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颜湘波 刘免 +3 位作者 王鑫 卜云洁 王学江 赵建夫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0-83,共4页
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微生物吸收和降解疏水性石油烃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温度、pH等环境因素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总结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 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微生物吸收和降解疏水性石油烃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温度、pH等环境因素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总结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与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表面疏水性及生物降解的影响,最后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表面疏水性 石油烃 生物降解
下载PDF
硝酸改性竹炭在A/O接触氧化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颜湘波 卜云洁 王学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69,共4页
采用硝酸改性竹炭A/O接触氧化工艺(AC/OC)处理生活污水,并以组合填料A/O接触氧化工艺(AP/OP)作对比,考察了2种反应器的挂膜启动性能,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DO和体积回流比等对其去除COD、氨氮和总氮的影响。结果表明,AC/OC工艺与AP/O... 采用硝酸改性竹炭A/O接触氧化工艺(AC/OC)处理生活污水,并以组合填料A/O接触氧化工艺(AP/OP)作对比,考察了2种反应器的挂膜启动性能,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DO和体积回流比等对其去除COD、氨氮和总氮的影响。结果表明,AC/OC工艺与AP/OP工艺具有相似的挂膜特性,但AC/OC对污染物的总体去除性能有所提高。当HRT为18 h,DO质量浓度为4 mg/L,体积回流比为100%时,AC/OC工艺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可达81.2%和89.9%。维持HRT、DO质量浓度不变时,随着回流比的增加,AC/O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有显著的提高。硝酸改性竹炭具有廉价、耐磨、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基于该填料的A/O接触氧化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氧化 改性竹炭 填料 污水处理
下载PDF
漂浮型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海洋石油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鑫 王学江 +2 位作者 卜云洁 颜湘波 刘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8-51,56,共5页
以膨胀石墨、膨胀珍珠岩和竹炭为载体对T4、R4和D3三种石油菌进行吸附固定,研究柴油去除特性以及微生物在载体上的生长特性;用膨胀石墨-海藻酸钙法对三种石油菌进行包埋固定考察不同膨胀石墨掺杂量、交联掺氮方式对柴油去除效果的影响... 以膨胀石墨、膨胀珍珠岩和竹炭为载体对T4、R4和D3三种石油菌进行吸附固定,研究柴油去除特性以及微生物在载体上的生长特性;用膨胀石墨-海藻酸钙法对三种石油菌进行包埋固定考察不同膨胀石墨掺杂量、交联掺氮方式对柴油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固定微生物比悬浮生长微生物的柴油去除率更高,且以生物去除为主,其中膨胀石墨固定化石油菌和膨胀珍珠岩固定化石油菌的柴油去除率近10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生物在载体上的生长状态发现T4分泌有大量的胞外聚合物粘附在载体上,而R4和D3则没有。包埋固定得到的微生物菌剂对柴油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膨胀石墨掺杂量对T4影响明显,而采用交联掺氮的方式有利于D3对柴油的去除,0.1g膨胀石墨掺杂、交联掺氮处理后制得的D3菌剂对柴油的去除效果最好,达到了9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菌 柴油 载体 固定化
下载PDF
环境影响评价在规避邻避效应中的作用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颜湘波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2期22-22,24,共2页
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在规避邻避效应作用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邻避效应 避免 环境影响 评价
下载PDF
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及降解性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鑫 王学江 +3 位作者 刘免 卜云洁 颜湘波 赵建夫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6-579,597,共5页
试验从受石油污染海水中分离出6株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对单一菌株的降解能力进行了鉴定,采用等比混合的方式构建了混合菌群分析其降解性能。试验结果表明,T4受柴油浓度影响较小,T1和D3在柴油浓度为0.2%(v/v)时降解率最... 试验从受石油污染海水中分离出6株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对单一菌株的降解能力进行了鉴定,采用等比混合的方式构建了混合菌群分析其降解性能。试验结果表明,T4受柴油浓度影响较小,T1和D3在柴油浓度为0.2%(v/v)时降解率最高,分别为78%和88%;R3和R4的降解率随柴油浓度的升高而上升,D4的降解率随柴油浓度的升高而下降。6种菌株构成的混合菌群的降解能力优于单一菌株,对C13-C19的组分几乎全部降解。二元混合菌T4/R4和R4/D3的实际降解率高于理论降解率,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生物降解 混合菌群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污水中短长链全氟羧酸检测方法的开发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飞 张超杰 +4 位作者 曲燕 陈晶 周琪 颜湘波 马金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647-2654,共8页
