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顾晰 吴小波 +2 位作者 林有辉 张榕 叶胜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5-771,共7页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发生皮瓣相关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679例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听力学、影像学及小儿肢体、智力发育评估,均符合人工耳蜗植入...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发生皮瓣相关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679例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听力学、影像学及小儿肢体、智力发育评估,均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应症。筛选术后发生皮瓣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处理过程及预后情况。结果皮瓣相关并发症6例,发生率0.88%,植入年龄最小1岁,最大2岁9个月,仅1例无植入体外露,其余5例均有皮瓣坏死及植入体外露,清创术中均发现植入体周围及深面较多炎性肉芽组织生长。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至发生并发症的时间间隔最短13天,最长1年6个月。经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包括伤口置管冲洗、放置引流片、抗生素溶液湿敷)、清创及皮瓣转移整复术治疗后,痊愈2例;经多次清创及皮瓣转移整复术治疗无效,最终取出植入体4例。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伴有皮瓣坏死及植入体外露的病例预后不良。主要原因包括切口/皮瓣设计不合理、外伤、细菌生物膜与异物反应等。局部换药、清创及皮瓣转移整复术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皮瓣感染的问题,大部分患者需面临最终取出植入体的结果。手术至发生皮瓣感染的时间越短,保留植入体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植入 并发症 感染 皮瓣
下载PDF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临床及听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顾晰 叶胜难 +3 位作者 张榕 林有辉 林少莲 舒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66,共5页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的临床和听力学特征。方法分析14例(22耳)ANS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听力学检查结果,14例均行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及畸...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的临床和听力学特征。方法分析14例(22耳)ANS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听力学检查结果,14例均行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测试,9例行纯音听阈测试,6例行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测试。5例行颞骨薄层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22耳)患者中,双侧ANSD 8例,单侧ANSD 6例。9例(14耳)行纯音测听的患者听力图以低频损失为主呈上升型7耳(占50%),覆盆型2耳(占14.29%),平坦型1耳(占7.14%),下降型1耳(占7.14%),全聋型3耳(占21.43%)。低频组(250Hz、500Hz)的平均阈值较中(1k Hz、2k Hz)、高频组(4k Hz、8k Hz)明显升高。声导抗鼓室图均为A型,镫骨肌反射消失。11例(6例单侧ANSD,共16耳)ABR未引出;其余3例(共6耳)ABR严重异常。14例DPOAE均正常引出。6例(9耳)ASSR结果均为极重度聋。结论 ANSD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目前尚无法确定。对疑似ANSD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行全面的听力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对确诊的患者应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听性脑干反应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听性稳态反应
下载PDF
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顾晰 林昶 张榕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的损伤机制。方法取出生后2~6天昆明种乳小鼠耳蜗,利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出SGC,并进行体外培养。将培养4天的SGC用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min,以小...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的损伤机制。方法取出生后2~6天昆明种乳小鼠耳蜗,利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出SGC,并进行体外培养。将培养4天的SGC用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min,以小鼠源神经纤维细丝蛋白(Neurofilament-68/200kDa,NF-L+H)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按照SP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对所培养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SGC作出鉴定。将培养第4天的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及3种浓度的庆大霉素干预组(庆大霉素终浓度分别为50mg/L、100mg/L、150mg/L),作用48h后收集各组细胞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SGC原代培养获得成功,经NF-L+H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其胞质及突起均呈阳性反应,染成棕黄色,一般有相对生长的两个突起,为典型的双极神经元。在透射电镜下观察SGC超微结构,3种浓度的庆大霉素组SGC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这种改变与凋亡相关。结论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SGC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细胞凋亡,线粒体损伤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类 螺旋神经节 细胞 培养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被引量:34
4
作者 王英歌 潘黎静 +4 位作者 顾晰 张榕 林有辉 林少莲 陈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手段,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门诊诊断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手段,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门诊诊断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16人,分析发病因素、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手法复位、体位训练及药物辅助治疗后,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发作。结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缺血、运动及活动减少有关,我们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载PDF
LVAS患者3D-FLAI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颖 曹代荣 +2 位作者 方哲明 顾晰 邢振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3-787,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内耳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只经水成像3D-TSE序列证实的LVAS患耳和20只正常对照耳的3.0T磁共振3D-FLAIR影像,参照水成像显示的... 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内耳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只经水成像3D-TSE序列证实的LVAS患耳和20只正常对照耳的3.0T磁共振3D-FLAIR影像,参照水成像显示的迷路形态,观察迷路各结构的信号特征,测量患耳内淋巴囊、前庭和耳蜗的信号强度,分析其信号与患者年龄及听力损失分级的相关性。结果病变组中52只耳蜗和50只前庭3D-FLAIR序列显示高信号,对照组中20只正常耳均未见高信号;内耳高信号的存在与否和听力损失无相关(P=0.840);内淋巴囊分别与耳蜗(t=-1.2,P=0.233)和前庭(t=-1.807,P=0.074)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内淋巴囊信号强度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510,P=0.000),与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r=0.027,P=0.852)。结论 3D-FLAIR序列可以观察到LVAS内耳信号的改变,与听力损失程度无关,与患者年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抑制成像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耳毒性药物致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
