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轻渔民负担刻不容缓
1
作者 张锦如 顾汉昌 《江苏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42,共1页
近几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急剧减少、渔本上升、鱼价下跌和休渔期延长,致使海洋捕捞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大部分渔船出现亏损,渔民收入锐减与渔民负担过重成为十分尖锐的矛盾,严重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多方伸手,渔民负担较重(一)... 近几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急剧减少、渔本上升、鱼价下跌和休渔期延长,致使海洋捕捞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大部分渔船出现亏损,渔民收入锐减与渔民负担过重成为十分尖锐的矛盾,严重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多方伸手,渔民负担较重(一)各项负担数额大,渔民承受能力弱。根据南通市水产局对全市10个渔业村和1个渔业总公司27条大小船只的调查统计,船均年负担各种税费56822元,劳均年负担4803元。其中270马力船8条,每船年负担76598元、劳均负担5938元;225-250马力船5条,船均年负担72260元,劳均负担6022元。渔民承受能力如何?据启东市抽样调查:3条270马力船,1997年船均捕捞年总收入'66.17万元,成本(不含工资)63.17万元,净收入3万元,应交各种税费76598元,超过净收入46598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市 海洋捕捞业 渔民收入
下载PDF
狗拿耗子
2
作者 顾汉昌 《电影文学》 1984年第3期72-74,58,共4页
这是发生在普通农家的一个小故事。 山村,小屋。早晨,鸡鸣。屋顶升起几缕炊烟。 俄顷,炊烟消散。一农夫荷锄而去。
关键词 戏剧文学 电影文学 文学作品 电影剧本
下载PDF
稳定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政策
3
作者 顾汉昌 《江苏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农产品 流通政策 农业经济
下载PDF
刺猬背西瓜
4
作者 顾汉昌 《电影文学》 1980年第9期80-82,84,共4页
草地,鲜花盛开。草地上有一个长长的斜坡。两个毛刺刺的园球从斜坡上滚下来。滚至平地上,停住了。刺球儿慢慢的松开,小鼻子和小咀巴从刺丛中伸了出来,眼睛骨溜溜地转着。她们四顾无人,就一抖身子,抖掉刺在身上的草茎和树叶,亲热... 草地,鲜花盛开。草地上有一个长长的斜坡。两个毛刺刺的园球从斜坡上滚下来。滚至平地上,停住了。刺球儿慢慢的松开,小鼻子和小咀巴从刺丛中伸了出来,眼睛骨溜溜地转着。她们四顾无人,就一抖身子,抖掉刺在身上的草茎和树叶,亲热地拥抱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刺猬 草地 斜坡 鲜花
下载PDF
大气贯流 雄浑朴茂——读画家宋伯松近期山水作品
5
作者 顾汉昌 《浙商》 2005年第9期144-144,共1页
最近赏到宋柏松的数幅山水近作,欣喜地感到他的笔墨技法,意境营造以及风格面貌,更趋成熟,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他孜孜不倦地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而不懈探索的结果。
关键词 宋伯松 山水画 中国 笔墨技法 艺术风格
下载PDF
灵府出新意 笔端吐芳馨——读朱全增画作有感
6
作者 顾汉昌 《美术观察》 1998年第8期50-44,共3页
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美的工具,传统绘画语言具有非常强的延续性和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这就是说,传统绘画语言在时代发展中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就如我们无法创造一种新的民族语言去取代传统的汉语一样。而传统的绘画语言可以表达时... 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美的工具,传统绘画语言具有非常强的延续性和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这就是说,传统绘画语言在时代发展中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就如我们无法创造一种新的民族语言去取代传统的汉语一样。而传统的绘画语言可以表达时代的内容,谱写时代的“文章”。这正是绘画创新的内蕴所在。 朱全增就是这样一位深谙此理的画家,通过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以传统笔墨谱写华章的不懈追求与努力。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观赏评判一个画家的作品,当然首先要着眼于他的笔墨功力。朱全增笔下无论是山水或花鸟,用笔施墨,既有力度,又有灵气。他没有逾越法度绳矩,却写出了自己的笔性笔趣,这既是个性,又是一种艺术境界,非笔墨出于心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语言 中国画 画家 艺术境界 民族语言 传统笔墨 牡丹 存在价值 生命力 “文章”
原文传递
烟酒伴丹青 洒脱写人生——缅怀浙江文史馆馆员、著名书画家许竹楼先生
7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05年第2期41-42,共2页
九十八岁高龄的画坛寿星许竹楼老先生驾鹤走了,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念。
关键词 先生 书画家 丹青 馆员 史馆 浙江 缅怀 人生
原文传递
“古之学者必有师”——记中医心血管疾病专家叶秀珠的师承经历
8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14年第2期39-43,共5页
叶秀珠无名校的背景,也无显赫的职位,印在名片上的职业为“心脏修理工”,但各地心血管病患者偏偏认定了她,每天都有一二百名患者慕名而来。她在哪里门诊,人涌如潮的景象便会出现在哪里。她医名远播海外,法国巴黎和俄罗斯的一些同... 叶秀珠无名校的背景,也无显赫的职位,印在名片上的职业为“心脏修理工”,但各地心血管病患者偏偏认定了她,每天都有一二百名患者慕名而来。她在哪里门诊,人涌如潮的景象便会出现在哪里。她医名远播海外,法国巴黎和俄罗斯的一些同行多年来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遇到重要人物心脏疾病难以控制时,不得已就会隔洋隔山向她求医求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经历 师承 专家 中医 学者 心脏疾病 心血管病
