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青海大通“8·17”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马伟东 费杜秋 +6 位作者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支泽民 顾锡静 李红英 张生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46,共6页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降水引发,前期极端降水时地表土壤吸收了一定量的水分,使得当日极端降水易于形成超渗产流,在地表快速汇流成灾。2)从承灾体来看,灾害发生时,人口、建筑、牲畜以及耕地等各类承灾体在河流出洪口高度集中,砖混结构的建筑和简易搭建的棚圈对于山洪、泥石流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灾区的耕地广布于河流下游宽广谷地,山洪挟带大量泥沙运移至下游时造成漫灌,使得九成以上的耕地绝收。3)从自然孕灾环境来看,V形河谷陡坡和黄土的“气阻效应”使得地表超渗产流迅速成洪,上游的多条支沟汇水使得山洪流量陡增,而沿程河流比降大、产生的重力势能又为山洪的运移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因此在当地形成了汇流速度快、成洪流量大、运移冲击力强的罕见山洪;从社会孕灾环境来看,主要是生产、生活场所选址不合理,增加了本可避免的灾害损失。据此为青藏高原河谷区山洪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响应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8·17”山洪灾害 灾害系统理论 致灾因子 承灾体 孕灾环境 青海省
下载PDF
青海省牧区放牧家畜数量及结构的分布特征——以甘德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顾锡静 周强 《青海环境》 2020年第4期200-203,215,共5页
家畜数量、放牧强度和牲畜结构直接影响到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为了了解并协调畜牧业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甘德县7个乡镇2018年的放牧家畜的存栏量、放牧强度和母畜百分比数据,基于数据空间化构建牲畜空间分布格局... 家畜数量、放牧强度和牲畜结构直接影响到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为了了解并协调畜牧业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甘德县7个乡镇2018年的放牧家畜的存栏量、放牧强度和母畜百分比数据,基于数据空间化构建牲畜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甘德县放牧家畜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甘德县放牧家畜存栏数与放牧强度空间分布有较大的关联性,该县牲畜存栏总量最多的乡镇是青珍乡和下藏科乡,存栏量分别为22.31万和16.69万羊单位,其放牧强度最高的地区是青珍乡,放牧强度为4.45羊单位/hm2,其次为下藏科乡,而放牧强度最小的乡镇为上贡麻乡;(2)针对甘德县不同的畜群组合进行分析,各乡镇牛存栏量占比普遍较高,其次为羊,占比最小的为马。畜群中牛比例最高的乡镇为下贡麻乡,99.75%的牲畜都是牛,其次是下藏科乡;(3)就甘德县母畜比例而言,该地区大牲畜(牛、马)的母畜百分比最高的乡镇是下贡麻乡,为99.56%,其次为下藏科乡和上贡麻乡,羊的母畜数量占比极低,母畜平均百分比仅为12.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德县 牲畜存栏量 畜牧结构 放牧强度
下载PDF
北宋后期黄河上游地区耕地格局重建——以河湟谷地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郭蓉 刘峰贵 +3 位作者 陈琼 周强 顾锡静 才项措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7,共11页
黄河上游的河湟谷地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是黄河沿线耕地开垦的最西端,聚落和耕地重建对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建立了北宋后期(1117年)河湟谷地聚落和耕地数据库,以聚... 黄河上游的河湟谷地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是黄河沿线耕地开垦的最西端,聚落和耕地重建对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建立了北宋后期(1117年)河湟谷地聚落和耕地数据库,以聚落空间分布为基础,运用网格化模型,重建了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耕地格局。结果表明:(1)北宋后期河湟谷地聚落集中分布在黄河、湟水河干流沿岸海拔相对较低、坡度较缓的河流冲积和洪积平原。(2)河湟谷地的耕地总面积为304.67 km2,分配有耕地的网格仅占全区的16.16%,垦殖率最高的网格仅为24.16%,其中,湟水河谷耕地分布网格约占全部的74.06%,黄河干流约占25.94%,说明北宋后期耕地开垦主要集中在湟水河流域。(3)从聚落分布的海拔高度来看,大部分耕地网格分布在海拔2600 m以下的川水地区,说明当时耕地分布范围不大,海拔高度极大地限制了耕地的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4)基于聚落重建耕地空间格局,其结果符合耕地随聚落分布的事实,更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地区 耕地重建 北宋后期 河湟谷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