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干亲本的育成和利用对四川小麦育种的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饶世达 蒲宗君 刘仲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39-41,共3页
本文分析四川两个小麦骨干亲本的育成和利用、选配亲本的特点,指出利用远地理材料和复合杂交的重要性。
关键词 远地理材料 复合杂交 小麦育种
下载PDF
小黑麦×普通小麦及其选育小麦遗传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饶世达 廖小虹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171-176,共6页
对小黑麦与普通小麦的可杂交性、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F1、F2自交结实性及性状分离表现进行了分析。利用小黑麦×普通小麦杂交方式育成了几个特殊材料,并对特殊材料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同工酶分析,发现含有黑麦血缘,现正在... 对小黑麦与普通小麦的可杂交性、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F1、F2自交结实性及性状分离表现进行了分析。利用小黑麦×普通小麦杂交方式育成了几个特殊材料,并对特殊材料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同工酶分析,发现含有黑麦血缘,现正在用于小麦育种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普通小麦 遗传转育 育种
下载PDF
化控两系杂交小麦——川麦59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郑建敏 李浦 +3 位作者 廖晓虹 杨梅 饶世达 蒲宗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29-2032,共4页
为加快川麦59的推广应用,本文对化控两系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麦59在两年的区试中比对照分别增产19.2%和30.9%,在大区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23.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 为加快川麦59的推广应用,本文对化控两系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麦59在两年的区试中比对照分别增产19.2%和30.9%,在大区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23.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9对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川麦59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较高,硬度中等。由此表明,川麦59是一个新型高产中抗中筋小麦强优势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化学杀雄剂 产量 品质 抗病性
下载PDF
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产量性状改良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蒲宗君 刘仲齐 +1 位作者 饶世达 余东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5-17,共3页
从 1991~ 2 0 0 0年 ,把每年参加产量鉴定的杂种小麦和常规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产量的平均超标优势为 8.4% ,变幅为 3.0 %~ 14.0 % ,年平均递增率为 2 .4% ;而常规小麦的平均超标率为 3.0 % ,变幅为... 从 1991~ 2 0 0 0年 ,把每年参加产量鉴定的杂种小麦和常规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产量的平均超标优势为 8.4% ,变幅为 3.0 %~ 14.0 % ,年平均递增率为 2 .4% ;而常规小麦的平均超标率为 3.0 % ,变幅为 1.1%~ 5 .1% ,年平均递增率仅为 0 .75 %。就产量构成因素来看 ,杂种小麦的千粒重在不同年份均比常规品种的高 ,粒重优势显著 ;杂种小麦的穗粒数高于常规小麦 ,差异达显著水平 ;在群体条件下 ,杂种小麦的有效穗与常规小麦的变化基本一致 ;杂种小麦的株高改良已达到半矮秆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常规小麦 产量性状 改良 比较
下载PDF
多小穗小麦10-A幼穗发育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武云 黄钢 +1 位作者 胡晓蓉 饶世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3-47,共5页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未在杂种F1中表达,而...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未在杂种F1中表达,而小穗分化速率高的特性不仅能在杂种F1代中表达,且出现较强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小穗 穗分化 发育遗传 育种
下载PDF
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系丰产性及稳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郑建敏 杨梅 +1 位作者 饶世达 蒲宗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87,89,共3页
[目的]分析评价区试小麦品系产量的稳定性,为选育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四川省小麦区试的12个品系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分析。[结果]参试品系XK055-3、SW22514在2种分析方法中的估计结果均表... [目的]分析评价区试小麦品系产量的稳定性,为选育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四川省小麦区试的12个品系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分析。[结果]参试品系XK055-3、SW22514在2种分析方法中的估计结果均表现较好;品系川04品4、04064、04062丰产性、稳产性较差;而对照品种川麦107处于中游水平,产量中等、稳定性好。[结论]西南科技大学选育XK055-3和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SW22514属高产、稳产性苗头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试品系 丰产性 稳定性 比较分析