原文传递
写形传神 雅俗共赏张品操浙派人物画赏析
9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11年第2期48-50,共3页
我很欣赏张品操先生的人物作品,形神兼得,雅俗共赏。在浙派人物画家群体中。
关键词 浙派人物画 雅俗共赏 传神 写形 赏析 艺术家 画家
原文传递
梁宅掠影
10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13年第2期47-48,51,共3页
在杭城东清巷与双眼井弄交会处一片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藏着一座清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史称梁宅。此宅乃嘉庆年间刑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梁肯堂的宅第。梁宅如今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座有着丰富内涵的古建筑,给后人留下... 在杭城东清巷与双眼井弄交会处一片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藏着一座清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史称梁宅。此宅乃嘉庆年间刑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梁肯堂的宅第。梁宅如今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座有着丰富内涵的古建筑,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感叹又感动的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嘉庆年间 古建筑 建筑群 都察院 杭州市
原文传递
字画收藏“三忌”
11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09年第4期78-79,共2页
收藏点字画既可欣赏又能增值,许多人乐于此道。但字画既然成了商品,艺术市场就不再是净土一方。赝品假货充斥市场自不待言,即便是真迹,亦是纷繁复杂,良莠混杂。收藏者收对了是件宝,收错了很可能就是废纸一张,所以初入此道者可真... 收藏点字画既可欣赏又能增值,许多人乐于此道。但字画既然成了商品,艺术市场就不再是净土一方。赝品假货充斥市场自不待言,即便是真迹,亦是纷繁复杂,良莠混杂。收藏者收对了是件宝,收错了很可能就是废纸一张,所以初入此道者可真得要谨慎小心。我有时看到自己特别欣赏的作品,偶尔也买一些。为避免上当,我总结出了字画收藏“三忌”的原则,即三种情况下的字画我是不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画收藏 艺术市场 收藏者 欣赏 繁复 道者
原文传递
画山画虎赖于有道 待人待友贵在真诚——怀念忘年至交吴寿谷先生
12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08年第3期46-47,共2页
以画虎名重艺坛的沪上著名画家吴寿谷先生,于鼠年正月初十走完了他97年的人生旅程,驾鹤西去了。
关键词 真诚 待人 怀念 著名画家 人生 吴寿谷
原文传递
收藏的缘分
13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12年第4期77-78,共2页
收藏是讲缘分的。但缘和分并非一回事,有缘往往不一定有分。如何使缘来又分到,很多时候决定于自己如何把握。
关键词 缘分 收藏 民间书画 藏品
原文传递
走近张耕源
14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10年第2期65-67,共3页
一个能引起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艺术家,他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创造,有常人很难企及的建树。张耕源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艺涉书法篆刻、绘画肖像印,多艺并秀,皆有成就,其中开创的集多艺于一体的肖像印,更是前无古人,后... 一个能引起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艺术家,他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创造,有常人很难企及的建树。张耕源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艺涉书法篆刻、绘画肖像印,多艺并秀,皆有成就,其中开创的集多艺于一体的肖像印,更是前无古人,后尚无来者,是足可载入史册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篆刻 艺术家 肖像 绘画
原文传递
捡漏趣谈
15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05年第3期46-47,共2页
捡漏,收藏者中的一句行话。在书画古玩交易中,卖家或看走眼,或本就不识货,把真迹当赝品,将珍珠视为鱼目来出售,碰上识货的买家,就捡了大便宜,是为捡漏。捡漏其实是捡快乐。
关键词 收藏者 古玩 赝品
原文传递
过溪亭趣谈
16
作者 顾汉昌 《古今谈》 2006年第4期63-63,11,共2页
杭州龙井村龙井寺下方百米处有一个水清树茂、景色秀丽的小山岙。山岙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顺着山势从翠竹绿树中蜿蜒穿过,在一个稍为平坦的地段,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石亭子骑溪而筑,名日过溪亭,亦称二老亭。山岙藏秀,正是这座过溪亭... 杭州龙井村龙井寺下方百米处有一个水清树茂、景色秀丽的小山岙。山岙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顺着山势从翠竹绿树中蜿蜒穿过,在一个稍为平坦的地段,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石亭子骑溪而筑,名日过溪亭,亦称二老亭。山岙藏秀,正是这座过溪亭,记录了九百余年前苏东坡与辩才和尚之间的一段友情佳话,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