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药刺山柑果实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的GC-MS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谢丽琼 马东建 +1 位作者 薛淑媛 田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目的:为了研究刺山柑果实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成分。方法:使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对刺山柑果实的挥发油和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出46种挥发油,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约占总含量的83.14%;9种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为63.06%,出油率为15.6... 目的:为了研究刺山柑果实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成分。方法:使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对刺山柑果实的挥发油和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出46种挥发油,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约占总含量的83.14%;9种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为63.06%,出油率为15.6%。结论:GC-MS分析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 挥发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
下载PDF
高等植物铁氧还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6
2
作者 苟萍 索菲娅 马东建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3,共3页
该文介绍了高等植物中铁氧还蛋白(Fd)的结构,铁氧还蛋白与铁氧还蛋白:NADP+氧化还原酶(FNR)的相互作用,氧化还原电势和电子传递活性;阐述了铁氧还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关键词 铁氧还蛋白 NADP^+氧化还原酶 氧化还原电势 电子传递活性
下载PDF
新疆甜瓜Fom-2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惠新 李冠 +1 位作者 马东建 王贤磊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3期9-12,共4页
近年来甜瓜枯萎病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分离克隆甜瓜抗病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甜瓜抗病品性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甜瓜枯萎病危害的新途径。根据已知Fom-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新疆甜瓜抗病性品种黄旦子中扩增出580bp的c... 近年来甜瓜枯萎病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分离克隆甜瓜抗病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甜瓜抗病品性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甜瓜枯萎病危害的新途径。根据已知Fom-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新疆甜瓜抗病性品种黄旦子中扩增出580bp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它与已发表Fom-2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基因片段,命名为X-Fom-2。以X-Fom-2为探针对新疆甜瓜黄旦子、伽什瓜、红心脆、金丽-2号进行Southernblot和Northernblot,结果表明,X-Fom-2以多拷贝形式存在。X-Fom-2在抗病品种黄旦子、金丽2号有表达且在病原菌诱导后增强,而在感病品种伽什瓜、红心脆中没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枯萎病 Fom-2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速生杨与钻天杨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苟萍 李冠 马东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56-659,共4页
测定了速生杨与钻天杨的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速生杨的叶绿素、脯氨酸、脱落酸、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钻天杨.但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且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细胞膜通透性较高.
关键词 速生杨 钻天杨 生理生化特性 比较研究 杨树 造林树种
下载PDF
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丽琼 杨毅 +1 位作者 马东建 李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0-202,205,共4页
以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诱导的毛状根为材料,采用固体和液体不同培养方式提供种源,实验分析了毛状根种子来源、培养方式、培养温度、转速和通气量等因素对甘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研究了甘草毛状根的摇瓶培养,5L发酵培养,并完成了10L搅拌... 以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诱导的毛状根为材料,采用固体和液体不同培养方式提供种源,实验分析了毛状根种子来源、培养方式、培养温度、转速和通气量等因素对甘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研究了甘草毛状根的摇瓶培养,5L发酵培养,并完成了10L搅拌式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毛状根接种量为1‰~3‰、培养温度为25℃、转速为40r/min、通气量为0.5vvm条件下,10L搅拌式培养的甘草毛状根的生物量在60d可增殖55~60倍,不低于摇瓶培养。高效液相法检测出甘草毛状根中甘草酸含量为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毛状根 体系