开发了弱阴离子交换柱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负电喷雾-串联质联法[WAX-SPE+HPLC-ESI(-)-MS/MS]检测污水中碳链长度在2-14内的全氟羧酸(PFCAs).采用弱阴离子交换(WAX)柱进行固相萃取时,将污水水样用甲酸酸化至pH=3.0,并使用2%... 开发了弱阴离子交换柱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负电喷雾-串联质联法[WAX-SPE+HPLC-ESI(-)-MS/MS]检测污水中碳链长度在2-14内的全氟羧酸(PFCAs).采用弱阴离子交换(WAX)柱进行固相萃取时,将污水水样用甲酸酸化至pH=3.0,并使用2%甲酸溶液作净化溶剂、1%氢氧化铵甲醇溶液作洗脱溶剂,则可使短长链PFCAs(C2-C14)均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并克服了反相固相萃取柱对短链PFCAs(C2-C5)回收率低的缺点.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对上海市市政污水处理厂A和B的进水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种PFCAs的回收率分别在56%-121%和54%-120%的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11%和14%,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2-1.0 ng/L和1.0-5.0 ng/L的范围内,这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此外,在处理厂A和B内含量最高的PFCAs均为全氟辛酸(分别为743 ng/L和837 ng/L),其次为三氟乙酸(分别为139 ng/L和489 n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羧酸 弱阴离子交换柱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污水
原文传递
石油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鑫 王学江 +3 位作者 刘免 卜云洁 颜湘波 赵建夫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519-3523,共5页
实验采用从受污染水体分离出的6株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对石油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葡萄糖培养基测定的细胞表面疏水率误差最小,最优的菌悬液与... 实验采用从受污染水体分离出的6株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对石油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葡萄糖培养基测定的细胞表面疏水率误差最小,最优的菌悬液与二甲苯的比值为4∶1.5;细胞表面疏水率在高盐度条件下会下降,初始pH在中性环境时数值最高,温度在25℃时疏水性最好。对比表面疏水率与柴油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得出细胞表面疏水性与柴油降解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细胞表面疏水率在培养3 d之后基本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菌 培养基 环境因子 疏水性
原文传递
硝酸改性竹炭填料BAF处理小城镇污水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卜云洁 许晓明 +1 位作者 颜湘波 王学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92-95,共4页
采用硝酸改性竹炭曝气生物滤池(BAF)和陶粒BAF对小城镇污水进行处理,考察了两种BAF的挂膜启动特性及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浓度、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BAF具有相似的挂膜过程;HRT为4 h时,硝酸改性竹炭BAF与陶粒BAF对CO... 采用硝酸改性竹炭曝气生物滤池(BAF)和陶粒BAF对小城镇污水进行处理,考察了两种BAF的挂膜启动特性及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浓度、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BAF具有相似的挂膜过程;HRT为4 h时,硝酸改性竹炭BAF与陶粒BAF对COD的去除率接近,约为84%,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约为87.8%和70.6%;硝酸改性竹炭BAF的整体处理效果优于陶粒BAF;硝酸改性竹炭具有廉价、质轻、耐磨和高比表面积等特点,可替代陶粒用作BAF的优质填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改性竹炭 陶粒 曝气生物滤池 小城镇污水
原文传递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卜云洁 王鑫 +3 位作者 王学江 刘免 颜湘波 赵建夫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5-169,共5页
从上海、大连和天津的附近海域海水中分离出的15种石油降解菌中筛选出6种柴油降解率在75%以上的高效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经16S rDNA测序鉴定,D4和T4属假单胞菌属,D3和R4属短波单胞菌属;R3属迪茨菌属,T1属盐单胞菌属。分... 从上海、大连和天津的附近海域海水中分离出的15种石油降解菌中筛选出6种柴油降解率在75%以上的高效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经16S rDNA测序鉴定,D4和T4属假单胞菌属,D3和R4属短波单胞菌属;R3属迪茨菌属,T1属盐单胞菌属。分析6种菌株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发现,在LB培养基中,D4的适应期较长,需要25 h,而稳定期较短;在葡萄糖培养基中,R4在3 d后进入稳定期,适应期较长,其他5种菌株在2 d后就进入稳定期;在柴油海盐培养基中6种菌株在3 d后生物量出现明显增长,其中R3、R4和D3的生物量高于T1、D4和T4的生物量。对比6种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得出其生长的难易顺序是柴油海盐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LB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石油菌 培养基 生长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