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
1
作者 李钢 徐心阳 +3 位作者 刘鸿 李明辉 顾嘉玺 倪布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66-971,共6页
目的:探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目的:探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1例行TEVAR联合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围术期以及中期随访的临床材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111/111),30 d内病死率为3.6%(4/111),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0个月,全因病死率为6.3%(7/111),主动脉相关的病死率为2.7%(3/111),主要并发症中脑血管意外3例(2.7%),截瘫2例(1.8%),近端逆撕形成A型主动脉夹层1例(0.9%),支架内漏2例(1.8%),支架移植物引起远端新发破口3例(2.7%)。进行主动脉二次干预的有4例(3.6%),其中3例(2.7%)腔内手术,1例(0.9%)开胸行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结论:TEVAR联合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仍缺乏长期的观察结果数据。此外,开窗技术流程亟待规范统一,相关设备也待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体外开窗技术 左锁骨下动脉 支架内移植物
下载PDF
心脏手术同期迷宫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蔡岩坡 顾嘉玺 +1 位作者 刘鸿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8-875,共8页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同期行迷宫Ⅳ(MazeⅣ)消融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596例心脏手术同期行MazeⅣ消融的患者资料,依据术...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同期行迷宫Ⅳ(MazeⅣ)消融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596例心脏手术同期行MazeⅣ消融的患者资料,依据术后1年内是否房颤复发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Cox回归模型分析术后1年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房颤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596例患者术后1年内有150例复发(2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右房内径(right atrium diameter,RAD)、既往起搏器置入、早期房颤复发是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房颤持续时间、LAD、早期房颤复发为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35(1.025~1.068),P<0.001]、房颤持续时间[HR=1.003(1.001~1.006),P=0.003]、LAD[HR=1.025(1.006~1.044),P=0.009]、使用铰链式消融钳[HR=3.269(2.083~5.130),P<0.001]、术后早期房颤复发[HR=3.592(2.532~5.095),P<0.001]与房颤复发显著相关。根据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年龄、房颤持续时间、LAD的截断值分别为59.5岁、9.5个月、51.5 cm。结论:MazeⅣ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房颤患者,较大的年龄、较长的LAD、房颤持续时间会对消融结果产生不利影响,依据此结果构建的危险模型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MazeⅣ手术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后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顾嘉玺 邵永丰 +1 位作者 倪布清 孙浩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后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13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各因素与术后转归,对...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后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13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各因素与术后转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手术后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年龄(51.8±11.5)岁,其中男102例,女36例,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行孙氏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术后住院死亡15例(10.9%)。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脑梗、术后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均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是其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危重、手术复杂、病死率较高,加强围手术期脏器功能保护,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降低术后透析率,加强对神经系统保护,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能够减少术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顾嘉玺 邵永丰 +1 位作者 倪布清 孙浩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47,共3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51例,一期行"孙氏手术",按术后是否出现血流感染结果分为阳性组(n=24)和阴性组(n=127),记录...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51例,一期行"孙氏手术",按术后是否出现血流感染结果分为阳性组(n=24)和阴性组(n=127),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术中情况等进行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34)、术中植入人工瓣膜(P=0.040)、手术时间(P=0.043)、体外循环时间(P=0.036)、深低温停循环时间(P=0.011)、术后24 h引流量(P <0.001)、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P=0.002)、呼吸机支持时间(P=0.001)、术后二次气管插管(P <0.001)、气管切开(P=0.016)、床边透析(P=0.025)。其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心包纵隔管保留时间、二次气管插管是术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深低温停循环时间的延长,术后24 h引流量的增加,长时间保留心包纵隔引流管,术后行二次气管插管,能够增加主动脉夹层术后血流感染的可能。结论:术中尽量减少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严密止血减少术后引流量,术后尽早拔除心脏纵隔引流管,监护过程中注意把握拔管指征,减少二次气管插管,能够减少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预后率,减少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胸腔镜下孤立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合并肺部肿瘤切除6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顾嘉玺 刘鸿 +4 位作者 张伟 倪布清 顾卫东 邵永丰 孙浩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55-1458,共4页