下载PDF
利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值法分析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分辨力 被引量:4
7
作者 郑建敏 李浦 +4 位作者 廖晓虹 杨梅 李式昭 饶世达 蒲宗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43-1146,共4页
为了比较目前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对参试品系的区辨力,本文利用2010~2011年四川小麦区试5个组共计60个参试品系的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法对8个试点的区辨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变异系数法与欧式距离值法整体趋势一致,四川... 为了比较目前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对参试品系的区辨力,本文利用2010~2011年四川小麦区试5个组共计60个参试品系的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法对8个试点的区辨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变异系数法与欧式距离值法整体趋势一致,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分辨力大小顺序是:绵阳>射洪>资中或内江>乐山>宜宾>双流>南充。笔者认为,欧式距离值侧重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相对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区试 试点 分辨力
下载PDF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的特性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1 位作者 杨武云 田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1-964,共4页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谷核不育 蓝粒标记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川麦44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2 位作者 杨武云 张增艳 蒲至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期120-123,共4页
对川麦44的产量、品质表现、蛋白质亚基的组成和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具有优质强筋、高产、抗病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矮杆,早熟、产量构成因素良好的特点,是适应四川省各生态麦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川麦44的亚基组成为1,7+8... 对川麦44的产量、品质表现、蛋白质亚基的组成和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具有优质强筋、高产、抗病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矮杆,早熟、产量构成因素良好的特点,是适应四川省各生态麦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川麦44的亚基组成为1,7+8,5+10,按Payne标准评分为10。对四川省优质小麦的育种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川麦44 产量 品质 分析
下载PDF
CIMMYT抗条锈小麦种质CI-66和CI-7抗性遗传研究及其利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蒲宗君 刘仲齐 +3 位作者 饶世达 张顒 杨武云 郑有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34-238,共5页
在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对源于CIMMYT的CI-66和CI-7分别与川麦28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进行抗性鉴定,研究其成株期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的抗性表现及杂交后代的抗感分离情况。结果表明,CI-66由1对显性纯合基因控制;CI-7则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 在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对源于CIMMYT的CI-66和CI-7分别与川麦28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进行抗性鉴定,研究其成株期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的抗性表现及杂交后代的抗感分离情况。结果表明,CI-66由1对显性纯合基因控制;CI-7则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控制。同时,利用CIMMYT材料成功地选育出两份高抗条锈兼抗白粉病材料99B911和999B946。本文还利用30份CIMMYT小麦材料分析了成株抗性与播期的关系,为筛选稳定抗性小麦新材料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MYT小麦 条锈病 遗传分析 播种期
下载PDF
四川盆地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13,共5页
本文以成熟期和产量结构为基础,对18个亲本品系进行了分类。通过比较各类组合的优势表现,发现穗数型与重穗型亲本杂交,F1的产量优势最强;其次是穗数型X中间型的组合,其余组合的优势都较弱。双亲成熟期的差异为5~13天时,从中筛选... 本文以成熟期和产量结构为基础,对18个亲本品系进行了分类。通过比较各类组合的优势表现,发现穗数型与重穗型亲本杂交,F1的产量优势最强;其次是穗数型X中间型的组合,其余组合的优势都较弱。双亲成熟期的差异为5~13天时,从中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概中较大,产量的负优势只出现在双亲熟期差为0~4天的组合中。据此认为,熟期差异较大时,穗数型亲本和重穗型亲本或中间型亲本可构成本地区的小麦杂种优势群。优势群中两基础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地大于其它亲本群体。与遗传距离法相比,杂种优势群能更好地预测F1的优势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种优势群 遗传距离 四川
