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克氏针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王晓明 王晓威 +2 位作者 白桓安 杨亚婷 颉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1-65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构型克氏针治疗儿童SH-Ⅱ型骨骺损伤的稳定性差异以及对骺板的损伤情况。方法利用1名8岁患儿健侧股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中建立粗略股骨、骨骺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中构建得到曲面化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 目的研究不同构型克氏针治疗儿童SH-Ⅱ型骨骺损伤的稳定性差异以及对骺板的损伤情况。方法利用1名8岁患儿健侧股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中建立粗略股骨、骨骺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中构建得到曲面化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lidWorks 2018中与3种克氏针构型(分散克氏针、双交叉克氏针、单交叉克氏针)完成装配后导入ANSYS Workbench 2019中,通过对装配体的不同力学加载模拟现实中的多种运动模式,分析骨折块的最大位移以及克氏针、骺板、骨折块von Mises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结果分散克氏针、双交叉克氏针、单交叉克氏针组的最大位移分别发生外展(2.39 mm)、内收(2.12 mm)、外展(2.21 mm)运动时,骺板最大应力分别发生在外展(1.22 MPa)、前屈(0.20 MPa)、后伸(0.29 MPa)运动时。结论双交叉克氏构型针的稳定性优于分散布针及单交叉克氏针,并且对骨骺损伤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骨折 骨折固定 骨骺 股骨骨折 克氏针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早期手法复位对肥胖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祁勃海 颉强 +2 位作者 王晓威 王晓明 杨亚婷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 探讨早期手法复位对肥胖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5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肥胖患儿,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5... 目的 探讨早期手法复位对肥胖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5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肥胖患儿,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5~12岁,平均(7.81±2.21)岁。患儿分为早期复位组30例(急诊复位室进行早期复位)和对照组28例(未进行早期复位),均限期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比较两组患儿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时间、术中手法复位次数、C型臂透视次数、肘关节功能变化、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8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5.2)个月。早期复位组在实施早期复位后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复位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早期复位组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手法复位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早期复位组术后拔出金属骨针后2周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拔出金属骨针后4周和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行早期手法复位,可以减轻患儿骨折后的疼痛和不适感,缓解肢体肿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快,是治疗肥胖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一种必要、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针对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无法进行急诊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肥胖 肱骨髁上骨折 经皮穿针内固定
下载PDF
基于DEM-CFD耦合的气力式排肥器的仿真与试验
3
作者 杨泮楼 张锋伟 +3 位作者 宋学锋 曹晓庆 张武 颉强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年第2期22-29,共8页
施肥作业的品质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为了提高施肥作业的机械化水平,依据负压吸附原理优化设计了一种可高效施肥的气力式排肥器。首先基于离散元法(DEM)建立了肥料颗粒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排肥器模型进行简化与网格划分,利用Fluent模... 施肥作业的品质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为了提高施肥作业的机械化水平,依据负压吸附原理优化设计了一种可高效施肥的气力式排肥器。首先基于离散元法(DEM)建立了肥料颗粒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排肥器模型进行简化与网格划分,利用Fluent模块分析了排肥器内部流场,得到了吸孔截面压力云图与气流场迹线图,接着利用EDEM-Fluent耦合模块,对排肥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最后进行台架性能试验,得到不同参数下的性能指标与最优参数组合。对比仿真与台架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当排肥盘转速为43 r/min,负压大小为7 kPa时,单圈排肥量为4.46 g,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8.72%,排肥性能最佳,满足施肥机械质量评价标准,可为气力式施肥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式排肥器 肥料 DEM-CFD 台架试验
