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 被引量:6
1
作者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5期65-71,共7页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逝世以后不久,田汉和许幸之分别把《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剧本,两种版本在沦陷前后的上海以及大后方重庆等地区多次上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演出机会较多的鲁迅作品仍然是田汉版和许幸之版的《阿Q正传...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逝世以后不久,田汉和许幸之分别把《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剧本,两种版本在沦陷前后的上海以及大后方重庆等地区多次上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演出机会较多的鲁迅作品仍然是田汉版和许幸之版的《阿Q正传》。此外,虽然也有一些新的改编,不过,好像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前后,舞台上的鲁迅作品逐渐丰富起来,演出也变得十分活跃。其中,陈白尘的《阿Q正传》和梅阡的《咸亨酒店》具有代表性。此后,2001年鲁迅诞辰120周年前后,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分别由林兆华和熊源伟改编的《故事新编》、张广天的《鲁迅先生》、郑天玮的《无常.女吊》等,这些作品和原作的距离相当大,编剧和导演创作的部分比较多。从这些改编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蕴藏着很多激发人们想象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话剧 改编 《阿Q正传》 《故事新编》
下载PDF
奥尼尔·洪深·曹禺——奥尼尔在中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叶一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57-61,共5页
尤金·奥尼尔(一八八九——一九五三)是二十世纪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众听周知的。在当时小说盛行的文学状况中,他的作品已渐为当时人所认识。仅就本世纪的前半期来看,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都... 尤金·奥尼尔(一八八九——一九五三)是二十世纪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众听周知的。在当时小说盛行的文学状况中,他的作品已渐为当时人所认识。仅就本世纪的前半期来看,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都被非常新鲜而惊叹地加以介绍,并多次上演。日本是这样,中国也如此。有人认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确立受了奥尼尔作品的影响,这是值得重视的。奥尼尔的作品被介绍上演,始终没有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金·奥尼尔 曹禺 作品 天边外 洪深 中国现代文学 剧作家 仇虎 阎王 描写
下载PDF
中国话剧的发展与日本——中日戏剧交流的三次高峰 被引量:2
3
作者 饭塚容 《北方论丛》 2018年第2期23-29,共7页
从清末到抗战之前,是在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最为糟糕的时代,两国戏剧交流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短短30年间,中日戏剧交流先后出现了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是1906—1910年前后,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东京成立的春柳社,在日本戏剧界协助... 从清末到抗战之前,是在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最为糟糕的时代,两国戏剧交流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短短30年间,中日戏剧交流先后出现了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是1906—1910年前后,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东京成立的春柳社,在日本戏剧界协助之下,中国剧团展开的演出活动直接促成了中国话剧的诞生;第二次高峰是1930年前后,日本留学归来的夏衍、郑伯奇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艺术剧社,主要搬演了从日本戏剧改编的剧目,这被视为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的开端;而第三次高峰则是1935—1937年,杜宣、吴天等人在东京演出的《雷雨》《日出》等剧目,后来成为中国话剧史上不朽的经典。日本戏剧促进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成长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戏剧交流 春柳社 上海艺术剧社 左翼戏剧 话剧经典
下载PDF
小剧场话剧在东京——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大劈棺》
4
作者 厉震林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3-44,共2页
七月二十二日晚,在东京新宿达妮·艾丽斯剧场观看了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大劈棺》。这是一部采用AB制的话剧演出。这一场是由一组演技熟练的演员为主的阵容组成。
关键词 小剧场 庄子 田氏 话剧 日本 《思凡》 《蝴蝶梦》 戏剧学 东京 人眼
下载PDF
《文艺俱乐部》与中国“新剧”
5
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9,共8页
一百多年前,中日两国之间通过一个刊物展开了戏剧交流,该刊物的名字叫《文艺俱乐部》,是东京博文馆发行的月刊杂志。从1906年到1913年,在短短八年间,登载于该刊的六部剧作由徐半梅等人翻译成汉语被介绍到中国。当时在中国,新剧(又称文明... 一百多年前,中日两国之间通过一个刊物展开了戏剧交流,该刊物的名字叫《文艺俱乐部》,是东京博文馆发行的月刊杂志。从1906年到1913年,在短短八年间,登载于该刊的六部剧作由徐半梅等人翻译成汉语被介绍到中国。当时在中国,新剧(又称文明戏)的原创剧本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从《文艺俱乐部》翻译过来的这些中文剧本对中国近代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剧作其实都是根据欧洲作家的作品翻译改编的。这说明,当时的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学.戏剧的借鉴和吸收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戏剧交流 文明戏 徐半梅 翻译剧 《文艺俱乐部》
