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 被引量:20
1
作者 饶宜光 谭晓帆 +1 位作者 马春林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2 0年来经腰穿及CT证实的 2 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3 6例继发性癫痫的临床资料。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为 12 68% (3 6/2 84) ,其中全身性强直 -...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2 0年来经腰穿及CT证实的 2 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3 6例继发性癫痫的临床资料。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为 12 68% (3 6/2 84) ,其中全身性强直 -阵挛发作占 61 11% (2 2 /3 6) ,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占 19 44(7/3 6) ,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占 19 44% (7/3 6) ;2周内癫痫发作 3 3例 ,其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16例 ,18例临时用过抗癫痫药 ;2周后癫痫发作的 3例 ,需长期服抗癫痫药。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易继发癫痫 ,且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 ;早期发作较易控制 ,晚期发作较难控制 ,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癫痫 继发性 发作类型 临床表现
下载PDF
不同途径导入rAAV-VEGF_(165)基因对大鼠脑缺血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饶宜光 褚晓凡 +3 位作者 付学军 郑佩娥 马可夫 黄莲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池内及静脉导入重组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AAV—VEGF165)基因对大鼠脑缺血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线栓加环扎法建立SD大鼠持续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SD大鼠48只,... 目的探讨脑池内及静脉导入重组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AAV—VEGF165)基因对大鼠脑缺血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线栓加环扎法建立SD大鼠持续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脑脊液导入组、静脉导入组、单纯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治疗组于术后24h内将rAAV—VEGF165基因通过小脑延髓池或静脉内导入。各组分别于7d和14d断头取脑,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各组脑缺血边缘区CD31阳性细胞密度(个/高倍视野,×200)分别为:7d 组:脑脊液导入组92.73±5.18、静脉导入组77.40±5.43、单纯梗死组46.50±5.33和假手术组13.90±1.49(P< 0.05);14d组:脑脊液导入组104.05±4.30、静脉导入组89.88±5.77、单纯梗死组65.33±2.31和假手术组13.90± 1.49(P<0.05)。结论 rAAV—VEGF165基因可以通过脑池内及静脉内导入转染到大鼠缺血脑组织中并表达 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治疗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 脑缺血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新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饶宜光 褚晓凡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04-705,共2页
脑梗死缺血中心区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而缺血边缘区脑组织的损伤是可逆的,尽快恢复该区域的血流,保护神经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algrowthfactor,VEG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促进血管生长因子... 脑梗死缺血中心区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而缺血边缘区脑组织的损伤是可逆的,尽快恢复该区域的血流,保护神经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algrowthfactor,VEG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促进血管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的作用。VEGF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侧支循环的建立,通过改善脑血流及直接保护神经元,达到减轻缺血性损伤,提示可将其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不同途径导入rAAV-VEGF_(165)基因对大鼠脑缺血边缘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饶宜光 褚晓凡 +3 位作者 付学军 郑佩娥 马可夫 黄莲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619-4621,共3页
背景:VEGF基因可促进脑缺血边缘区的血管生长,哪种导入途径的表达效果更理想值得探讨。目的:探讨脑池内及静脉导入rAAV-VEGF165基因对大鼠脑缺血边缘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为VEGF基... 背景:VEGF基因可促进脑缺血边缘区的血管生长,哪种导入途径的表达效果更理想值得探讨。目的:探讨脑池内及静脉导入rAAV-VEGF165基因对大鼠脑缺血边缘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为VEGF基因治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设计:析因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SPF级。干预措施:用线栓加环扎法建立SD大鼠持续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脑脊液导入组、静脉导入组、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治疗组于术后24h内将rAAV-VEGF165基因通过小脑延髓池或静脉内导入。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于术后7d和14d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脑组织VEGF阳性细胞密度。结果: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大鼠保持为4组,每组12只,无缺失值。各组脑缺血边缘区VEGF阳性细胞密度(个/高倍视野,×400)分别为:7d组:脑脊液导入组74.90±2.33、静脉导入组36.27±2.61、梗死组24.27±1.69和假手术组5.65±0.47(P<0.05);14d组:脑脊液导入组95.03±1.55、静脉导入组69.17±4.29、单纯梗死组29.95±1.05和假手术组7.30±0.76(P<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基因疗法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大鼠局灶脑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VEGF表达及mRNA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褚晓凡 饶明俐 +3 位作者 董家政 肖学长 马可夫 饶宜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 探讨VEGF、VEGFmRNA在局灶脑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的表达和动态变化。方法 SD大鼠54只。根据缺血时间和再灌时间分为 9组 ,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模型。LSAB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免疫阳性表达。RT PCR法检测VEG... 目的 探讨VEGF、VEGFmRNA在局灶脑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的表达和动态变化。方法 SD大鼠54只。根据缺血时间和再灌时间分为 9组 ,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模型。LSAB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免疫阳性表达。RT PCR法检测VEGFmRNA动态变化。结果 在缺血 3~ 6h ,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VEGF免疫阳性反应达高峰 ,VEGFmRNA转录水平明显升高 ,两者 2 4h基本降至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局灶脑缺血 VEGF MRNA 神经细胞 内皮细胞 RT-PCR法 再灌流
