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半倒焰窑的发展过程 被引量:4
1
作者 顾幼静 《东方博物》 2007年第3期24-33,共10页
半倒焰窑与直焰窑、升焰窑相比热效率高,窑炉构造先进。早期的小型半倒焰窑与升焰窑在实际效果上分别不大,半倒焰窑最初得以普及的原因不在于结构的优势,而在于规模生产所需的空间拓展上的优势。窑炉的形式由文化传统、地形条件、技术... 半倒焰窑与直焰窑、升焰窑相比热效率高,窑炉构造先进。早期的小型半倒焰窑与升焰窑在实际效果上分别不大,半倒焰窑最初得以普及的原因不在于结构的优势,而在于规模生产所需的空间拓展上的优势。窑炉的形式由文化传统、地形条件、技术条件、需求等多种因素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炉 构造 发展 动因
原文传递
从反山出土“玉琮王”看良渚文化玉琮的形制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幼静 《东方博物》 2009年第3期82-89,共8页
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玉琮王"(M12:98)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巅峰之作。琮的器型变化体现了玉器制作的节约原则,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则是随着神化体系的完善,经历了一定发展过程而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玉琮王” 形制变化
原文传递
硬陶文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幼静 《东方博物》 200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日本和中国南方一样,都有发达的硬陶文化。本文从技术、资源、社会背景等方面对三个地区的硬陶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与发达的硬陶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土壤成分中硅铝含量高,成为这三个地区陶器高温烧成的有利条件...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日本和中国南方一样,都有发达的硬陶文化。本文从技术、资源、社会背景等方面对三个地区的硬陶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与发达的硬陶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土壤成分中硅铝含量高,成为这三个地区陶器高温烧成的有利条件,至少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硬陶的量产上更具优势。同时其他可用作礼器的高档容器相对不发达或欠缺,使得这些地区在经济、技术达到一定水准后,不得不将大量人力、物力投资于陶器生产。相反,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楚时的长江中游、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除土质条件以外,还因将资源和人力主要用于青铜铸造、砖瓦烧制等,而没有形成发达的硬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陶 青铜器时代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兽面纹构造辨析
4
作者 顾幼静 《东方博物》 2010年第4期86-90,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良渚文化兽面纹的核心元素,总结了从"龙首"形象到兽面纹的基本演化规则,并根据这样的图像体系,进一步辨别具体纹样在演化序列中的位置。由此得出如张陵山M4:1、瑶山2798等器物纹样仅为图像演化中的旁支,并不能作... 本文通过分析良渚文化兽面纹的核心元素,总结了从"龙首"形象到兽面纹的基本演化规则,并根据这样的图像体系,进一步辨别具体纹样在演化序列中的位置。由此得出如张陵山M4:1、瑶山2798等器物纹样仅为图像演化中的旁支,并不能作为良渚纹样形成中的典型过渡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半圆雕龙首 图案化龙首纹 兽面纹 构造 演变
原文传递
蒙古时期丝绸装饰中的中国、伊朗和中亚艺术传统的鉴别——从术赤·兀罗斯(Ulus Djuchi)出土的黄金部族的遗物来看 被引量:2
5
作者 兹维思达纳.道蒂 顾幼静 《东方博物》 2006年第2期43-49,共7页
蒙古人迁移从中国、伊朗和中亚俘获的工匠的政策导致了当时的丝绸文化交流。近年来,伏尔加、顿河流域的北高加索术赤·兀罗斯地区13-14世纪中叶的游牧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纺织品,通过对发现于诺沃巴甫洛夫斯基(Novopavlovsky)、朱... 蒙古人迁移从中国、伊朗和中亚俘获的工匠的政策导致了当时的丝绸文化交流。近年来,伏尔加、顿河流域的北高加索术赤·兀罗斯地区13-14世纪中叶的游牧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纺织品,通过对发现于诺沃巴甫洛夫斯基(Novopavlovsky)、朱赫塔(Djuhta)、凡尔勃费·老格(VerbovyLog)的纺织品的内容、结构、技法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其各自的艺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时期 术赤·兀罗斯 黄金部族 丝绸装饰 艺术传统
原文传递
花枝蝶鸟方镜的镜范——以平安后期的铜镜制作工艺为中心
6
作者 久保智康 顾幼静 《东方博物》 2009年第1期85-92,共8页
通过对日本平安京出土的花枝蝶鸟方镜镜范构造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平安后期铜镜制作工艺最显著的特征,即粗坯与细粘土重叠。同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和镜诸要素的发展过程,指出日本铜镜的"和式化"现象是在11世纪后半叶迅速发生的。
关键词 日本 铜镜 镜范 和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