下载PDF
《血蓑衣》的来龙去脉——村井弦斋《两美人》的变形
6
作者 饭塚容 黎继德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9年第2期114-122,共9页
《血蓑衣》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文明戏剧本之一。这部作品的底本,并不像历来传言的那样是村井弦斋的《血泪》,而是同一个弦斋的《两美人》。村井弦斋的原著是怎样改编为剧本移植到中国的?在中国又是怎样产生变形的?本文叙述了19世纪末... 《血蓑衣》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文明戏剧本之一。这部作品的底本,并不像历来传言的那样是村井弦斋的《血泪》,而是同一个弦斋的《两美人》。村井弦斋的原著是怎样改编为剧本移植到中国的?在中国又是怎样产生变形的?本文叙述了19世纪末村井弦斋的小说《两美人》发表、上世纪初期该书中译本《血蓑衣》出现以及《血蓑衣》在中国舞台化的诸种情形。弦斋的原著比较忠实地被舞台化和被加进政治剧的因素,在中国受到了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戏 村井弦斋 改编 春柳社 进化团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新潮演剧(笔谈) 被引量:9
7
作者 袁国兴 饭塚容 +3 位作者 黄爱华 康保成 邹元江 朱栋霖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共3页
2009年底,由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四十多位学者围绕清末民初的"文明新戏"、"改良戏... 2009年底,由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四十多位学者围绕清末民初的"文明新戏"、"改良戏曲"、"学生演剧"等种种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关于"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概念为学界首次提出,并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我刊认为有进一步界定、探讨的价值,故请袁国兴等六位学者就此概念撰文笔谈,同时刊发两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演剧 日本早稻田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华南师范大学 2009年 改良戏曲 会议论文
原文传递
《雷雨》在日本 被引量:4
8
作者 饭塚容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4,共6页
本文是为纪念《雷雨》诞生80周年撰写的论文。文中分三个阶段回顾了《雷雨》在日本演出、翻译及研究的历史。第一个阶段是1930-1940年代,是介绍和研究的初期阶段,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演出《雷雨》后引起了日本剧界的关注,此后,由秋... 本文是为纪念《雷雨》诞生80周年撰写的论文。文中分三个阶段回顾了《雷雨》在日本演出、翻译及研究的历史。第一个阶段是1930-1940年代,是介绍和研究的初期阶段,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演出《雷雨》后引起了日本剧界的关注,此后,由秋田雨雀做序的日文版《雷雨》问世,继而出现了多种剧评和书评。第二个阶段是1950-1970年代,演出和研究都进入了专业和系统的阶段。这一时期有多家日本职业剧团演出该剧,学界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曹禺的专家。第三个阶段是1970年代至今,《雷雨》的日译出现多种版本,其演出、翻译、研究工作都已走向成熟。2006年,在东京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引起轰动。在日本,《雷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雷雨 曹禺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戏剧交流
原文传递
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诸问题 被引量:4
9
作者 饭塚容 许金龙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19,共4页
我想首先从中国作家协会于(2010年8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主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说起。在我迄今参加过的各种研讨会中,这次会议无疑是罕见的、名副其实的国际会议。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获奖作品 文学奖 出版发行 德间书店 讲谈社 中国现代文学 时代文学 上海宝贝 中央公论
原文传递
日本学者眼中的“早期话剧”、“文明戏”以及“新潮演剧”
10
作者 饭塚容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8,共3页
袁国兴教授提起的“新潮演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概念。 在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清末民初这段时期戏剧的研究是很少的,8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出现了许多专论和专著。起初,他们使用的术语(概念)是“早期话... 袁国兴教授提起的“新潮演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概念。 在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清末民初这段时期戏剧的研究是很少的,8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出现了许多专论和专著。起初,他们使用的术语(概念)是“早期话剧”。例如,陈骏涛“中国早期话剧的历史评价”(《文艺论丛》1980年10月)、丁罗男“论我国早期话剧的形成”(《戏剧艺术》1981年第3期)、王卫民“我国早期话剧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话剧 日本学者 演剧 文明戏 《戏剧艺术》 80年代 清末民初 历史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