下载PDF
局灶脑缺血边缘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褚晓凡 饶明俐 +3 位作者 付学军 饶宜光 马可夫 肖学长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5期5288-5289,i002,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边缘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了解其坏死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缺血再灌组。标本冠状面按A,B,C,D4等分切脑。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边缘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了解其坏死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缺血再灌组。标本冠状面按A,B,C,D4等分切脑。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单片脑组织TTC染色定位边缘区。取缺血周围区和中心区脑组织,经固定包埋,半薄切片(1μm),超薄切片。JEOL100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缺血3h既可见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变化,以细胞和核肿胀为主。再灌3h胞浆内可见肿大的线粒体和空泡变。缺血6h:细胞水肿加重。缺血6h再灌3h可见细胞肿胀破溃,染色质漏出核周,核周明显水肿。缺血12h,水肿进一步加重。缺血24h及再灌3h星形胶质细胞核破溃变形,核周明显水肿。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3h即可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缺血中心区的星形细胞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变化逐渐加重,而边缘区细胞的损伤与缺血时间呈不一致性。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呈高度的敏感性,可以作为判断早期缺血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 星形胶质细胞 超微结构 形态学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脑缺血急性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抗凋亡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付学军 褚晓凡 饶宜光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急性期对神经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9组,即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急性期对神经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9组,即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按缺血时间(3,6,12,24h4个时间点)随机分为4亚组。假手术组和每亚组各6只大鼠。各组实验动物采用颈内动脉线栓环扎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线栓只插入9mm,不环扎,不造成阻塞血管情况;促红细胞生成素实验组于栓塞同时给予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5000U/kg),盐水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dUTP-biotinnickendlabeling,TUNEL)的表达。结果:盐水对照12,24h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实验24h组各有1只脱失,其余大鼠均纳入结果分析。随缺血时间延长,盐水对照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实验组边缘区TUNEL阳性细胞数均增加,中心区均减少;各时间点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同时间点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2.047,P<0.05)。结论:脑缺血后,中心及边缘区凋亡细胞的增加,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后,中心及边缘区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急性期的神经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红细胞生成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在缺氧缺糖所致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邹良玉 褚晓凡 +3 位作者 饶宜光 李刚 付学军 卢艺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4期280-283,共4页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对体外缺氧缺糖(OGD)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PKC与脑缺血的关系及白屈菜红碱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分为假OGD,0GD及白屈菜红碱(0...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对体外缺氧缺糖(OGD)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PKC与脑缺血的关系及白屈菜红碱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分为假OGD,0GD及白屈菜红碱(0.01mmol/L)伴或不伴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iethyldithfocarbamate,DDC)(100nmmol/L)处理组,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SHSY5Y细胞活性,应用HEr和fluo-5/AM的荧光强度测定OGD后SHSY5Y细胞超氧化物阴离子和钙离子的浓度。结果与假OGD组相比,OGD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1),白屈菜红碱能提高OGD后SHSY5Y细胞的活性(P〈0.01),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被DDC阻断。白屈菜红碱降低OGD后HEr和fluo-3/AM荧光强度(P〈0.05~0.01)。结论白屈菜红碱通过激活SHSY5Y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细胞内超氧阴离子的浓度,进而抑制细胞内钙超载,阻断PKC,从而达到保护SHSY5Y细胞对抗OGD的细胞损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屈菜红碱 缺氧 蛋白激酶C 超氧化物类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刚 禇晓凡 +1 位作者 饶宜光 邹良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低是否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住院的227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价,其中46例为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脑出血继续出血危险因素后,...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低是否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住院的227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价,其中46例为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脑出血继续出血危险因素后,与无继续出血的患者相比,有继续出血的患者发病到首次CT时间更短(3.5±1.9 vs 4.5±2.6,P=0.008),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2.74±1.12 vs 3.10±0.82,P=0.048)。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出血继续出血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继续出血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SB239063,新一代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在缺氧缺糖所致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10
作者 邹良玉 褚晓凡 +3 位作者 李刚 饶宜光 付学军 卢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7-279,共3页