下载PDF
高产·双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51密肥与播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建敏 廖晓虹 +2 位作者 杨梅 饶世达 蒲宗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7221-17222,17257,共3页
[目的]加快新品种川麦51的推广应用速度,明确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其应用价值。[方法]在四川省广汉连山地区和四川省金堂县分别开展了川麦51的密度、施肥量试验和播期试验。[结果]在广汉连山地区,施氮量达到12 kg/667m2,基本苗为14.3... [目的]加快新品种川麦51的推广应用速度,明确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其应用价值。[方法]在四川省广汉连山地区和四川省金堂县分别开展了川麦51的密度、施肥量试验和播期试验。[结果]在广汉连山地区,施氮量达到12 kg/667m2,基本苗为14.32×104/667 m2时,产量最高,适宜播期为10月26日;在四川省金堂县,施氮量达到15kg/667 m2,基本苗为16.1×104/667m2时,产量最高,最佳播期为10月28日。[结论]川麦51适宜在四川省内各麦区及云南、贵州、湖北、陕西汉中等部分麦区种植,一般在10月底播种,基本苗保持在16×104/667 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施氮量 播期 产量
下载PDF
核质因素对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蒲宗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31,共6页
1993~1996,以T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对影响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核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不育系种子的粒重和发芽率仅分别相当于保持系的90%和50%左右,年份间的变异较大;有些不... 1993~1996,以T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对影响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核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不育系种子的粒重和发芽率仅分别相当于保持系的90%和50%左右,年份间的变异较大;有些不育系种子的发芽率在年份间的变异系数高达23.7%。只有极少数不育系的种子质量与保持系基本相同,且稳定性较好。不育系种子的皱缩程度和发芽率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子,其粒重主要取决于不育系,发芽率则与双亲都有关系,当不育系种子的的发芽率在70%以上时,杂交种的发芽率与双亲发芽率的乘积呈高度正相关,r=0.850**。正反交试验表明,恢复基因可以有效地消除T型胞质对种子质量的负效应。普通小麦中的非恢复基因也能有效地抑制T质对种子发育的不良效应,但这类基因的频率很低,其遗传规律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种子质量 稳定性 T型细胞质 小麦
下载PDF
四川杂种小麦生产现状及其选配策略 被引量:6
14
作者 蒲宗君 刘仲齐 饶世达 《麦类作物》 CSCD 1998年第1期20-22,共3页
在杂种小麦应用于生产的认识基础上,经多年的研究,已探索出一条技术路线:对T型杂种小麦亲本改良的同时采用产量优势最强的“穗数型×重穗型”选配组合,其次是采用“穗数型×中间型”;利用化学杀雄生产杂种小麦;化杀杂种... 在杂种小麦应用于生产的认识基础上,经多年的研究,已探索出一条技术路线:对T型杂种小麦亲本改良的同时采用产量优势最强的“穗数型×重穗型”选配组合,其次是采用“穗数型×中间型”;利用化学杀雄生产杂种小麦;化杀杂种F2代可应用于生产;同时对杂种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这条技术路线不仅使小麦育种程序简明化,而且易于选配强优势组合,充分发挥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降低杂交种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杂交小麦应用于生产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选配策略 小麦 选种 育种
下载PDF
高产、双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51’产量、抗病性等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建敏 廖晓虹 +2 位作者 杨梅 饶世达 蒲宗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4-158,共5页
为了明确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川麦51’的产量、抗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川麦51’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个中筋小麦品种,该... 为了明确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川麦51’的产量、抗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川麦51’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个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2.6%和14.2%,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1.4%。采用DPS软件进行区域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川麦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稳定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1’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能够抵御频繁爆发条锈病和偶发白粉病的四川气候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川麦51’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抗病性