目的:总结孤立性房颤外科微创消融术同期行肺部占位切除术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微创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同期行肺部占位切除术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过程,加以总结分析。其中双侧肺... 目的:总结孤立性房颤外科微创消融术同期行肺部占位切除术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微创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同期行肺部占位切除术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过程,加以总结分析。其中双侧肺占位者2例,单侧肺占位者4例。结果: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二次开胸、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单纯行肺组织楔形切除术者3例,肺叶切除术者1例,肺癌根治术者2例。病理结果分别为:慢性肉芽肿4例,浸润性腺癌2例。出院前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5例,房扑心律1例。结论: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案和手术路径,腔镜下同期处理孤立性房颤及肺部占位不但能减少患者的疾病痛苦也能减少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此手术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房颤消融术 肺部肿瘤 胸腔镜手术
下载PDF
螺旋CT快速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分析
6
作者 顾嘉玺 邵永丰 +1 位作者 孙浩亮 张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3期173-174,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本院自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成像诊断,评估诊断结果。结果:100例患者经诊断,均能明确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破裂口...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本院自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成像诊断,评估诊断结果。结果:100例患者经诊断,均能明确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破裂口、真假腔及内膜片位置。所有患者中伤及左肾动脉18例,右肾动脉17例,左锁骨下动脉29例,无名动脉20例,腹腔干16例;100例患者均显示为多发破口或单一破口。结论:快速成像技术可以准确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快速诊断 临床应用 诊断效果
下载PDF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蒋捷 顾嘉玺 +3 位作者 刘鸿 李明辉 耿乐 倪布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79,共5页
目的 传统三明治技术可能会对夹层累及窦部患者造成假腔封闭不完全,甚至根部扩大,导致可能再次手术的可能。文中总结“改良三明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 目的 传统三明治技术可能会对夹层累及窦部患者造成假腔封闭不完全,甚至根部扩大,导致可能再次手术的可能。文中总结“改良三明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并采用“改良三明治”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的91例ATAA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急诊手术,术前完成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以及CT血管造影(CTA)评估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瓣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中,45例累及窦部,26例累及冠状动脉(Neri A型18例、Neri B型8例)。18例患者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29例中度AI,38例轻度AI,6例无AI。主动脉根部处理采用“改良三明治”技术,依据夹层累及范围,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4例,半弓或次全弓替换16例,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技术71例。全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89(170~250)min,主动脉根部处理时间25(22~33)min, DHCA时间14(11~19)min,手术时间306(277~351)min。全组患者围术期死亡7例(7.6%)。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液透析14例(15.4%),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4.4%),气管切开2例(2.1%);机械通气时间为64(22~98)h,术后住院时间为22(18~25)d。术后6个月复查CTA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所有存活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残留夹层,轻度AI 37例,无中度及以上AI病例,主动脉峰值跨瓣压差7.9(4.0~9.5) mmHg。结论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ATAAD手术中效果满意。其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对于夹层累及窦部以及合并重度AI的患者可以有效封闭假腔,保留瓣膜;对于Neri A和Neri B型患者亦可有效保护冠脉。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三明治”技术 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根部
下载PDF
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治疗孤立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建乐 姜云 +3 位作者 倪布清 堵俊杰 顾嘉玺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8-690,695,共4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房颤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118例孤立性房颤患者,根据在院期间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 目的:探讨孤立性房颤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118例孤立性房颤患者,根据在院期间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转律组和复发组,采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8例患者早期复发率4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类型为持续性房颤、术前应用地高辛、有脑栓塞病史以及心脏彩超中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及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是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左房内径≥40mm的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结果可指导我们术前筛选更为适合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并可推测孤立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合并原发性心脏病的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 孤立性房颤 早期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在成人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术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苏晨 刘鸿 +2 位作者 邵永丰 孙浩亮 顾嘉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在成人主动脉瓣环窄小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因主动脉瓣环窄小行根部扩大及瓣膜置换患者为瓣环窄小扩大组,150例正常瓣环单纯行瓣膜置换患者为正常瓣膜组,143例主动脉瓣环窄小仅行瓣膜置换未行根部... 目的:探讨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在成人主动脉瓣环窄小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因主动脉瓣环窄小行根部扩大及瓣膜置换患者为瓣环窄小扩大组,150例正常瓣环单纯行瓣膜置换患者为正常瓣膜组,143例主动脉瓣环窄小仅行瓣膜置换未行根部扩大术患者为瓣环窄小未扩大组。