下载PDF
手扶式韭菜收割机的设计
4
作者 张武 宋学锋 +3 位作者 张锋伟 曹晓庆 杨泮楼 颉强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年第1期64-70,75,共8页
针对北方小地块以及大棚小面积的韭菜种植模式,结合韭菜生产实际情况及韭菜物理特性,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大棚、丘壑、梯田、田间套作等小地块环境工作的中小型韭菜收割机械。整机采用手扶自走式结构,由扶禾装置、切割装置、输送装置、传... 针对北方小地块以及大棚小面积的韭菜种植模式,结合韭菜生产实际情况及韭菜物理特性,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大棚、丘壑、梯田、田间套作等小地块环境工作的中小型韭菜收割机械。整机采用手扶自走式结构,由扶禾装置、切割装置、输送装置、传动装置等部件组成,并对关键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参数确定,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机架和割刀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各部件在工作时的应力分布图和模态分析图。结果表明,机架在承受相应载荷时所承受的最大应力为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割刀在作业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现象;因此机架和割刀结构均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和稳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 收割机械 仿真分析
下载PDF
脊柱通用钉棒系统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颉强 王臻 +3 位作者 王岭 郭征 刘继中 戴先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脊柱通用系统 (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 方法 采用 USS钉棒系统 ,临床应用于 9例骶骨肿瘤。切除骶骨肿瘤 ,在脊髓减压范围的上一椎弓根(L3或 L4 或 L5)按常规方法... 目的 探讨采用脊柱通用系统 (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 方法 采用 USS钉棒系统 ,临床应用于 9例骶骨肿瘤。切除骶骨肿瘤 ,在脊髓减压范围的上一椎弓根(L3或 L4 或 L5)按常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 ,将远端螺钉固定于髂骨翼部 ,置金属棒 ,植骨及安放横向连接器。 结果 术后 9例经 7~ 17个月随访 ,MRI检查无 1例肿瘤复发。术前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 ,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 X线片检查未发现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 (L5下沉 )。 结论 采用 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手术方法简便 ,创伤小 ,并发症少 ,且固定确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通用钉棒系统 骶骨肿瘤 骶骨肿瘤切除术 脊柱重建 腰骶关节稳定性 适应证 手术方法
下载PDF
人体血管在离体情况下的纵向应力-应变规律(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颉强 杨柳 +3 位作者 赵黎 黄耀添 胡蕴玉 李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6318-6320,共3页
背景:由于种属间的差异,只有人体血管的数据,才对医学临床实际有特殊而直接的意义。目的:从人体四肢动、静脉的纵向残余应变及应力-应变关系方面探讨四肢动、静脉的血管生物力学特性对损伤修复方法选择的影响。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 背景:由于种属间的差异,只有人体血管的数据,才对医学临床实际有特殊而直接的意义。目的:从人体四肢动、静脉的纵向残余应变及应力-应变关系方面探讨四肢动、静脉的血管生物力学特性对损伤修复方法选择的影响。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5-09/2006-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标本取自13例男性急性严重头颅创伤死亡患者(已签署捐献同意书),年龄18~30岁。方法:①动、静脉血管标本的切取与保存:死亡后2h内取材。用亚甲蓝在四肢主要动、静脉血管上做标记点,用游标卡尺测定各标记点间距,切取标记段血管并立即放入置于冰盒中的Kreb液中,随后转入冰箱中冷藏保存(0~5℃)。②纵向伸长率的测定:将血管置于室温下装有Kreb液的培养皿中,15min后用游标卡尺测得血管上亚甲蓝标记点间距,由实验中亚甲蓝标记点间距切取前后变化值计算获得血管纵向伸长率(实验温度20 ̄25℃),取材后2h内完成全部测试。③拉伸实验:取长1.0cm血管试样装入仪器后进行单向拉伸实验,血管试样始终保持在Kreb液中,取材后5h内完成全部测试(实验温度20 ̄25℃)。每一血管标本加载、卸载血管位移长度与对应载荷值均取3次的平均值,用实测数据拟合出应力-应变曲线。主要观察指标:四肢正常动、静脉纵向伸长率、纵向残余应变及应力-应变关系。结果:人体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纵向伸长率逐渐减小,静脉与之相反;四肢主要动脉与头静脉、大隐静脉纵向伸长率间大多存在明显差异(P<0.001)。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逐渐右移,说明血管刚度值逐渐减小。而静脉则相反,曲线逐渐左移,说明血管刚度值逐渐增大。结论:人体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纵向残余应变逐渐减小,血管刚度值逐渐减小,静脉与之相反。提示临床修复四肢不同部位动、静脉损伤时,应考虑其相应血管的纵向生物力学特性影响,选用各自适合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应力 应变 残余应变
下载PDF
大鼠胫骨近端骨骺损伤后骨桥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颉强 胡蕴玉 +6 位作者 杨柳 雷伟 朱庆生 李明全 赵黎 吕荣 王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39-1045,共7页
