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日本经济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 1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66-170,157,共6页
-
文摘
经济法是法律总体系中一个新的领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经济法的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一般地说,所谓经济法就是国家为管理国民经济和调整各种经济关系而制定的法规.一般包括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商品的交换与流通、银行、信贷、保险、奖励发明,以及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的法律、法令等.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加强了资产阶级法制,制定了一系列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和法令.如为了保护和促进产业的发展,1896年制定了造船奖励法,1897年的远洋渔业奖励法和生丝出口奖励法,1911年远洋航线补助法等.此外,为了摆脱明治时期的经济危机,还制定了产业组合法(1900年)和蚕丝业法(1911年)等。
-
关键词
经济法
临时措施
日本经济
经济立法
公法
私法
日本政府
定机
电子工业
助法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日本农业发展战略的特点
- 2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90-197,共8页
-
文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农业也遭到很大的破坏,据统计,战后初期日本农业生产比战前下降了40%。人均谷物量由456斤减少到260斤。广大国民过着吃粮靠配给的极端贫困的生活。 战后三十多年来,日本农业经过了十年的改革和恢复(1945—1955年),十八年的高速增长(从1955年—1973年),和近十年的稳定发展(从1973年到现在),已由战后初期十分落后的状态发展成为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
-
关键词
日本农业
农业立法
农业基本法
战后日本
农业改良
发展战略
日本政府
国民
战后初期
农民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八十年代日本农业的问题与展望
- 3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世界农业》
1984年第1期4-6,共3页
-
文摘
战后,伴随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如何正确评价,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 1.财界和政府的见解 认为应以保证工业发展为主,用出口工业品换回廉价农产品的进口,限制国内农业发展。这是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观点。
-
关键词
日本农业
问题与展望
八十年代
农业发展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食品供应
土地利用型
垄断资本
经营结构
高龄化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日本农协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特殊形式
- 4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6年第3期23-26,共4页
-
文摘
战后,日本实行农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占有制,实现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土地所有制,但日本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建立在小规模分散的个体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它与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
关键词
农业合作组织
日本农协
特殊形式
土地占有制
土地所有制
农业现代化
农地改革
农户经营
-
分类号
F321.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现状与方向
- 5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3年第4期6-12,共7页
-
文摘
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是和生产政策、结构政策形成农业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战后日本农政中,农产品价格政策以粮食管理制度(简称食管法)为基本原则,处于中心地位,这对当前日本农业结构的形成也给予了强烈的影响。
-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政策
战后日本
现状
粮食管理制度
生产政策
农业政策
结构政策
农业结构
-
分类号
F72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日本农业发展战略的特点
- 6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3年第1期1-8,共8页
-
文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农业也遭遇很大的破坏,据统计,战后初期日本农业生产比战前下降了40%。人均谷物量山456斤减少到260斤。广大国民过若吃粮靠配给的极端贫困的生活。
-
关键词
农业发展战略
日本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农业生产
战后初期
战前
物量
贫困
-
分类号
F320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从粮食供求看日美关系
- 7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2年第2期71-82,共12页
-
文摘
一、日美在世界粮食供求中的地位
战后三十多年来,世界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世界粮食供求处于生产过剩状态。当时,主要生产国努力抑制生产和缩减过剩库存。进入七十年代,由于世界粮食库存水平降低、粮食价格不稳定,加之异常气候的影响,世界粮食供求变动大。
-
关键词
粮食供求关系
日美关系
库存水平
发展趋势
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
生产过剩
七十年代
-
分类号
F326.1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论日本的兼业农户经济
- 8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1年第3期1-12,共12页
-
文摘
一、兼业收入是农户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农业高度发展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兼业化已形成比较普遍的倾向。日本也不例外。据统计日本早在1938年兼业化已有相当的发展,当时,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达到33.1%,引起世界上人们的注视。在战时体制下,随着军需工业和承包企业向地方分散倾向的出现,兼业农户进一步增加,1943年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率增至65.6%。战后由于非农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减少,兼业农户数开始下降,1947年兼业农户比率减至44.6%,低于战争初期的数字。
-
关键词
农户经济增长
兼业化
日本
兼业农户
资本主义国家
农业部门
七十年代
六十年代
-
分类号
F327.25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日本经济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 9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4年第1期21-26,共6页
-
文摘
一、经济法的形成和特点
经济法是法律总体系中一个新的领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经济法的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一般地说,所谓经济法就是国家为管理国民经济和调整各种经济关系而制定的法规。
-
关键词
经济法
日本
政治经济制度
经济关系
国民经济
-
分类号
F249.26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
-
题名八十年代日本农业的问题与展望
- 10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3年第3期8-12,共5页
-
文摘
一两种不同的见解
战后三十多年来,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农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激烈的变化,在日本国内基本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进入八十午代,这两种见解更加明显而具体化了。下面概述这两种见解的内容和特点:
-
关键词
日本农业
八十年代
展望
经济高速发展
-
分类号
F331.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战后日本农业结构的变化
- 11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0年第4期45-64,共20页
-
文摘
战后日本经济从1955—1973年,以年平均增长率10%以上的速度发展,实现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期。从1974年开始日本经济发展出现转折,其实际增长率为5—6%,比以前降低了一半,转入低速发展时期。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变化,日本农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一、种植业与畜牧业比重的变化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农业中两大主要部门,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高低和农业生产结构合理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业比重逐渐适当缩小,畜牧业比重相应增大是农业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本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
-
关键词
农业结构
战后日本
农业生产水平
经济发展
平均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
畜牧业
种植业
-
分类号
F32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日本经济统计耕地面积
- 12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83年第4期39-42,共4页
-
-
分类号
D
[政治法律]
-
-
题名战后日本农业概况
- 13
-
-
作者
顾笃初
-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78年第1期63-74,共12页
-
文摘
战后日本工业畸形膨胀,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工农业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结果。以60年为100,75年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为392%,而农业只有132.6%。6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政府一直采取牺牲农业,片面发展工业的政策,加之美国向日本大量倾销“剩余农产品”,使日本农业生产日趋衰落,进入70年代后,这种状况更进一步加深。
-
关键词
战后日本
农业概况
日本工业
不平衡规律
工农业发展
资本主义
生产指数
60年代
-
分类号
F833.134.8
[经济管理—金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