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对老年AML患者血清VEGF、TSGF、TGF-β1、免疫功能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邓黎黎 张壮苗 +3 位作者 梅瑜 颜榕辛 罗伟 李洪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09-2112,共4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免疫功能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老年AML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免疫功能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老年AML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标准的CAG方案,观察组实施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比较两组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期、相关血清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OR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17.2个月)与对照组(1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血清VEGF、TSGF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CD3^(+)、CD4^(+)、CD8^(+)水平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CD3^(+)、CD4^(+)、CD8^(+)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老年AML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TSGF、TGF-β1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低剂量CAG方案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血清因子 免疫功能 生存预后
下载PDF
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岩 邓黎黎 +1 位作者 张壮苗 颜榕辛 《贵州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1875-1878,共4页
目的本研究对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诊治老年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AFP、AFP-L3、GP73及DCP表达及其与... 目的本研究对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诊治老年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AFP、AFP-L3、GP73及DCP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以本院同期老年肝硬化患者(n=60)为对照。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老年肝硬化组患者相比,老年肝癌患者组血清中AFP、AFP-L3、GP73及DC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FP、AFP-L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定位及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老年肝硬化组患者相比,老年肝癌患者组组织中AFP及AFP-L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随着AFP、AFP-L3、GP73及DCP蛋白表达升高,患者预后逐渐变差。结论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异质体 异常凝血酶原 高尔基体跨膜蛋白73 肝癌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及N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邓黎黎 张岩 +4 位作者 张壮苗 梅瑜 颜榕辛 罗伟 李洪芳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白血病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活性受体D(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 member D,NKG2D)配体表达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细胞,以不同浓度沙利度...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白血病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活性受体D(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 member D,NKG2D)配体表达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细胞,以不同浓度沙利度胺作用48h,并设置未经沙利度胺处理的细胞为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沙利度胺对细胞的半抑制浓度(half-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NKG2D配体[MHC-I类链相关分子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chain-related protein A,MICA)、MICB]及人巨细胞病毒UL16蛋白的结合蛋白[(UL16-binding proteins,ULBPs:ULBP1、ULBP2、ULBP3)]表达情况,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沙利度胺对NK-92MI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沙利度胺干预HL-60、K562细胞,IC50分别为30.06、31.95μg/mL,且随着沙利度胺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组MICB、ULBP1、ULBP2基因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MICA和ULBP3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组MICB、ULBP1、ULBP2表达明显升高(P<0.05),但MICA和ULBP3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效靶比分别为1:1、5:1、10:1时,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组NK-92MI对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提高NKG2D配体MICB、ULBP1、ULBP2表达,提高HL-60、K562细胞对NK-92MI的杀伤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急性白血病 自然杀伤细胞 NKG2D配体 杀伤敏感性
下载PDF
胃癌组织的LCMT1-AS2水平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张岩 王菡 +2 位作者 姚立鹏 颜榕辛 李洪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LCMT1反义RNA 2(LCMT1-AS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基于UALCAN在线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375例胃癌组织和32例正常组织的LCMT1-AS2水平,通过NCBI提供的GEO2R平台检索GEO数据库GSE54129中1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LCMT1反义RNA 2(LCMT1-AS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基于UALCAN在线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375例胃癌组织和32例正常组织的LCMT1-AS2水平,通过NCBI提供的GEO2R平台检索GEO数据库GSE54129中111例胃癌组织和21例正常组织的LCMT1-AS2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手术切除的117例胃癌组织和103例癌旁正常组织的LCMT1-AS2水平,分层分析LCMT1-AS2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Lauren分型、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的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Engauge Digitizer软件在生存曲线上提取1、3、5年生存率。结果TCGA数据库和GSE54129数据集中胃癌组织的LCMT1-AS2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P<0.05);q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的LCMT1-AS2水平为3.413±1.463,高于癌旁组织的1.735±0.735(P<0.05);LCMT1-AS2水平与胃癌的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Lauren分型、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显示LCMT1-AS2高水平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36.4个月,短于低水平者的70.4个月(HR=1.30,95%CI:1.04~1.62,P=0.021)。LCMT1-AS2低水平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4%、76.0%和48.1%,高于LCMT1-AS2高水平者的92.9%、40.9%和9.8%,中位OS为50.0个月,长于LCMT1-AS2高水平者的3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CMT1-AS2高水平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3.451,95%CI:1.259~6.257,P<0.05)。结论LCMT1-AS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该指标水平异常升高与恶性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一定程度上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胃癌诊治的候选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长链非编码RNA LCMT1反义RNA 2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