利用胫骨近端干骺端骨骺损伤的大鼠动物模型,研究骨桥形成的分子病理机制.通过Alcian blue染色观察损伤模型的建立、损伤愈合过程以及骨桥形成情况.采用Tunel试剂盒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了解损伤区及周围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 利用胫骨近端干骺端骨骺损伤的大鼠动物模型,研究骨桥形成的分子病理机制.通过Alcian blue染色观察损伤模型的建立、损伤愈合过程以及骨桥形成情况.采用Tunel试剂盒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了解损伤区及周围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实验,观察损伤区周围软骨细胞改变,检测损伤区是否有软骨细胞生成,检测Ihh以及Ptch1表达阳性细胞.发现骨骺损伤骨桥形成过程中,完全损伤区中心没有软骨细胞特异的因子Col2a1和ColⅩ以及Ihh和Ptch1的表达,但是完全损伤区和周围正常软骨交界间存在次损伤软骨区,存在软骨细胞凋亡,有ColⅩ的表达,Vimentin检测发现,在此区和周围正常软骨间有正常肥大区软骨细胞异常分化而来的成纤维样细胞并形成软骨外膜样结构,次损伤区和软骨外膜结构逐渐被骨桥替代,在此过程中软骨外膜样结构存在Col1a1、Ptch1和Ihh的表达,提示Ihh可能参与骨桥形成过程.提出骨桥形成过程中损伤中心区域存在膜内化骨,边缘区域存在软骨化骨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骺 软骨细胞 膜内化骨 软骨化骨
下载PDF
纵向生物力学特性对动脉损伤修复方法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颉强 黄耀添 +1 位作者 赵黎 杨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研究人体四肢主要动脉不同长度损伤与修复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比较由于血管纵向生物力学特性而产生的修复差异 ,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端端吻合法和自体静脉移植法修复的四肢主要动脉伤... 目的 研究人体四肢主要动脉不同长度损伤与修复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比较由于血管纵向生物力学特性而产生的修复差异 ,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端端吻合法和自体静脉移植法修复的四肢主要动脉伤共 177例 185条血管。对相同损伤部位而不同修复方法的血管的真性缺损长度做 t检验比较 ,通过 95 %置信区间分析两种修复方法的选取界限。对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血管中真性缺损长度与移植长度做线性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端端吻合与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肱动、股动脉、月国动脉真性缺损长度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端端吻合修复肱动脉真性缺损长度 95 %置信区间上限为 3.17cm,股动脉为2 .81cm,月国动脉为 2 .44 cm。静脉移植修复肱动脉真性缺损长度 95 %置信区间下限为 2 .82 cm,股动脉为 2 .41cm,月国动脉为 2 .17cm。静脉移植修复肱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真性缺损长度与移植长度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修复四肢不同部位动、静脉损伤时 ,应考虑其相应血管的纵向生物力学特性影响 ,选择适合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动脉损伤 修复 静脉移植
下载PDF
多发骨折合并重要脏器损伤救治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颉强 黄耀添 +2 位作者 杨柳 侯素敏 贾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7-147,共1页
关键词 多处创伤 骨折 合并伤 治疗
下载PDF
人体四肢动脉伤端端吻合术后血管顺应性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颉强 黄耀添 +2 位作者 赵黎 杨柳 李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目的:研究人体四肢动脉伤端端吻合术后血管顺应性变化,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信号分析方法随访观察了21例27条四肢动脉伤经端端吻合修复术后血管的通畅情况,应用受约束弹性管模型,利... 目的:研究人体四肢动脉伤端端吻合术后血管顺应性变化,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信号分析方法随访观察了21例27条四肢动脉伤经端端吻合修复术后血管的通畅情况,应用受约束弹性管模型,利用在体测量的流量波形,分析吻合血管的血管顺应性特性。结果:与正常侧对照,术后血管吻合口与近、远端血管及正常侧血管间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血管近、远端顺应性相近(P>0.05)。术后时间≤24周或>24周,上、下肢吻合血管各段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时间>24周吻合血管顺应性高于0.7×103/kPa,术后时间≤24周吻合血管顺应性低于0.7×103/kPa,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吻合血管顺应性高于上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顺应性是辅助评价血管伤吻合修复效果的良好的参数指标,对它们的定期、连续观测,有助于评价吻合修复血管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损伤 端端吻合术 顺应性 四肢
下载PDF
人体四肢正常动、静脉纵向残余应变与应力-应变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颉强 黄耀添 +2 位作者 赵黎 杨柳 李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0-96,共7页