目的探讨SB239063,新一代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p38MAPK)在缺氧缺糖(OGD)所致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以缺氧缺糖、SB239063(10μmol/L)处理,以MTT检测SHSY5Y细胞活性,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p... 目的探讨SB239063,新一代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p38MAPK)在缺氧缺糖(OGD)所致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以缺氧缺糖、SB239063(10μmol/L)处理,以MTT检测SHSY5Y细胞活性,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p38MAPK活性,应用HEt和fluo-3/AM的荧光强度测定OGD后SHSY5Y细胞超氧化物阴离子和钙离子的浓度。结果SB239063能提高OGD后SHSY5Y细胞的活性(P<0.01),降低OGD后p38MAPK活性(P<0.05),HEt(P<0.05)和fluo-3/AM荧光强度(P<0.01)。结论SB239063通过抑制p38MAPK的激活,降低细胞内超氧阴离子的浓度,进而抑制细胞内钙超载,从而达到保护SHSY5Y细胞对抗OGD的细胞损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糖 SB239063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钙离子 超氧化物阴离子
下载PDF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β淀粉样肽+缺氧缺糖所致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11
作者 邹良玉 褚晓凡 +3 位作者 李刚 饶宜光 付学军 卢艺 《疑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活性在β淀粉样肽(Aβ)+缺氧缺糖(OGD)所致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以OGD、伴或不伴Aβ(5μmol/L)处理,以MTT检测SHSY5Y细胞活性,Westernblot方法检测p38MAP...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活性在β淀粉样肽(Aβ)+缺氧缺糖(OGD)所致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以OGD、伴或不伴Aβ(5μmol/L)处理,以MTT检测SHSY5Y细胞活性,Westernblot方法检测p38MAPK活性,fluo-3/AM的荧光强度检测SHSY5Y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GD、Aβ、OGD+Aβ组SHSY5Y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63±4)%、(68±7)%、(56±1)%,(P<0.05或P<0.01);p38MAPK活性在OGD、Aβ、OGD+Aβ组显著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21±3)%、(132±4)%、(165±5)%,(P<0.05或P<0.01);fluo-3/AM的荧光强度在OGD、Aβ、OGD+Aβ组显著升高,分别为照组的(169±4)%、(176±4)%、(220±7)%,(P<0.05或P<0.01)。结论与OGD、Aβ比较,OGD+Aβ对SHSY5Y细胞具有更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OGD+Aβ通过激活p38MAPK,进而促进细胞内钙超载,最终导致SHSY5Y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肽 缺氧缺糖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钙离子
下载PDF
局灶脑缺血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不同死亡途径探讨
12
作者 付学军 褚晓凡 +2 位作者 邹良玉 亓传洁 饶宜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3-627,共5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电镜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局灶脑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细胞死亡形态学变化特征,探讨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死亡途径。方法 78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6只;(2)电镜对照组2只;(3)免疫组化组30... 目的本研究采用电镜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局灶脑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细胞死亡形态学变化特征,探讨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死亡途径。方法 78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6只;(2)电镜对照组2只;(3)免疫组化组30只;(4)电镜实验组10只。3、4组大鼠分别于缺血3h、6h、12h、24h、48h取脑,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为术后24h取脑。HE染色,GFAP和TUNEL染色,GFAP、TUNEL双标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观察上述指标表达情况。结果随缺血时间延长,电镜下可见缺血中心区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肿胀,缺血12h星形胶质细胞核膜破溃,染色质漏出。而神经元电子密度增高,细胞核变形、固缩。缺血24h可见凋亡小体。缺血边缘区各时间点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明显的不一致性。免疫组化显示缺血3h中心区及边缘区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以边缘区为主,随缺血时间延长边缘区阳性细胞渐增多,中心区TUNEL阳性细胞递减,缺血24h后中心区罕见阳性细胞。缺血6h中心区GFAP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缺血12h中心区罕见阳性细胞,缺血24h后边缘区可见大量GFAP阳性细胞与中心区形成明显的阴阳分界线。GFAP和TUNEL双标染色各时间点均未见双标阳性细胞。结论凋亡可能是神经元细胞的主要死亡途径。而星形胶质细胞缺血后未见GFAP和TUNEL双标染色阳性细胞,可能是沿胀亡的途径走向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死亡途径 凋亡 胀亡
下载PDF
深圳市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饶宜光 池洪珊 +6 位作者 黄文繁 黄莲婵 刘小立 彭绩 黄会坚 褚晓凡 郭毅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10-1611,共2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2005年对深圳市全市所有自然社区人群的脑卒中新发病例进行登记监测,采用分组、分类比较方法对其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 [目的]分析深圳市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2005年对深圳市全市所有自然社区人群的脑卒中新发病例进行登记监测,采用分组、分类比较方法对其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并进行双因索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2003~2005年间深圳市社区人群脑卒中新发病例共15474例,其中脑梗死为10396例(占67.2%),脑出血为4297例(占27.8%),蛛网膜下腔出血为632例(占4%)。[结论]中年人特别是50岁以下人群应重视出血性卒中的危害,50岁以上的人群的预防重点应放在缺血性卒中方面。尤其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发病类型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深圳市社区人群各亚型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饶宜光 池洪珊 +6 位作者 黄文繁 黄莲婵 刘小立 彭绩 黄会坚 褚晓凡 郭毅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887-888,907,共3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社区人群各亚型脑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2005年对深圳市全市所有自然社区人群的脑卒中新发病例进行登记监测,采用分组、分类比较方法对其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深圳市社区人群各亚型脑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2005年对深圳市全市所有自然社区人群的脑卒中新发病例进行登记监测,采用分组、分类比较方法对其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2003-2005年间深圳市社区人群脑卒中新发病例共15474例,其中脑梗死为10396例(占67.2%),脑出血为4297例(占27.8%),蛛网膜下腔出血为632例(占4%)。结论中年人特别是50岁以下人群应重视出血性卒中的危害,50岁以上的人群的预防重点应放在缺血性卒中,严密关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发病类型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治疗后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春林 饶宜光 黄如训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339-341,共3页
