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未成熟石油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13
1
作者 邵宏舜 黄杏珍 +2 位作者 闫存凤 马万怡 贾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6-272,共7页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H13—H32段湖相白云岩,分布有未熟油的工业性油流,原油来自同层段的湖相泥质白云岩,属自生自储式原油。通过凹陷中心云2井和云1井岩芯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论述了白云岩系未熟油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有机质丰度高...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H13—H32段湖相白云岩,分布有未熟油的工业性油流,原油来自同层段的湖相泥质白云岩,属自生自储式原油。通过凹陷中心云2井和云1井岩芯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论述了白云岩系未熟油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有机质丰度高和优良的成油母质类型(包括被细菌改造“腐泥化”的母质)和良好的岩性组合是早期成油的物质基础;双层水体的咸水碱性环境是早期成油的外界条件。其成烃模式表明,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存在早期和晚期两个成烃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白云岩 “未成熟”石油 形成条件 泌阳凹陷 有机地球化学 碳酸盐岩
下载PDF
碳酸盐岩中石油形成的滞后现象 被引量:20
2
作者 妥进才 黄杏珍 马万怡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5,共5页
泌阳凹陷白云岩相区的生油门限深度比泥岩相区约深300m,其生油岩甾烷、萜烷的成熟度指标所反映的成熟度与岩石中的碳酸盐含量明显负相关,说明碳酸盐矿物造成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的迟缓效应,是碳酸盐岩生油岩中油气生成过程滞后... 泌阳凹陷白云岩相区的生油门限深度比泥岩相区约深300m,其生油岩甾烷、萜烷的成熟度指标所反映的成熟度与岩石中的碳酸盐含量明显负相关,说明碳酸盐矿物造成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的迟缓效应,是碳酸盐岩生油岩中油气生成过程滞后的重要原因。这种迟缓效应是碳酸盐岩生油岩中缺乏粘土矿物催化作用所造成的;此外,束缚沥青“C”的加入也会使处于较高演化阶段的生油岩降低其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门限深度 生油岩 油气生成 滞后现象
下载PDF
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生油的一个实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妥进才 曾凡刚 +1 位作者 黄杏珍 马万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12期64-69,共6页
本文以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为例,阐述了湖相碳酸盐岩生油岩的一般特征。从湖相碳酸盐岩的组成特征、有机质含量、烃转化率、有机质类型诸方面说明了湖相碳酸盐岩生油岩具备了丰厚的成油物质基础,并以令人信服的油源对... 本文以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为例,阐述了湖相碳酸盐岩生油岩的一般特征。从湖相碳酸盐岩的组成特征、有机质含量、烃转化率、有机质类型诸方面说明了湖相碳酸盐岩生油岩具备了丰厚的成油物质基础,并以令人信服的油源对比资料说明湖相碳酸盐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也可以成为商业性石油的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湖相 碳酸盐岩 油源对比 油矿床
下载PDF
襄城凹陷未熟—低熟油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3
4
作者 姚亚明 陈建军 +3 位作者 乔桂林 严永新 何明喜 马万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4-360,366,共8页
襄城凹陷下第三系油气显示较为广泛,原油性质呈高密度、高黏度、高含硫、高含蜡的特点,为典型的未熟—低熟油。根据襄城凹陷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及烃源岩和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采用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机岩石学研... 襄城凹陷下第三系油气显示较为广泛,原油性质呈高密度、高黏度、高含硫、高含蜡的特点,为典型的未熟—低熟油。根据襄城凹陷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及烃源岩和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采用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机岩石学研究等方法,对源岩的沉积环境、烃源岩特征以及生烃母质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未熟—低熟油油藏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核桃园组多为半咸水—咸水湖相和盐湖相沉积,属于还原—强还原环境;形成未熟—低熟油的主要成烃母质是藻类,陆源有机质中的木栓质体、角质体和各种细菌;应以核二段为主要目的层,以寻找短距离运移、聚集及自生自储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城凹陷 烃源岩地质条件 显微组分 未熟—低熟油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泌阳盆地西北坡重油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本善 张丽洁 +6 位作者 邢福健 麦碧娴 李汉城 马万怡 朱照璧 程克明 苏艾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12期103-111,共9页
基于对泌阳盆地西北坡重油的物性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类型、分布及其各种参数的详细研究,提出该重油是次生降解(包括氧化降解及生物降解)的观点、通过西北坡重油与盆地中有代表性的正常原油对比和西北坡重油与当地核三下段生油岩的对比,... 基于对泌阳盆地西北坡重油的物性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类型、分布及其各种参数的详细研究,提出该重油是次生降解(包括氧化降解及生物降解)的观点、通过西北坡重油与盆地中有代表性的正常原油对比和西北坡重油与当地核三下段生油岩的对比,否定了当地生油岩(未成熟)作为重油主要源岩的可能性,提出重油与盆地中南部原油同源,在向西北坡运移及在该区浅层储集层的聚集和保存过程中,受到次生降解作用所形成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成因 生物降解 重油