目的:探讨人体四肢正常动、静脉的纵向残余应变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对临床修复血管损伤时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以人体正常血管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血管拉伸试验及检测血管纵向伸长率,获取四肢正常动、静脉纵向残余应变及应... 目的:探讨人体四肢正常动、静脉的纵向残余应变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对临床修复血管损伤时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以人体正常血管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血管拉伸试验及检测血管纵向伸长率,获取四肢正常动、静脉纵向残余应变及应力-应变变化规律。结果:人体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纵向伸长率逐渐减小,静脉与之相反;四肢主要动脉与头静脉、大隐静脉纵向伸长率间大多存在明显差异(p<0.05)。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逐渐右移,静脉与之相反;相对应部位动、静脉间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明显不同(p<0.05)。结论:人体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纵向残余应变逐渐减小,血管刚度值逐渐减小,静脉与之相反.提示临床修复四肢不同部位动、静脉伤时,应考虑其相应血管的力学特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动脉损伤 残余应变 应力-应变
下载PDF
普迪斯丝线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矫治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颉强 赵黎 +1 位作者 杨柳 孟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484-3487,共4页
目的:应用普迪斯丝线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畸形外科矫治手术中将转移的肌腱固定于足跗骨,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于2004-09/2005-01选择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治手术患者133例165足,主要手术方式是软组... 目的:应用普迪斯丝线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畸形外科矫治手术中将转移的肌腱固定于足跗骨,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于2004-09/2005-01选择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治手术患者133例165足,主要手术方式是软组织松解矫正畸形、转移胫前肌或胫后肌肌腱至第三楔状骨、建立肌动力平衡,所用将肌腱固定于骨的材料是普迪斯丝线。用普迪斯丝线编织拟转移的肌腱,经第三楔状骨钻骨洞,将肌腱引入骨洞中,调整张力合适(使足背伸在5°~10°位)后,丝线用钮扣固定于足底,保持一定的张力,术后长腿管型石膏固定,术后2周时更换石膏,继续固定4周。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3年,其中术后2个月随访133例,术后6个月随访133例,术后1年随访102例,术后3年随访86例。①治疗效果:133例患者165足中,155足术后2周更换石膏时,检查转移的肌腱能维持良好的张力,能使足背伸在5°~10°位,术后6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转移肌肉能维持良好足背伸功能;8足胫前肌肌力<Ⅲ级,转移后不能发挥足背伸的功能,畸形复发,再次手术转移胫后肌腱,畸形纠正,足背伸的功能良好。1足复发病例且年龄超过10岁,畸形较重且僵硬,肌腱转移后踝关节活动度不佳,畸形复发,后改行截骨及外固定架矫形;1足系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例且年龄超过10岁,转移后不能发挥足背伸的功能,畸形复发,后行关节融合手术。②材料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全部病例没有出现排异反应及手术切口并发症,石膏外固定周期内未出现普迪斯丝线断裂情况和石膏松脱情况。结论:普迪斯丝线可作为一种选择,代替钢丝在马蹄内翻足畸形外科矫治手术操作中将转移的肌腱固定于足跗骨,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普迪斯丝线 畸形矫正 生物材料
下载PDF
医学院校临床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颉强 杨柳 +4 位作者 胡蕴玉 吕荣 王军 罗卓荆 李明全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年第4期361-361,共1页
分析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成 ,介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临床实验室 规范化管理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骼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欢 颉强 +2 位作者 陆清达 刘趁心 杨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78,共5页
脊柱侧凸一直是儿童骨科中最复杂的发育性疾病之一。脊柱侧凸是青少年人群中较常见的一类疾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在脊柱侧凸中更常见[1]。AIS多发生在青春期,尤其是女性患者,且具有较高的发病... 脊柱侧凸一直是儿童骨科中最复杂的发育性疾病之一。脊柱侧凸是青少年人群中较常见的一类疾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在脊柱侧凸中更常见[1]。AIS多发生在青春期,尤其是女性患者,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IS在不同人群发病率为0.5%~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发病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流行病学调查 骨骼生长发育 儿童骨科 青少年人群 AIS 女性患者
下载PDF
三维CT评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骨性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颉强 孟杰 +4 位作者 赵黎 宦怡 张劲松 王金峰 杨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4534-4537,共4页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 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 成像 三维 髋臼 组织构建
下载PDF
浅谈医学网络课件制作及其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颉强 杨柳 +1 位作者 王臻 王军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年第5期457-458,共2页
