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整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顾大群 汪洋 +4 位作者 张扬 晁迎九 高歌 陈昱 余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6,F0003,共8页
目的 探索应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检测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介... 目的 探索应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检测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343例,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开展CYP2C19基因检测技术的时间(2021年1月),将343例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非基因检测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和基因检测组(2021年1—12月)。非基因检测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基因检测组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于超快代谢型及快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于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和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缺血事件的差异,同时对影响缺血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43例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非基因检测组181例,基因检测组162例。(1)非基因检测组与基因检测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支架类型、动脉瘤栓塞程度、出血事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检测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非基因检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162)比11.6%(21/181),χ^(2)=4.905,P=0.027]。(2)发生缺血事件组与未发生缺血事件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生缺血事件组患者吸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使用编织型支架比例均低于发生缺血事件组[14.6%(46/314)比31.0%(9/29);17.2%(54/314)比37.9%(11/29),χ^(2)=7.430;24.2%(76/314)比44.8%(13/29),χ^(2)=5.877],使用调整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比例高于发生缺血事件组[49.0%(154/314)比27.6%(8/29),χ^(2)=4.9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发生缺血事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2.845,95%CI:1.177~6.87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OR=2.615,95%CI:1.131~6.045)、使用编织支架(OR=2.480,95%CI:1.102~5.584)、使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OR=2.546,95%CI:1.071~6.051)是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发生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调整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以降低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仍需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检测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缺血事件
下载PDF
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6
2
作者 顾大群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魏建军 傅先明 牛朝诗 高歌 陈昱 余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57-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及手术...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次全闭塞3例。4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3例术后出现眶部疼痛。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栓塞 血管内治疗 海绵窦区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顾大群 张扬 +4 位作者 晁迎九 魏建军 傅先明 牛朝诗 余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0期587-589,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NP)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ONP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33例,开颅手术治疗19例。结果术后ONP完全恢复25例(48.1%),部分恢复2...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NP)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ONP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33例,开颅手术治疗19例。结果术后ONP完全恢复25例(48.1%),部分恢复21例(40.4%),无变化6例(11.5%)。血管内栓塞33例中,ONP完全恢复15例,部分恢复14例,无变化4例;手术夹闭19例中,ONP完全恢复10例,部分恢复7例,无变化2例;两组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和ONP持续时间与术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对改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的ONP效果无显著差异;术前动眼神经部分麻痹和ONP持续时间短患者术后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显微手术 预后
下载PDF
立体定向术治疗囊性颅咽管瘤——附170例报告 被引量:7
4
作者 顾大群 傅先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通过对立体定向术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应用Leksell-D/G型定向仪,本组170例患者中,24例仅行肿瘤囊腔穿刺冲洗术,15例单纯穿刺冲洗后注入8~16mg平阳霉素行囊腔内化疗,131例行肿瘤囊腔穿刺冲洗... 目的 通过对立体定向术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应用Leksell-D/G型定向仪,本组170例患者中,24例仅行肿瘤囊腔穿刺冲洗术,15例单纯穿刺冲洗后注入8~16mg平阳霉素行囊腔内化疗,131例行肿瘤囊腔穿刺冲洗术及囊腔侧脑室分流术。结果 169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135例中,42例复发,其中,28例为单纯穿刺冲洗及穿刺冲洗后注入平阳霉素,14例为定向分流术后,35例失随访。结论 立体定向术治疗囊性颅咽管瘤可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且较轻微,其中,定向分流术长期疗效优于单纯穿刺肿瘤囊腔冲洗及冲洗+平阳霉素内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囊性颅咽管瘤
下载PDF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被引量:1
5
作者 顾大群 傅先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我院治疗的4例DN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以癫疒间发作为临床表现;MRI上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无水肿,无占位效应;手术治疗后癫疒间发作控制满意;病理...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我院治疗的4例DN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以癫疒间发作为临床表现;MRI上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无水肿,无占位效应;手术治疗后癫疒间发作控制满意;病理可见特异的多发性瘤结节和胶质神经细胞。结论DNT是一种良性病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本病的准确诊断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上皮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余舰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高歌 陈昱 顾大群 魏建军 牛朝诗 傅先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观察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状动脉瘤12例,10例为窄颈,2例缺乏明确瘤颈;梭形动脉瘤19例,均缺乏明确瘤颈。1... 目的观察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状动脉瘤12例,10例为窄颈,2例缺乏明确瘤颈;梭形动脉瘤19例,均缺乏明确瘤颈。10例窄颈囊状动脉瘤均行弹簧圈填塞瘤体,2例缺乏明确瘤颈囊状动脉瘤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瘤体,1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1例梭形动脉瘤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囊状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19例梭形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完全闭塞。8例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见不同程度脑梗死发生(6例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2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1例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显示脑梗死发生,但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其余患者未出现脑梗死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DSA随访发现1例囊状动脉瘤患者瘤颈复发,其余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何种介入治疗方式根据动脉瘤形态、位置、载瘤动脉迂曲程度及供血区域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ONYX 颅内远端动脉瘤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被引量:8