目的 :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经脑脊液置换治疗后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 :对 2 1例初发 SAH并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患者及 17例对照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比较两组的远期预后关系。结果 :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的继发性癫及脑积水的发生... 目的 :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经脑脊液置换治疗后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 :对 2 1例初发 SAH并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患者及 17例对照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比较两组的远期预后关系。结果 :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的继发性癫及脑积水的发生率 ,比未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明显降低 (P <0 .0 5 )。而头痛、再发 SAH、痴呆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 治疗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近期易发展为脑梗死的短暂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4
16
作者 饶宜光 吕志强 陈实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7期564-565,共2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3例TIA住院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 9例 ( 4 6% )发生脑梗死 ,其中 2 3例发生在 2周内。结论 近期易发展为脑梗死的TIA的因素有 :①“逐渐增强型”TIA ;②TIA...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3例TIA住院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 9例 ( 4 6% )发生脑梗死 ,其中 2 3例发生在 2周内。结论 近期易发展为脑梗死的TIA的因素有 :①“逐渐增强型”TIA ;②TIA持续时间超过 60min ;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作为参考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 TIA 相互关系
下载PDF
不同途径导入rAAV-VEGF_(165)基因对大鼠缺血性脑保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饶宜光 褚晓凡 +4 位作者 付学军 郑佩娥 马可夫 黄莲婵 邹良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3-219,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途径(直接注射、脑脊液及静脉内)导入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165 gene,rAAV-VEGF165)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 目的比较不同途径(直接注射、脑脊液及静脉内)导入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165 gene,rAAV-VEGF165)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寻找出适合临床、安全、有效的基因导入方法。方法用线栓加环扎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闭塞(MCAO)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注射组、脑脊液导入组、静脉导入组、MCAO组和假手术组,其中治疗组于术后24h内将rAAV-VEGF165基因从大鼠脑缺血边缘区、小脑延髓池或股静脉内注入。术后14d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缺血边缘区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的密度、HE染色观察脑组织坏死情况、4%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单纯梗死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治疗组脑缺血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1),脑组织坏死情况明显减轻,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其中以前2个指标在直接注射和脑脊液导入组比静脉导入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直接注射和脑脊液导入比静脉内导入rAAV-VEGF165基因转染到大鼠缺血脑组织的效果更优,而且通过脑脊液导入可能是较为合适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 血管生成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小脑出血48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马春林 冯继峰 +3 位作者 饶宜光 谭晓帆 梁健 黄如训 《医学文选》 2000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小脑出血 诊断 治疗 CT 转归
下载PDF
急性脑出血201例死亡原因分析
19
作者 马春林 冯继峰 +2 位作者 梁健 饶宜光 黄如训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6-7,15,共3页
【目的】通过对 2 0 1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因素。【方法】将 2 0 1例死亡的脑出血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划分为五个组进行分析 ,意识状态用 Glasgow昏迷评分表测量。【结果】病死率与年龄的增长无明显关系 ... 【目的】通过对 2 0 1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因素。【方法】将 2 0 1例死亡的脑出血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划分为五个组进行分析 ,意识状态用 Glasgow昏迷评分表测量。【结果】病死率与年龄的增长无明显关系 ,而与意识状态、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既往病史有关。【结论】不同的出血部位 ,直接导致致死的原因不同。脑干、丘脑、小脑的出血 ,多死于出血灶对主要部位的压迫 ,而脑叶、基底节的出血多死于高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死亡原因 病死率
下载PDF
尿激酶治疗易卒中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凝血功能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饶宜光 褚晓凡 +5 位作者 郭毅 古坤意 马可夫 付学军 李刚 黄莲婵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3期21-22,共2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易卒中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73例易卒中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滴,连续3~5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内及72h...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易卒中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73例易卒中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滴,连续3~5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内及72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4·29%和91·43%,均高于常规组15·79%和47·37%(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易卒中型TIA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