下载PDF
川麦28的稳产性分析及其利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刘仲齐 《麦类作物》 CSCD 1998年第4期26-28,共3页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川麦 2 8,是近 5年来以 80 - 8为对照增产点次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的新品种。本文根据两年四川省小麦区试资料用 Eberhart- Russell法进行稳产性分析。川麦 2 8的稳定性参数接近于稳产品种的理论值 ,G× ...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川麦 2 8,是近 5年来以 80 - 8为对照增产点次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的新品种。本文根据两年四川省小麦区试资料用 Eberhart- Russell法进行稳产性分析。川麦 2 8的稳定性参数接近于稳产品种的理论值 ,G× E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 ,具有较好的平均稳定性。稳定性的分析结果与区试、生产示范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充分表明川麦 2 8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符合主推品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28 区域试验 稳产性分析 小麦
下载PDF
小麦高亲和性多基因综合体研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武云 饶世达 胡晓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小麦高亲和性新材料“J—11”和中国春Talkrph1b多基因综合体,采用杂交、回交和细胞学鉴定方法,培育成功新的“J—11”Talkrph1b高亲和性多基因综合体。分析表明,“J—11”Talkrph1b多基因... 利用小麦高亲和性新材料“J—11”和中国春Talkrph1b多基因综合体,采用杂交、回交和细胞学鉴定方法,培育成功新的“J—11”Talkrph1b高亲和性多基因综合体。分析表明,“J—11”Talkrph1b多基因综合体中的Tal、kr和ph1b基因能独立表达,互不干扰。由于新的高亲和性多基因综合体携带有隐性kr4基因,能大大提高小麦远缘杂交结实率,突破中国春及中国春Talkrph1b多基因综合体不能成功杂交方面的难关,拓宽小麦族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范围,直接有效地转育外源目的基因,创造小麦遗传育种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基因综合体 小麦 远缘杂交 外源基因转育
下载PDF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蒲宗君 饶世达 +1 位作者 田宁 陈国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步筛选出Xgwm165-4D和Xgdm6-4D是蓝标型显性核不育系蓝粒基因所在4E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基因 蓝粒 杂种优势 SSR标记
下载PDF
亲本类型对提型恢复系选育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1 位作者 肖子泉 薛章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9-24,共6页
通过分析1990~1994年R×R、R×B和A×R型恢复系的产量表现及各类恢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反应和它们在恢复力、配合力上的异同,从亲本选配角度对提型恢复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F4、F5... 通过分析1990~1994年R×R、R×B和A×R型恢复系的产量表现及各类恢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反应和它们在恢复力、配合力上的异同,从亲本选配角度对提型恢复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F4、F5、F6代,R×R型恢复系的恢复力明显高于R×B和A×R型;到了F7代,来自不同亲本类型的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再有明显的差异。随着恢复系整体水平的提高,R×R型后代中也能选育出产量潜力较高的恢复系,但多数高产恢复系都是R×B或A×R的后代。恢复系产量相近时,R×R型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低于其它两种类型。1991年条锈病优势小种发生变化后,R×B或A×R的后代中有21%~22%的组合高抗条锈,而R×R的后代中抗病组合仅占16%。这些结果说明,广泛应用小麦常规新品系是加快提型恢复系遗传改良进度和扩大其遗传基础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亲本类型 三系配套 杂交
下载PDF
四川盆地提型杂种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肖子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4,共4页
根据自交结实率在三个F2群体中的分布,对四川盆地提型杂种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对主效恢复基因足以使提型不育系的结实率达90%以上。这两对主效基因是完全显性,具有累加性质,它们的效应有大小之... 根据自交结实率在三个F2群体中的分布,对四川盆地提型杂种小麦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对主效恢复基因足以使提型不育系的结实率达90%以上。这两对主效基因是完全显性,具有累加性质,它们的效应有大小之分;效应大的主效基因能稳定地使不育系的结实率恢复到85%左右;效应较小的主效基因能恢复60%左右的结实率,微效基因和遗传背景对其表现度有较大的影响。除主效基因外,恢复系中可能还具有2—3对微效基因,它们的外显率和表现度似乎与遗传背景有关。二对主效恢复基因的显性累加遗传方式意味着,在四川盆地比较容易选育出恢复力高的提型恢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提型杂种小麦 育性恢复 遗传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