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压液相催化合成N^1,N^3-二(取代氨基苯基)间苯二甲酰胺
1
作者 周书光 黄祖胜 +5 位作者 王璐 姚婷 徐静 颜梦晓 王元超 熊静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20-1724,共5页
以间苯二甲酸、硝基苯胺为原料,经酰氯化、缩合及催化加氢还原合成了3种苯二甲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替代联苯胺的染料中间体。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确定了适宜的加氢还原方法,得到了高收率的还原产物。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红... 以间苯二甲酸、硝基苯胺为原料,经酰氯化、缩合及催化加氢还原合成了3种苯二甲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替代联苯胺的染料中间体。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确定了适宜的加氢还原方法,得到了高收率的还原产物。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质谱等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二甲酰胺化合物 催化加氢还原 结构表征
下载PDF
不同倍性甘薯及近缘材料的SNP鉴定流程
2
作者 王心怡 李明 +2 位作者 颜梦晓 王红霞 杨俊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747-6756,共10页
基因组上的SNP变异具有丰富的数量和多态性的特点,SNP鉴定在作物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关系、育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多倍体作物由于倍性高、杂合性高等问题,使得SNP的开发、验证和检测较为困难。甘薯及不同倍性近缘野生种均属于番薯... 基因组上的SNP变异具有丰富的数量和多态性的特点,SNP鉴定在作物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关系、育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多倍体作物由于倍性高、杂合性高等问题,使得SNP的开发、验证和检测较为困难。甘薯及不同倍性近缘野生种均属于番薯属,由于甘薯近缘物种倍性变化较大,本研究选取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的Ipomoea trifida以及五倍体和六倍体的甘薯为材料,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AD-seq进行测序,以栽培甘薯‘泰中6号’基因组序列为参考,通过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排序、PCR标记去重复以及变异检测,建立了一套基于甘薯参考基因组进行不同倍性材料SNP鉴定的分析流程。通过IQ-TREE对SNP标记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验证了本流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开发的数据处理流程,不仅可用于不同倍性野生材料遗传关系的鉴定,还可为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育种的亲本选择以及其他多倍体植物SNP标记开发鉴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Ipomoea trifida 多倍体 SNP 简化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乌达早二叠世Sphenophyllum angustifolium(Germar)Geoppert的形态复原与生态习性探讨
3
作者 颜梦晓 Milan Libertín +1 位作者 Jiri Bek 王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7-483,共17页
基于内蒙古乌达下二叠统太原组火山凝灰岩中保存的标本对窄楔叶Sphenophyllum angustifolium(Germar)Goeppert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进行探讨。标本异叶性明显,不同等级的茎上保存钩状线形叶、二裂叶、三裂叶和四裂叶。孢子叶穗着生于分... 基于内蒙古乌达下二叠统太原组火山凝灰岩中保存的标本对窄楔叶Sphenophyllum angustifolium(Germar)Goeppert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进行探讨。标本异叶性明显,不同等级的茎上保存钩状线形叶、二裂叶、三裂叶和四裂叶。孢子叶穗着生于分枝顶端,每轮大约12片孢子叶,每片孢子叶近轴面上直接着生1个孢子囊,未发现孢囊柄的结构。本文对该植物的气生部分进行初步复原。根据本文材料以及已报道的楔叶属化石材料的形态学、解剖学特征和埋藏学的分析,认为该属植物可能是一种可以直立生长的草本植物,生活在三角洲平原、泛滥盆地或岸后湖泊、成煤沼泽及其边缘,适应轻度干旱至淹水环境。根据S.angustifolium(Germar)Goeppert深裂的叶型和表皮细胞特征,推测其可能生活在较长期淹水环境,属于湿性中生植物至湿性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enophyllum angustifolium(Germar)Goeppert 异叶性 湿性中生植物 早二叠世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叠世山西组湿地植被群落演替序列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卫明 万明礼 +2 位作者 颜梦晓 程晨 王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83,共18页
基于对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山西组2号煤相邻地层的野外工作,系统采集植物化石12属、14种。根据沉积环境及植物古生态学分析,识别出生长于该地区早二叠世三角洲平原环境下的植被群落演替序列,包括由早及晚5个群落,即:1)Lepidodendron ... 基于对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山西组2号煤相邻地层的野外工作,系统采集植物化石12属、14种。根据沉积环境及植物古生态学分析,识别出生长于该地区早二叠世三角洲平原环境下的植被群落演替序列,包括由早及晚5个群落,即:1)Lepidodendron incertum Sze et Lee群落,代表最初开始形成2号煤层的植被;2)Lepidodendron incertum-Lepidodendron posthumii Jongm.et Goth.群落,反映2号煤下段煤层在停止成煤作用之前的沼泽植被;3)Stigmaria ficoides(Sternb.)Brongn.-Calamites suckowii Brongn.群落,反映泛滥平原上碎屑沼泽与河流之间的广大湿地所生长的植被;4)Lepidodendron incertum-Calamites suckowii群落,代表该区泛滥平原上碎屑沼泽植被;5)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 Halle-Taeniopteris serrulata Halle群落,反映天然堤及河流上游泛滥平原中的植被生态群落。植物群落整体面貌为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如织羊齿、大量的带羊齿以及东方鳞木类)。当前群落演替序列反映了二叠纪华夏植物群成煤向碎屑景观的演替状况,以及华夏区成煤植被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群落 演替序列 早二叠世 乌达煤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