下载PDF
泌阳盆地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及应用研究
6
作者 陈军红 盛国英 +2 位作者 傅家谟 R.P.Philp 马万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12期52-58,共7页
本文利用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泌阳盆地中原油/原油、原油/生油岩的对比研究;研究了北部斜坡重油(油砂)的形成原因;认为4—甲基甾烷/甾烷,甾烷/藿烷和伽马蜡烷指数是可行的原油对比指标。消除生物降解影响后的伽马蜡烷指数可以进行降解... 本文利用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泌阳盆地中原油/原油、原油/生油岩的对比研究;研究了北部斜坡重油(油砂)的形成原因;认为4—甲基甾烷/甾烷,甾烷/藿烷和伽马蜡烷指数是可行的原油对比指标。消除生物降解影响后的伽马蜡烷指数可以进行降解原油和正常原油以及生油岩的对比。作者还建议应重视动物型有机质输入对生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 生物标志物 原油
下载PDF
襄城凹陷未熟—低熟油形成条件探讨
7
作者 姚亚明 张连生 +3 位作者 乔桂林 严永新 何明喜 马万怡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5-821,共7页
从襄城凹陷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变迁等主要地质问题出发,结合烃及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采用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机岩石学研究等方法,对烃有机质丰度、类型,特别是生烃母质来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襄... 从襄城凹陷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变迁等主要地质问题出发,结合烃及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采用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机岩石学研究等方法,对烃有机质丰度、类型,特别是生烃母质来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襄城凹陷核桃园组未熟油的判别标志和成因类型,探讨了未熟—低熟油藏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指出研究区勘探应以核二段为主要目的层,以寻找短距离运移聚集、自生自储的断鼻、岩性、裂隙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城凹陷 有机地球化学 显微组分 未熟—低熟油 形成条件
原文传递
泌阳凹陷羊毛甾烷的检出及其意义初探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丽洁 汪本善 +5 位作者 邢福健 李汉城 麦碧娴 马万怡 朱照璧 程克明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从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某些生油岩及原油中检测出碳数为C_(30)-C_(32)的羊毛甾烷系列,根据地球化学研究及模拟实验,提出该羊毛甾烷的生成可能主要与特定的有机输入及较低的热演化条件有关。
关键词 泌阳凹陷 羊毛甾烷 原油 生油岩
原文传递
四环三萜烷的一个新系列生物标志物——羊毛甾烷(C_(30)-C_(32))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军红 傅家谟 +2 位作者 盛国英 R.P.Philp 马万怡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32-638,共7页
一个新系列四环三萜烷C_(30)—C_(32)羊毛甾烷,于中国中部泌阳凹陷的第三系地层中检出。这些化合物通过GC,GC—MS以及与合成标样共标共注,确定为8β(H),9α(H)-羊毛甾烷(C_(30)),24-甲基羊毛甾烷(C_(31))和24-乙基羊毛甾烷(C_(32))。本... 一个新系列四环三萜烷C_(30)—C_(32)羊毛甾烷,于中国中部泌阳凹陷的第三系地层中检出。这些化合物通过GC,GC—MS以及与合成标样共标共注,确定为8β(H),9α(H)-羊毛甾烷(C_(30)),24-甲基羊毛甾烷(C_(31))和24-乙基羊毛甾烷(C_(32))。本文讨论了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可能形成机制以及地质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甾烷 生物标记物 地质样品
原文传递
IDENTIFICATION OF LANOSTANES AND THEIR POSSIBLY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IN BIYANG DEPRESSION
10
作者 张丽洁 汪本善 +5 位作者 邢福健 李汉城 麦碧娴 马万怡 朱照壁 程克明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0年第10期1260-1268,共9页
In the study, a series of C_(30)-C_(32) lanostane homolog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Eogene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s of Biyang depression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Based upon th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and simu... In the study, a series of C_(30)-C_(32) lanostane homolog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Eogene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s of Biyang depression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Based upon th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and simulating experiments, the idea that the generation of lanostane may mainly be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original organic inputs and low maturity has been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yang DEPRESSION LANOSTANE diagnostic ion organic input low MATURE CRUDE oi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