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地栖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克国 李凯 +5 位作者 孙婧 饶静秋 周佳 杨云 崔亮伟 管振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为进一步查清云南省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地栖鸟兽多样性、常见物种活动节律及其与人畜活动的关系,2019年8月—2020年3月分两次在老君山片区布设73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除丢失损坏及无效相机外,59个相机位点共调查到鸟兽62种,... 为进一步查清云南省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地栖鸟兽多样性、常见物种活动节律及其与人畜活动的关系,2019年8月—2020年3月分两次在老君山片区布设73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除丢失损坏及无效相机外,59个相机位点共调查到鸟兽62种,其中兽类5目11科17属21种,鸟类5目14科31属4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熊猴(Macaca assamensis)、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栗头八色鸫(Pitta oatesi)等12种,其中有4种仅在核心区分布;中国特有哺乳动物2种:侧纹岩松鼠(Rupestes forresti)和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新增兽类记录4种,鸟类记录17种。鸟类中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种类为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兽类为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侧纹岩松鼠。生态位相似的红喉山鹧鸪和白鹇之间、红腿长吻松鼠和侧纹岩松鼠之间活动节律均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日间活动与白鹇、红腿长吻松鼠活动时间也存在显著分化。结果表明,地栖性鸟兽活动节律既受同域分布且生态位相似物种活动的影响,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相对多度指数 活动节律
下载PDF
长吻臭蛙的形态及生境描述 被引量:1
2
作者 饶静秋 魏平凡 +3 位作者 杨云 蓝俊麟 刘小龙 袁智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0,共6页
在2018年7月、2021年2月,分别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四台坡和西畴县法斗乡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桥沟片区(附近采集到臭蛙属成体标本3号,包括雌性标本2号、雄性标本1号。其中,雌性体长为75.7、71.3 mm,雄性体长为49.3 mm。该种群... 在2018年7月、2021年2月,分别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四台坡和西畴县法斗乡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桥沟片区(附近采集到臭蛙属成体标本3号,包括雌性标本2号、雄性标本1号。其中,雌性体长为75.7、71.3 mm,雄性体长为49.3 mm。该种群吻部极突出,颊部深凹。雄性成蛙体背荐椎之后密布圆锥状刺,雌性成蛙无此皮肤刺。生活时背面为灰橄榄绿色及棕色相间,部分个体具有深色斑;四肢具很多规则的黑色横条纹,腹面黄白色,具不太明显的棕色点;雌雄个体均为全蹼。与越南谅山省的长吻臭蛙模式标本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与已有长吻臭蛙序列聚为一支,且遗传分化较小,为1.1%。因此,形态和分子的结果均证实中国有该物种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蛙属 两栖动物 形态特征 生境特征
下载PDF
外来入侵物种红耳龟咬合力性二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汉东 王同亮 +3 位作者 胡振义 饶静秋 史海涛 汪继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咬合力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的重要体现,而形态特征通常能反映咬合力的大小。为研究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咬合力性二型及其与形态的关系,采用力值传感器测定了雌性(n=16)和雄性(n=14)红耳龟的咬合力,分析了雌雄个体间咬合力的差... 咬合力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的重要体现,而形态特征通常能反映咬合力的大小。为研究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咬合力性二型及其与形态的关系,采用力值传感器测定了雌性(n=16)和雄性(n=14)红耳龟的咬合力,分析了雌雄个体间咬合力的差异及其与形态指标(体质量、背甲长、头长、头宽、头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雌性红耳龟的咬合力(71.92 N±15.59 N)显著大于雄性(55.24 N±10.09 N)(P=0.047);雌性红耳龟体质量、背甲长和头宽也显著大于雄性;咬合力与形态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结果表明,红耳龟的咬合力具有性二型,咬合力的分化可能与形态特征的性二型有关。雌性红耳龟较大的咬合力有助于提高取食效率,以满足大体型及繁殖的能量需求,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异形 咬合力 红耳龟 食性 头宽
下载PDF
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变迁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波艳 张家扬 +8 位作者 李凯 孙婧 饶静秋 周佳 杨泽鹏 施德山 张文文 管振华 崔亮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兽类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掌握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019年8月16日—9月4日和2019年12月4—12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屏边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 兽类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掌握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019年8月16日—9月4日和2019年12月4—12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屏边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外3个林场周边的5个乡镇17个自然村进行了兽类多样性调查。共访谈到屏边县兽类7目19科58种,其中疑似消失动物(7年以上未见)3目6科7种,现存动物7目18科51种。尽管保护区内现有兽类多度和重点保护物种多于保护区外,但是保护区外还分布有9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须采取必要的管护措施。屏边县兽类经历了2个物种消失期(1960—1986年、1999—2012年),第1个时期主要与偷猎、林权改革和公路修建有关;第2个时期保护区内外分别与旅游开发和草果种植有关。此外,社区访谈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现有兽类多样性及其近期变化,访谈对象首选上山频率高、上山时间长和受过教育的人员,如护林员和过去的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物种多样性 物种变迁 社区访谈 屏边县
下载PDF
云南省发现龙里瘰螈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波艳 魏平凡 +1 位作者 饶静秋 袁智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0-311,共2页
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据贵州省龙里县采集到的瘰螈标本,描述并发表了瘰螈属新种——龙里瘰螈,为中国特有种。目前该物种记录... 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据贵州省龙里县采集到的瘰螈标本,描述并发表了瘰螈属新种——龙里瘰螈,为中国特有种。目前该物种记录分布于贵州、重庆和湖北的喀斯特地区(中国两栖类,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里瘰螈 有尾目 两栖纲 蝾螈科 瘰螈属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云南省爬行类首次记录灰腹绿锦蛇
6
作者 杨泽鹏 魏平凡 +4 位作者 饶静秋 刘春雨 史兴惠 袁智勇 段玉宝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0,共2页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谭艳等,2021)进行分类,确定该蛇为游蛇科Colubridae树栖锦蛇属 Gonyosoma 灰腹绿锦蛇 G. frenatus 。经查阅《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2008),确定该蛇为云南省爬行类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灰腹绿锦蛇 首次记录 赵尔宓 游蛇科 锦蛇属 爬行类 树栖
下载PDF
云南省发现越南趾沟蛙
7
作者 杨云 刘小龙 +4 位作者 饶静秋 贺艳红 韩克国 王剑 袁智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3-537,共5页
2019年7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22°45′16.36″N,103°57′43.17″E;海拔1160 m)内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标本1号,雄性成体,头体长38.3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 2019年7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22°45′16.36″N,103°57′43.17″E;海拔1160 m)内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标本1号,雄性成体,头体长38.3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蛙皮肤光滑,背部褐色,肩上方有“人”形疣粒,体背后部有小疣粒,体腹呈浅黄色,胸、腹部有深色云斑,指端略膨大且无沟,后肢细长,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跗褶部位有小疣,趾端呈小吸盘状且腹侧具沟,趾间全蹼,四肢背面有深褐色横纹,与采集自越南林同省郎边高原(Langbian Plateau,Lam Dong,Vietnam,模式产地)的越南趾沟蛙(Rana johnsi)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标本与越南趾沟蛙的样本构成单支系,且遗传距离较小(p-distance为0.8%),确定该标本为云南省两栖纲(Amphibia)分布新纪录物种。该物种的发现增加了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属 文山 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纪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