采用逆概率加权法(IPTW)平衡3组之间基线参数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检测术后跨瓣压差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PTW校正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个月时,正常瓣膜组跨瓣压差为(26.79±10.85)mmHg,瓣环窄小未扩大组跨瓣压差为(36.88±19.27)mmHg,瓣环窄小扩大组跨瓣压差为(20.85±6.25)mmHg,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瓣环窄小未扩大[β(95%CI):8.48(2.17~14.80),P=0.010]、术前跨瓣压差[β(95%CI):0.17(0.03~0.30),P=0.020]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跨瓣压差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瓣环窄小扩大[β(95%CI):-12.16(-21.79~2.52),P=0.015]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跨瓣压差升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瓣环窄小患者,主动脉根部扩大术后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较为理想,但其中远期临床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环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根部扩大术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一 顾嘉玺 +2 位作者 张伟 赵胜 邵永丰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616-617,共2页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61例行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急性肾损伤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61例行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急性肾损伤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对比得知,术前肌酐值、体外循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氧合指数是影响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所以要在术前做好评估并制定合理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研究
下载PDF
左心室辅助支持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终末期心衰1例
11
作者 张伟 邵永丰 +3 位作者 倪布清 顾嘉玺 赵胜 孙浩亮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161-163,共3页
61岁男性终末期心衰患者, 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合并极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NYHA分级为Ⅳ级, INTERMACS分级为4级。2023年6月7日行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主... 61岁男性终末期心衰患者, 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合并极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NYHA分级为Ⅳ级, INTERMACS分级为4级。2023年6月7日行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生物瓣)+三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 活动能力显著提高, 症状改善明显, 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辅助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终末期 先天性
原文传递
杂交消融手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俊杰 孙浩亮 +4 位作者 顾嘉玺 郑蕤 何珂帅 罗明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8-452,464,共6页
尽管目前临床上对房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房颤仍然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以及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中比较普遍。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房颤问题还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心脏内外科医生都在逐渐... 尽管目前临床上对房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房颤仍然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以及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中比较普遍。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房颤问题还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心脏内外科医生都在逐渐认识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改良房颤的治疗方法,并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提高房颤治愈率及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在非阵发性房颤治疗方面,结合了心内膜和心外膜消融各自优势的杂交消融似乎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所以本研究搜索相关文献,并根据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综述房颤杂交消融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杂交消融 心内膜消融 心外膜消融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同期行迷宫Ⅳ手术的近中期疗效分析
13
作者 郭垚均 孙浩亮 +1 位作者 顾嘉玺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07-1010,1030,共5页
目的:研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同期行迷宫手术(maze procedure)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9年5月ASD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且同期行ASD修补术和迷宫Ⅳ手术的28例患者资料,观... 目的:研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同期行迷宫手术(maze procedure)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9年5月ASD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且同期行ASD修补术和迷宫Ⅳ手术的28例患者资料,观察近中期随访AF射频消融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2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手术后6、12及24个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5.7%、78.5%、78.5%,无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而装置起搏器,期间也无脑卒中发生。结论:ASD合并心房颤动在行外科ASD修补时应当同期行迷宫Ⅳ手术,不增加手术风险,近中期窦性心律转复率较为满意,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房颤动 迷宫Ⅳ手术
下载PDF
主动脉平滑肌原代细胞提取方法的改良与研究
14
作者 徐心阳 林文锋 +4 位作者 姜烨凡 董志强 李钢 顾嘉玺 倪布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改良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原代提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改良过的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主动脉平滑肌原代细胞,无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PLL)包被为阴性对照组,PLL包被为实验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细胞纯度;蛋白印迹法判断细... 目的改良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原代提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改良过的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主动脉平滑肌原代细胞,无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PLL)包被为阴性对照组,PLL包被为实验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细胞纯度;蛋白印迹法判断细胞表型变化;细胞计数仪计算传代后细胞的贴壁率;CCK8法鉴定两组细胞生长活力的差别。结果实验组细胞爬出率及成活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倒置显微镜及免疫荧光显示两组细胞形态与标志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印迹法显示两组细胞表型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贴壁率比较,实验组细胞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CCK8法显示实验组细胞于48、60、72 h时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预包被PLL能够提高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提取效率、贴壁效率和生长活力,同时不会改变细胞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细胞培养 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多聚左旋赖氨酸 免疫荧光
