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再开通手术。术后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再开通手术。术后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进行评估。结果再开通13例,余7例未再开通。再开通组术后7 d NIHSS评分及3个月后m RS评分均低于未再开通组(P<0.05),且两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开通(OR=0.46,P=0.006)及术前NIHSS评分(OR=8.86,P=0.035)与术后3个月m RS评分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较安全,并且可以降低预后残障程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再开通手术。术后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进行评估。结果再开通13例,余7例未再开通。再开通组术后7 d NIHSS评分及3个月后m RS评分均低于未再开通组(P<0.05),且两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开通(OR=0.46,P=0.006)及术前NIHSS评分(OR=8.86,P=0.035)与术后3个月m RS评分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较安全,并且可以降低预后残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