分析说明医学网络课件的形成、概念、内容及特点 ,介绍医学网络课件开发的工具与制作方法。重点针对医学网络课件的特点从总体规划、内容制作、软件开发、界面选择、文档完整、网络发布等方面阐述医学网络课件的设计标准。强调现代教育... 分析说明医学网络课件的形成、概念、内容及特点 ,介绍医学网络课件开发的工具与制作方法。重点针对医学网络课件的特点从总体规划、内容制作、软件开发、界面选择、文档完整、网络发布等方面阐述医学网络课件的设计标准。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应以医学实际为基础 ,以教学设计为先导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课件 医学教育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及支具与手术矫形治疗对其病情的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颉强 杨柳 张文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196-199,共4页
目的: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称Scheuermann病,通常表现为脊柱胸段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是青少年结构性后凸的主要原因。至今缺乏明确的结果证实支具治疗可以有效的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畸形,但支具仍较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具有此类畸形的骨... 目的: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称Scheuermann病,通常表现为脊柱胸段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是青少年结构性后凸的主要原因。至今缺乏明确的结果证实支具治疗可以有效的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畸形,但支具仍较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具有此类畸形的骨骼未成熟患者。尽管有许多证据支持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学有关,但目前还没有完全证实。病因学上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及其治疗内容。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2003与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病因及治疗的相关文献,检索词“Scheuermann,diseas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部分个案报告,选取回顾性临床研究文章,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1篇关于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章,3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篇文献中属于单纯个案报道及综述。资料综合:33篇文献中,分别涉及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病因、病理、自然史及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及临床实验,共1100余例,治疗中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支具治疗的经典适应证是胸椎后凸45°~65°的患者,而后凸大于75°以及伴有保守治疗无法控制疼痛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但是必须让患者权衡手术治疗的潜在危险与非手术治疗的预期效果。脊柱后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压迫并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脏器生理活动所致。手术矫形后,可使颈椎曲度、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生理状态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非特异性原因包括骨软骨炎及骨骺炎,此病家族成员中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率较高,并在连续传代时具有继承性。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后凸在举重和体力劳动者中更常见,因此力学因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支具治疗控制病情,只有合并保守治疗后疼痛无法控制及后凸超过75°且病情逐渐加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手术矫形治疗 骨软骨病 支具治疗 青少年 病因学 椎体 控制
下载PDF
改良的成骨不全Sillence分类 被引量:1
18
作者 颉强 杨柳 赵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成骨不全 改良 皮下出血 青春期前 染色体 蓝巩膜 轻度
下载PDF
成骨不全的治疗及康复 被引量:3
19
作者 颉强 杨柳 赵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成骨不全
下载PDF
军队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颉强 杨柳 +2 位作者 雷伟 王军 马真胜 《西北医学教育》 2008年第6期1057-1059,共3页
阐述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含义和原则,探讨了军队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特殊性和内容,以及军队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指出军队高校中的网络教学必须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结合,并且加强网络课程中基本的教学设计,才... 阐述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含义和原则,探讨了军队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特殊性和内容,以及军队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指出军队高校中的网络教学必须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结合,并且加强网络课程中基本的教学设计,才能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课程 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