原文传递
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顾嘉玺 陈建乐 +4 位作者 倪布清 顾卫东 孙浩亮 堵俊杰 邵永丰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61-762,共2页
为探讨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Wolf mini-maze)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211例孤立性房颤患者资料。患者均行外科微创胸腔镜下房颤消融术(左心房后壁盒式消融... 为探讨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Wolf mini-maze)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211例孤立性房颤患者资料。患者均行外科微创胸腔镜下房颤消融术(左心房后壁盒式消融+左心耳切除术),其中完成6个月以上随访患者共180例,按照其术后是否出现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55例),未复发组(125例),记录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史、既往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史、既往导管消融病史、CHADS2评分、CHADS2-VASc评分、HAS-BLED出血评分、心功能(NYHA分级)、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LAD)、左心室射血分数(EF)、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进行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房颤病程(P=0.0467);既往中风病史(P=0.0414);遗留肢体活动障碍(P=0.0378);持续性房颤(P=0.0227)。其中,房颤病程(P=0.017,β=0.08,OR=1.084,95%CI:1.014~1.158);持续性房颤(P=0.029,β=0.763,OR=2.145,95%CI:1.080~4.260),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病史的延长,出现中风及肢体活动障碍,持续性房颤会增加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随着房颤病程的延长,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亦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活动障碍 持续性房颤 房颤消融术 病程长短 外科微创 脑梗塞病 导管消融 左心耳
原文传递
主动脉全弓替换及冷冻象鼻支架术后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志强 蒋捷 +3 位作者 刘鸿 顾嘉玺 李明辉 倪布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90-595,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行主动脉全弓替换及冷冻象鼻支架(frozen elephant trunk,FET)术后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111例行主动脉全... 目的探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行主动脉全弓替换及冷冻象鼻支架(frozen elephant trunk,FET)术后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111例行主动脉全弓替换及FET术的ATAA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11例(9.9%,11/111)术后发生脊髓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截瘫。脊髓损伤组与非脊髓损伤组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停循环及FET长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9-L3椎体水平主动脉真腔远离脊柱侧(P<0.001)及起自真腔的节段动脉数<3(P<0.001)、左锁骨下动脉受累(P<0.05)及支架末端位于T8椎体及以下(P<0.05)与术后脊髓损伤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9-L3椎体水平主动脉真腔远离脊柱侧(P<0.001)及起自真腔的节段动脉数<3(P<0.001)、左锁骨下动脉受累(P<0.05)是术后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TAAD术后脊髓损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与T9-L3椎体水平主动脉真腔远离脊柱侧及起自真腔的节段动脉数<3、左锁骨下动脉受累显著相关,及早识别术后脊髓损伤的高危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脊髓损伤 冷冻象鼻支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胸腔巨大肿瘤8例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浩亮 顾卫东 +3 位作者 倪布清 张伟 顾嘉玺 邵永丰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193-1194,共2页
胸腔巨大肿瘤是指胸腔内肿瘤体积超过一侧胸腔一半并伴有心肺功能不全的肿瘤,对于这类肿瘤患者,手术是第一选择,但因其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是胸外科的难点。我科于2012年9月—2015年12月共收治8例胸腔巨大肿瘤,现将治疗... 胸腔巨大肿瘤是指胸腔内肿瘤体积超过一侧胸腔一半并伴有心肺功能不全的肿瘤,对于这类肿瘤患者,手术是第一选择,但因其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是胸外科的难点。我科于2012年9月—2015年12月共收治8例胸腔巨大肿瘤,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 心肺功能不全 胸痛 上腔静脉 二次开胸止血术 气管插管 胸骨正中切口 单腔气管导管 前外侧切口 开胸止血
原文传递
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检测频率与长期预后间关系的研究
18
作者 耿乐 郦明芳 +4 位作者 顾嘉玺 李明辉 孙浩亮 倪布清 邵永丰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159-164,共6页
目的探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检测频率与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 目的探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检测频率与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并康复出院的患者。电话问卷调查患者,根据PT-INR检测间隔是否超过1个月分为频繁检测组(≤1个月)和不频繁检测组(>1个月)。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缺血性卒中及大出血,比较两组之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收集249例患者信息,年龄(47.06±6.88)岁,其中男98例。共153例(61.4%,153/249)完成问卷者纳入分析。2013-2014年、2014-2015年、2015-2016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失访比例分别为76.1%,51.3%,26.7%,32.3%,15.8%;频繁检测比例分别为36.4%,36.8%,42.4%,35.7%,83.3%。随术后时间延长,失访和不频繁检测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80例(52.3%)纳入频繁检测组,73例(47.7%)纳入不频繁检测组。不频繁检测组共发生7例全因死亡,6例缺血性卒中,3例大出血;频繁检测组无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2例大出血。频繁检测组累积死亡风险显著低于不频繁检测组(P=0.006)。结论随术后时间延长,失访比例和不频繁检测PT-INR比例均显著增加,不频繁检测总体预后差于频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二尖瓣机械瓣 华法林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检测频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