢组学为小耳畸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耳畸形 代谢组学 发病机制 残耳软骨
原文传递
耳后双蒂扩张皮瓣法耳廓再造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爽 何乐人 +2 位作者 杨锦秀 杨晨 顾勤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探讨耳后双蒂扩张皮瓣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全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一期行扩张器置入,二期采用耳后... 目的探讨耳后双蒂扩张皮瓣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全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一期行扩张器置入,二期采用耳后双蒂扩张皮瓣覆盖耳支架,耳后筋膜包裹耳支架外耳轮,联合耳后上极游离植皮重建耳廓。患者于术后1、6个月及三期手术前进行复查,由两名未参与手术的初级医生在患者三期手术前复查时对其再造耳廓形态进行评价,如有分歧,则由上级医生进行最终评价,评估结果分为好、中等、差。结果共纳入46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49只耳),男36例(39只耳),女10例(10只耳),年龄6~23岁。其中3例患者(3只耳)术后5 d拔除引流管时双蒂扩张皮瓣下有积血,经负压抽吸和换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43例(46只耳)再造耳形态评价为好,患者双侧耳廓大小和位置对称,再造耳廓三维结构完整、清晰,形态良好,色泽均一,瘢痕位于耳后发际线处,位置隐蔽,可被头发遮盖,乳突区色泽佳;3例(3只耳)再造耳形态评价为良,术后5 d拔除引流管时有积血,经负压抽吸及换药后完全成活,未见耳支架感染及外露。结论耳后双蒂扩张皮瓣血运可靠,再造耳廓形态自然,瘢痕隐蔽,皮肤色差小,是耳廓再造时包裹耳支架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再造术 外科皮瓣 软组织扩张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蕾 杨峥 +6 位作者 林娜 杨晨 董文芳 顾勤浩 冯验军 张晔 何乐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2-678,共7页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淋巴结组织移植后,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的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0只5周龄雌性免疫缺陷裸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切除2组裸鼠第一、二乳腺脂肪垫及双腋下蓝染淋巴结、淋巴管及其...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淋巴结组织移植后,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的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0只5周龄雌性免疫缺陷裸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切除2组裸鼠第一、二乳腺脂肪垫及双腋下蓝染淋巴结、淋巴管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将切除的每枚淋巴结横切成两半,置于右腋下血管区域。A组于淋巴结碎片周围注射VEGF-C腺病毒40μl;B组不注射VEGF-C腺病毒,作为对照。淋巴结移植术后2周,于每只裸鼠双侧第2对乳腺脂肪垫中或皮下接种含5×106 MDA-MB-231-Luc-GFP肿瘤细胞的悬液100μl。接种后4周,对右腋下淋巴结进行取材并行HE染色及多光谱免疫荧光检查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M2-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F4/80、趋化因子CCL2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值(四分位差)表示,进行Mann 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右腋下再生淋巴结可见淋巴滤泡较B组明显增大,生发中心活跃,被膜下淋巴窦、髓质淋巴窦内充满细胞成分,整个淋巴结表现为细胞浸润现象。A组再生淋巴结LYVE-1表达为21.440(34.675)%,较B组的2.964(4.160)%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中F4/80表达为5.396(7.205)%,较B组的3.573(2.67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A组CCL21表达为21.470(29.145)%、B组为16.430(23.6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A组PD-L1表达为10.000(14.430)%,B组为4.070(26.7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A组再生淋巴结LYVE-1与CCL21、LYVE-1与F4/80共位置表达分别为8.637(13.150)%、6.181(9.050)%,比B组明显增高[1.571(1.680)%、1.454(0.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C辅助下再生的淋巴结表现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髓系衍生的抑制细胞明显浸润、趋化因子CCL21及免疫检查点PD-L1表达增加的趋势。再生的淋巴结在肿瘤细胞作用下呈现出一种更加受抑制的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组织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结微环境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残耳软骨合页状翻转耳屏再造术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王爽 何乐人 +2 位作者 顾勤浩 尚巧利 杨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12期1314-1319,共6页
目的探讨小耳畸形患者再造耳修整术三期手术时,利用残耳软骨合页状翻转再造耳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收治的残耳Ⅲ型单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资料。患者耳再造二期手术时... 目的探讨小耳畸形患者再造耳修整术三期手术时,利用残耳软骨合页状翻转再造耳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收治的残耳Ⅲ型单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资料。患者耳再造二期手术时保留残耳组织,三期手术时利用残耳组织进行合页状翻转重建耳屏,并结合中厚皮片移植模拟外耳道进行矫治。术后随访观察再造耳屏宽度、隆起高度,以及耳屏形态对称性。结果共纳入31例小耳畸形患儿,男19例,女12例,年龄6~14岁,平均8岁;右耳16例,左耳15例。术后再造耳屏及移植皮片血运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6个月,正常侧耳屏宽度为(1.05±0.12)cm,患侧为(0.98±0.17)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正常侧耳屏高度为(0.53±0.08)cm,患侧为(0.55±0.0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再造耳屏立体感强、形态稳定,外耳门模拟形态良好,患者可佩戴耳机进行活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利用残耳软骨进行合页状翻转再造耳屏可起到完善耳廓三维结构形态的作用,联合耳屏后耳甲腔植皮模拟外耳门,可使再造耳更加逼真,同时利用残耳软骨合页状翻转所形成的软骨弹力可实现佩戴耳机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修复外科手术 耳屏再造
原文传递
联合VEGF-C非血管化淋巴结移植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的研究
13
作者 崔蕾 林娜 +7 位作者 杨峥 杨晨 董文芳 顾勤浩 冯验军 张晔 王洲冰 何乐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7-613,共7页
目的研究建立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非血管化淋巴结移植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方法将45只SPF级免疫缺陷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A、实验组B均进行双侧乳腺脂肪垫切除,双腋下淋巴结清扫,实验组A... 目的研究建立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非血管化淋巴结移植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方法将45只SPF级免疫缺陷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A、实验组B均进行双侧乳腺脂肪垫切除,双腋下淋巴结清扫,实验组A行单纯淋巴结游离移植,实验组B行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淋巴结游离移植;正常对照组乳腺脂肪垫、双腋下淋巴结均未予处理.术后1、2、6个月,每组5只裸小鼠进行小动物ICG荧光成像动态观察淋巴结再生,HE常规染色评估淋巴结再生情况,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免疫荧光检查定性定量分析皮肤淋巴管的表达.结果术后1个月,小动物ICG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实验组B裸小鼠右腋下淋巴结显影(5/5),实验组A裸小鼠右腋下淋巴结均未见显影(0/5);术后2、6个月结果相同.HE染色显示实验组B裸小鼠右腋下再生淋巴结皮质区、副皮质区、髓质区结构清晰,淋巴管结构存在,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现象.右上肢皮肤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实验组B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表达较实验组A(P<0.001)、对照组(P<0.001)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淋巴结碎片化移植可在裸小鼠腋窝进行,术后1个月即可实现淋巴结再生,且再生结构长期稳定,为后续实验提供稳定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