6
作者 顾晰 林昶 张榕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年第6期328-330,共3页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是听觉系统的第一级神经元,对听觉形成和言语识别至关重要,研究耳毒性药物对该类细胞的损伤机制颇具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从自由基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细胞膜离子通道变化等方面探...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是听觉系统的第一级神经元,对听觉形成和言语识别至关重要,研究耳毒性药物对该类细胞的损伤机制颇具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从自由基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细胞膜离子通道变化等方面探讨耳毒性药物对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本文从自由基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细胞膜离子通道等方面对SGC在药物中毒性聋中的损伤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 自由基(Free Radicals) 细胞凋亡(Apoptosis) 离子通道(Ion Channels) 毒性(/toxicity)
原文传递
经鼓室钆注射内耳成像技术在梅尼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7
作者 陈曦 张晓东 +2 位作者 顾晰 方哲明 张榕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6期3246-3249,共4页
目的 通过经鼓室内注射造影剂钆,行内耳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核磁共振(3D-FLAIR MRI)扫描,探讨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显像的阳性率及对于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5... 目的 通过经鼓室内注射造影剂钆,行内耳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核磁共振(3D-FLAIR MRI)扫描,探讨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显像的阳性率及对于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51例梅尼埃病患者经鼓膜双侧鼓室内注入钆喷酸葡胺稀释液,24h后进行内耳3D-FLAlR MRI扫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同时与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及甘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磁共振成像显示造影剂钆分布到内耳外淋巴间隙,使外淋巴液显影增强,从而区分出内、外淋巴间隙.对梅尼埃病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显示的阳性率为96.1%(49/51),与VEMP及甘油试验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患者随访未见鼓膜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鼓室钆注射内耳成像技术在梅尼埃病患者膜迷路积水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虽为有创性检查但不良反应较小,对于梅尼埃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钆DTPA 磁共振成像 内淋巴积液
原文传递
伴眩晕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外淋巴液增强MRI特征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颖 曹代荣 +3 位作者 方哲明 邢振 顾晰 陈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96-999,共4页
目的 探讨伴眩晕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外淋巴液增强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为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的43例患者48只耳(38例单侧突发性耳聋,5例双侧突发性耳聋)作为突发性耳聋组,38只单侧突发性耳聋耳对侧无症状耳... 目的 探讨伴眩晕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外淋巴液增强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为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的43例患者48只耳(38例单侧突发性耳聋,5例双侧突发性耳聋)作为突发性耳聋组,38只单侧突发性耳聋耳对侧无症状耳纯音电测听显示正常.搜集同期单侧耳鸣患者35例,对侧耳35只无耳部病史和不适症状,2次行纯音电测听检查均正常,作为对照组.对突发性耳聋组双侧耳86只、对照组无症状耳35只,共121只耳,行内耳外淋巴液增强MRI检查.采用鼓膜穿刺法向鼓室内注入Gd-DTPA稀释液0.4 ~ 0.5 ml后24 h行3.0T MRI检查.扫描结束后通过原始图像判断内耳外淋巴液增强MRI是否成功,然后计算突发性耳聋组患耳、对照组无症状耳、突发性耳聋组单侧发病患耳和对侧耳的耳蜗底转与相同层面的脑干信号强度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突发性耳聋组患耳与对照组无症状耳耳蜗底转与同层脑干信号强度比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突发性耳聋组单侧发病患者患耳和对侧耳上述强度比的差异.结果 121只内耳外淋巴液增强MRI均获成功.12只(25%,12/48)突发性耳聋患耳见膜迷路积水.突发性耳聋组48只患耳的耳蜗底转与同层脑干信号强度比为2.062±0.907,对照组35只无症状耳的上述强度比为2.703±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3.619,P=O.001).突发性耳聋组38只单侧耳聋患耳信号强度比为1.941±0.860,对侧无症状耳为2.411±0.670,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3.270,P=0.002).结论 伴眩晕突发性耳聋患耳可见膜迷路积水,耳蜗底转外淋巴液增强信号低于无症状耳,提示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的圆窗膜渗透性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与眩晕反复发作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曦 李平 +2 位作者 顾晰 林少莲 张榕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89-291,共3页
目的:研究高刺激率ABR检测与眩晕反复发作的相关性,探讨眩晕反复发作的病因,为眩晕反复发作的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反复眩晕的患者101例,分别观察比较眩晕反复发作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与高刺激率ABR之间的关系。结果... 目的:研究高刺激率ABR检测与眩晕反复发作的相关性,探讨眩晕反复发作的病因,为眩晕反复发作的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反复眩晕的患者101例,分别观察比较眩晕反复发作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与高刺激率ABR之间的关系。结果:反复眩晕患者发作期多次(2次及其以上)出现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为56.4%,其中偏头痛性眩晕出现的异常率最高,达到71.9%,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次之;用药期间或发作间歇期多次出现高刺激率ABRⅠ~Ⅴ潜伏期差值异常的患者占总例数的14.9%,各眩晕组出现异常的比率较之发作期都有明显下降。结论:高刺激ABR异常率与眩晕反复发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引发眩晕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 眩晕 微循环 迷路疾病
原文传递
颞骨畸胎瘤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小波 林昶 +1 位作者 林勤 顾晰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34,共2页
畸胎瘤是常见的生殖细胞性肿瘤,发生于头颈部的畸胎瘤约占所有畸胎瘤的5%。一般女性多见,多发生于中线部位,如骶尾部、性腺、腹膜后等,耳鼻咽喉科畸胎瘤常见部位为鼻咽部。中耳畸胎瘤国内外少见报道,其中以咽鼓管的畸胎瘤多见。... 畸胎瘤是常见的生殖细胞性肿瘤,发生于头颈部的畸胎瘤约占所有畸胎瘤的5%。一般女性多见,多发生于中线部位,如骶尾部、性腺、腹膜后等,耳鼻咽喉科畸胎瘤常见部位为鼻咽部。中耳畸胎瘤国内外少见报道,其中以咽鼓管的畸胎瘤多见。本文报告1例中耳畸胎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胎瘤 颞骨 耳鼻咽喉科 细胞性 头颈部 骶尾部 腹膜后 鼻咽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