7
作者 高歌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陈昱 顾大群 余舰 魏建军 牛朝诗 傅先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81-1383,共3页
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布、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62例患者(72个动脉瘤),其中9例为... 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布、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62例患者(72个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共夹闭动脉瘤72个。预后良好59例、中残1例、轻残2例、无死亡病例。眶上外侧入路较传统翼点入路操作简捷高效,尤其适合应用于Hunt-HessⅢ级以内的动脉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miRNA-21减轻氧糖剥夺对PC12细胞的损伤 被引量:1
8
作者 余舰 张扬 +3 位作者 晁迎九 高歌 陈昱 顾大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21对低氧缺血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建立氧糖剥夺(OGD)损伤模型。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OGD组、阴性对照序列+OGD组、miRNA-21 inhibitor+OGD组和miRNA-21 mimic+OGD组。通过采用CCK-8、re...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21对低氧缺血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建立氧糖剥夺(OGD)损伤模型。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OGD组、阴性对照序列+OGD组、miRNA-21 inhibitor+OGD组和miRNA-21 mimic+OGD组。通过采用CCK-8、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探讨miRNA-21对OGD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和机制。结果:降低miRNA-21的表达,受OGD损伤的PC12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增加miRNA-21的表达,受OGD损伤的PC12细胞活力明显增加。进一步发现miRNA-21促进OGD损伤PC12细胞的AKT磷酸化。结论:miRNA-21明显增加OGD损伤PC12细胞的活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1 PI3K/AKT信号通路 氧糖剥夺 PC12细胞
下载PDF
复发性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附13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炘 段传志 +8 位作者 李铁林 何旭英 李西峰 Tamrakar Karuna 罗斌 龙霄翱 顾大群 苏世星 赖凌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8-381,共4页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FIA)被认为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疾病。与散发颅内动脉瘤相比,FIA破裂率高。随访研究发现,在复发动脉瘤患者中,30%的患者其家族中有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出现过动脉瘤性蛛网...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FIA)被认为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疾病。与散发颅内动脉瘤相比,FIA破裂率高。随访研究发现,在复发动脉瘤患者中,30%的患者其家族中有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出现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甚至存在2次以上的动脉瘤复发。回顾分析1999年3月至2010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13例复发性FIA的诊治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 复发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高压氧综合治疗37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甘泉 苏满仓 +4 位作者 俞燕生 王遵海 左治强 姜宏田 顾大群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0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高压氧综合治疗 颅脑损伤患者 疗效 常规治疗 外科损伤 救治水平 生存质量 致残率
下载PDF
颅脑创伤多发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满仓 甘泉 +4 位作者 王遵海 左治强 俞燕生 姜红田 顾大群 《基层医学论坛》 2008年第5期108-109,共2页
目的颅脑创伤多发性颅内血肿病情重、变化快,探讨针对不同血肿特别是迟发血肿采取的手术处理方法,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紧急清除较大的、占位效应明显的血肿,去骨瓣减压,手术中若出现急性脑膨出及时行对侧钻孔探查或复查CT... 目的颅脑创伤多发性颅内血肿病情重、变化快,探讨针对不同血肿特别是迟发血肿采取的手术处理方法,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紧急清除较大的、占位效应明显的血肿,去骨瓣减压,手术中若出现急性脑膨出及时行对侧钻孔探查或复查CT。结果手术29例中,恢复良好12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5例。结论颅脑创伤多发性颅内血肿在术中、术后要注意迟发性血肿的形成,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诊断解除压迫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 急诊手术 迟发血肿 急性脑膨出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扬 高歌 +6 位作者 晁迎九 陈昱 魏建军 顾大群 余舰 牛朝诗 傅先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458-459,共2页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直径〈5 mm 20例,≥5~10 mm 13例,〉10 mm 1例。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直径〈5 mm 20例,≥5~10 mm 13例,〉10 mm 1例。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例。结果成功栓塞33例,1例因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转急诊开颅手术。完全栓塞26例,近全栓塞7例。出院时GOS示恢复良好31例;随访6~40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治疗时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栓塞 支架
下载PDF
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程旭峰 傅先明 +4 位作者 钱若兵 顾大群 余舰 牛朝诗 汪业汉 《安徽医学》 2017年第6期679-68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67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探讨术中再破裂的...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67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探讨术中再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引起术中再破裂事件的危险因素有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瘤大小(P<0.05),而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Hunt-Hess分级、瘤颈特征、治疗方案及治疗时间与术中再破裂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及微小动脉瘤是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需谨慎选择手术方案,充分做好术中再破裂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瘤 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扬 余舰 +4 位作者 晁迎九 魏建军 高歌 陈昱 顾大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8期473-475,共3页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载瘤动脉保留完好。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宽颈前交通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4例
15