下载PDF
德国黄胡蜂在新疆北部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吴卫 马东建 +1 位作者 范兆田 唐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5-711,共7页
【目的】摸清广泛分布德国黄胡蜂的资源状况并对其进行利用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新疆北疆各地共124个采集点进行野外调查;在新疆大学校园和昌吉农业示范区建立固定的观察点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德国黄胡蜂广泛分布于... 【目的】摸清广泛分布德国黄胡蜂的资源状况并对其进行利用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新疆北疆各地共124个采集点进行野外调查;在新疆大学校园和昌吉农业示范区建立固定的观察点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德国黄胡蜂广泛分布于北疆海拔450-1 600 m阔叶林带、农田、和人类的生活区,最适海拔为500-900 m的区域;对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每年4-10月多在地下筑多层纸质巢;肉食性兼嗜食甜食,攻击性较强;日常行为包括捕食、取水、筑巢,最佳活动温度20-30℃;蜂后繁殖力强,1只蜂巢中成虫最多可达数千只,性别从春季至秋季按"完全雌性—雌雄混合—雄性居多"的规律演变;以交配后的蜂后越冬至来年4月,重新建巢并繁殖产生新的种群;【结论】德国黄胡蜂种群多、数量大,在北疆的分布区域与人类的生活区域重叠,因而在北疆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胡蜂之一,可通过定期在城市防除、在农、林区予以警示保护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黄胡蜂 北疆 分布 生物学特性 防治与利用
下载PDF
陆地棉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和遗传转化条件初探
7
作者 苟萍 计巧灵 +1 位作者 李冠 马东建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324-329,共6页
以陆地棉 (冀棉 2 0 )下胚轴为外植体 ,在含 KT0 .3 mg/ L和 2 ,4-D0 .0 8mg/ L的 MS培养基上 ,诱导产生了胚性愈伤组织 .继代培养不需要添加激素 ,胚性愈伤组织即可分化为胚状体 ,并萌发出小芽 .胚状体萌发过程与合子胚相似 ,但出现了... 以陆地棉 (冀棉 2 0 )下胚轴为外植体 ,在含 KT0 .3 mg/ L和 2 ,4-D0 .0 8mg/ L的 MS培养基上 ,诱导产生了胚性愈伤组织 .继代培养不需要添加激素 ,胚性愈伤组织即可分化为胚状体 ,并萌发出小芽 .胚状体萌发过程与合子胚相似 ,但出现了一些畸形胚 .解剖学方法观察发现 ,这些畸形胚的维管束系统不明显或形态异常 .以农杆菌介导法对冀棉 2 0胚状体及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雪花莲凝集素 (GNA)基因的遗传转化条件探索 ,并以GUS基域瞬间表达检测加以证实 ,得出农杆菌的浓度为 O.D60 0 =0 .8时 ,浸染时间为 5 min,共培养时间为 3d,筛选培养基中卡那霉素浓度为 75 mg/ L,对冀棉 2 0胚状体及胚性愈伤组织转化是较为合适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 陆地棉 胚状体 GNA基因 遗传转化 GUS基因 胚性愈合组织 胚胎发生
下载PDF
弱光下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小东 张宏芝 +6 位作者 李冠 雷斌 马东建 赵奇 陈兴武 乔旭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4-1031,共8页
【目的】光照对光合作用至关重要。弱光影响作物的生长,尤其影响作物的光合效率,进而影响其产量。研究通过外源施加生长调节剂来促进弱光下小麦的生长,明确生长调节剂对弱光下小麦生长的调控作用,为减轻果麦间作果树对小麦的遮荫提供理... 【目的】光照对光合作用至关重要。弱光影响作物的生长,尤其影响作物的光合效率,进而影响其产量。研究通过外源施加生长调节剂来促进弱光下小麦的生长,明确生长调节剂对弱光下小麦生长的调控作用,为减轻果麦间作果树对小麦的遮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弱光条件下,选用新春37号小麦作为试验对象,分别在小麦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外源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以清水喷施作为对照,抽穗后期分析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与光合强度变化。【结果】通过外源施加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弱光条件下小麦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提高SOD、CAT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在弱光环境下当外源施加5 mg/L细胞分裂素+0.02%油菜素内酯+少许吐温时有助于小麦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长调节剂 光合效率 生理生化指标 弱光
下载PDF
荒漠竹节虫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新燕 史雯 +2 位作者 马东建 范兆田 吴卫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3-400,共8页
荒漠竹节虫Sceptrophasma bituberculatum(Redtenbacher)是一种珍稀的典型内陆荒漠拟态昆虫,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因其种群数量较少且很难被发现而鲜有报道。通过四年的室内和室外观察结果表明:与该目其它已报道种类相比,... 荒漠竹节虫Sceptrophasma bituberculatum(Redtenbacher)是一种珍稀的典型内陆荒漠拟态昆虫,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因其种群数量较少且很难被发现而鲜有报道。通过四年的室内和室外观察结果表明:与该目其它已报道种类相比,该物种无翅,其外形、体壁结构、体色等较于内陆干旱荒漠环境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化;生活史也明显不同:一年一代,当年产出的卵不经滞育即可进行个体发育,7月初孵化,以4龄若虫越冬,蜕皮5次后,成虫于次年5月中旬羽化,5月中旬开始产卵,没有发现雄性个体。本文还报道了其卵的外部形态结构、附肢再生及生存现状等。对其生物学及荒漠适应性的了解有助于荒漠昆虫起源和进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竹节虫 生物学 准噶尔盆地 绢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