作者 张扬 高歌 +7 位作者 晁迎九 陈昱 魏建军 顾大群 余舰 牛朝诗 傅先明 汪业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8例,Ⅲ~Ⅳ级5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单纯栓塞6例...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8例,Ⅲ~Ⅳ级5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单纯栓塞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双微导管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导管无法到位终止手术1例。结果 8例完全栓塞,4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术中无动脉瘤破裂病例。GOS示恢复良好11例;轻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2例。13例随访6~40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对于大多数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HP40奥氏体耐热钢炉管长期高温时效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温建萍 康志强 顾大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6-620,共5页
为判别炉管的损伤程度和运行安全性,本文对运行了约46 000 h的苯乙烯生产加热炉炉管,在大修期间进行了宏观检查、氧化物的XRD(X-ray d iffraction)分析、管径测量、超声波测厚、硬度试验、金相组织分析及炉管的危险点计算分析等。实验... 为判别炉管的损伤程度和运行安全性,本文对运行了约46 000 h的苯乙烯生产加热炉炉管,在大修期间进行了宏观检查、氧化物的XRD(X-ray d iffraction)分析、管径测量、超声波测厚、硬度试验、金相组织分析及炉管的危险点计算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炉管表面发生了高温氧化以及碳化腐蚀,炉管壁厚明显减薄。与新管相比硬度也明显下降,显微组织明显退化,骨架状共晶碳化物形态消失,一次碳化物和从奥氏体晶内析出的二次碳化物明显粗化,且析出少量块状σ相。并在此基础上对炉管的剩余使用寿命作了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40奥氏体耐热钢 显微组织 碳化物粗化 安全性分析 寿命预测
下载PDF
超早期栓塞治疗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顾大群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魏建军 傅先明 牛朝诗 高歌 陈昱 余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 分析超早期栓塞治疗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栓塞时间将270例患者分成2组:A组(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行栓塞治疗)135例和B组(动脉瘤破裂24 h后行栓塞治疗)1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超早期栓塞治疗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栓塞时间将270例患者分成2组:A组(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行栓塞治疗)135例和B组(动脉瘤破裂24 h后行栓塞治疗)1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观察超早期栓塞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A、B两组患者入院时具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术后6个月临床结果显示,A组患者中预后良好(m RS 0~2分)122例(90.4%),而B组患者中预后良好110例(8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早期栓塞治疗(P=0.021;OR,2.536;95%CI:1.637~5.116)为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进行栓塞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 时间 结果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治疗并发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顾大群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魏建军 傅先明 牛朝诗 余舰 陈昱 高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97-70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经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囊性破裂动脉瘤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方法,探索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符合...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治疗过程中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经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囊性破裂动脉瘤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方法,探索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52例(男213例、女239例)伴452枚破裂动脉瘤,平均发病年龄(51.8±8.0)岁。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动脉瘤大小、瘤颈特征、血管痉挛、以及吸烟史与血栓事件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球囊辅助(OR=5.272,95%CI=1.217-22.834)、宽颈动脉瘤(OR=5.305,95%CI=1.466-19.202)、血管痉挛(OR=3.462,95%CI=1.448-8.278)、以及吸烟史(OR=4.591,95%CI=1.937-10.881)是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史、宽颈动脉瘤、血管痉挛、球囊辅助是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效果比较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扬 顾大群 +6 位作者 晁迎九 高歌 陈昱 余舰 魏建军 牛朝诗 傅先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动脉瘤破裂后72h内接受...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期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动脉瘤破裂后72h内接受血管内栓塞术,B组动脉瘤破裂后72h内接受开颅夹闭术。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作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95例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其中A组52例,B组43例,两组患者人院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显示A组患者中48例(92.3%)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B组患者中38例(88.4%)预后良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DSA复查显示A组动脉瘤复发率较B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没有影响(P=0.354,OR2.431,95%a0.371~15.927)。结论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低级别破裂大脑中动脉瘤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术式并尽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术 开颅夹闭术 结果
下载PDF
虚拟现实联合智慧教学工具在神经外科护士影像学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荆晓雷 张理想 +3 位作者 顾大群 陈小利 李娟 庄红霞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2020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联合智慧教学工具教学在神经外科护士影像学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我院神经外科6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应用VR联合智慧教学工具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神经外科影像学理论培训,随后进行14周的晨...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联合智慧教学工具教学在神经外科护士影像学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我院神经外科6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应用VR联合智慧教学工具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神经外科影像学理论培训,随后进行14周的晨间读片。通过理论考核及培训前后读片实例分析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应用神经外科影像学核心能力问卷及护士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通过VR联合智慧教学工具培训后护士考核成绩为(91.26±3.13)分。培训后护士读片实例分析及自评神经外科影像学核心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VR联合智慧教学工具教学满意度总评分为(18.52±1.36)分。结论 VR联合智慧教学工具应用于神经外科护士读片中巩固了教学质量及效果,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影像学读片水平,得到了护士的认可,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职培训 放射摄影术 虚拟系统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