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STS教育及其模式建构 被引量:19
1
作者 马会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7,共4页
分析了STS及STS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阐明了我国STS教育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指出我国STS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和应具有的内容 ,最后对我国STS教育模式的建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国 STS STS教育 教育模式 科学 技术 社会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 学校教育
下载PDF
试论技术客体的二元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马会端 陈凡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2-84,共3页
分析了技术客体的二元性,即结构属性与功能属性。陈述了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二元属性关系并不简单地适合于因果对应律,此二元属性统一的基础应该是基于因果关系之上的实用主义准则。在揭示出技术客体二元属性统一的准则之后,对... 分析了技术客体的二元性,即结构属性与功能属性。陈述了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二元属性关系并不简单地适合于因果对应律,此二元属性统一的基础应该是基于因果关系之上的实用主义准则。在揭示出技术客体二元属性统一的准则之后,对技术客体的设计范式进行了思考,提出技术客体的设计应该是一种二元设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客体 技术结构 技术功能
下载PDF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国际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马会端 陈凡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6-112,共7页
第24届国际STS会议表现出多元化研究趋势。在既定的大会主题下,学者们分别对埃吕尔技术社会思想,技术与能源环境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涉及STS教育、技术民主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技术伦理、技术创新等诸多层面的问题。既... 第24届国际STS会议表现出多元化研究趋势。在既定的大会主题下,学者们分别对埃吕尔技术社会思想,技术与能源环境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涉及STS教育、技术民主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技术伦理、技术创新等诸多层面的问题。既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又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S 雅克·埃吕尔 生态 能源 环境 STS教育
下载PDF
“技术思考”的哲学反思——J.C.皮特技术哲学思想评析及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马会端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6-50,共5页
以J C 皮特2000年出版的代表作《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一书为起点,概述了皮特技术哲学思想基本观点以及所引发论争的焦点,分析了"皮特现象",即国际学术界对皮特技术哲学的反响。以此指出,我们应注重技术哲学的基础研究... 以J C 皮特2000年出版的代表作《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一书为起点,概述了皮特技术哲学思想基本观点以及所引发论争的焦点,分析了"皮特现象",即国际学术界对皮特技术哲学的反响。以此指出,我们应注重技术哲学的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哲学研究的建制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技术思考 J.C.皮特 建制化 技术认识模式 科学变迁
下载PDF
从“问题对话”到“方法转向”——“李约瑟难题”研究进路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会端 黄青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追问;该问题是限定在本体论的阐述上,还是基于问题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论研究去追寻问题带给人们的认识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二十年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了该问题表述所蕴涵的确定与不确定相统一的本质,进而探讨其研究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以及该研究转向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研究历程 方法转向 研究原则
下载PDF
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动向与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马会端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07,共4页
关键词 技术哲学 国际 技术空间 全球化 SPT 美国
下载PDF
技术形象的后现代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会端 王志平 彭兴华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34-38,共5页
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技术在社会中的形象的不同认识。从由于科技水平低下而使人们对自然敬畏,到科技的发达而使人们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进而形成技术统治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再到由于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面性而使人们对技术... 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技术在社会中的形象的不同认识。从由于科技水平低下而使人们对自然敬畏,到科技的发达而使人们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进而形成技术统治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再到由于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面性而使人们对技术产生困惑,技术在人们的心目中也逐渐演变为斯芬克斯、宙斯、撒旦等形象,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技术的不同态度。对新时代,或当人类逐渐走向后现代社会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技术的社会形象问题,从科技史与自然观的角度加以历史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现时代技术问题以及由于技术应用而出现的社会问题,还应该依靠技术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进而走向技术乐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形象 技术理性 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
下载PDF
PSTS——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进化
8
作者 马会端 都明空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39-242,共4页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与技术研究 STS哲学
下载PDF
论电子场景下现代科学教育的重塑
9
作者 马会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历史上的科学教育经历了由"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再到"通才教育"转变的过程。"通才教育"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但IT(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科学教育中所形成的特定"电子场景... 历史上的科学教育经历了由"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再到"通才教育"转变的过程。"通才教育"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但IT(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科学教育中所形成的特定"电子场景"使得科学教育致力于追求普遍显性知识的"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缺失了隐性意会知识的养成,而后者是现代"通才教育"所必需的。现代科学教育应该重塑"通才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STS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电子场景 通才教育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下载PDF
知识创新与创新体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凡 邢怀滨 +1 位作者 马会端 唐丽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7-10,共4页
从知识创新与创新能力、知识创新与创新体系,以及我国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创新体系的意义等方面,以比较和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各... 从知识创新与创新能力、知识创新与创新体系,以及我国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创新体系的意义等方面,以比较和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种模式。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创新 创新能力 创新体系
下载PDF
技术传播与文化整合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凡 马会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41-245,共5页
技术转移与传播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关技术的转移与传播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分别论述。从社会文化的层面阐述了技术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在地域之间转移与扩散时社会文化对于技术的整合 ,指出不同... 技术转移与传播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关技术的转移与传播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分别论述。从社会文化的层面阐述了技术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在地域之间转移与扩散时社会文化对于技术的整合 ,指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观念、文化主体以及文化圈层对于技术实现与社会融合时所表现的不同功能。通过系统地分析社会文化对技术的整合 ,深刻揭示了技术传播中文化因素影响的重要性。文化因素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从哲学的角度阐发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文化 整合
下载PDF
东北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凡 马会端 张明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13-316,共4页
论述了STS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进程,指出STS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其宗旨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明确指出:STS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把科学看做一种认知过程,把技... 论述了STS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进程,指出STS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其宗旨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明确指出:STS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把科学看做一种认知过程,把技术看做一种生产过程,同时还把科学技术看做一种社会过程,它们是一个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在对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东北亚国家STS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后,分析了STS研究的历史阶段性,并进一步提出了21世纪东北亚的STS研究应朝着区域化、建制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与技术研究
下载PDF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春艳 张丽 马会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9,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关注的是其美学思想,但多数忽视这一理论的政治意含;1990年代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马尔库塞美学研究主要是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突出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关注的是其美学思想,但多数忽视这一理论的政治意含;1990年代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马尔库塞美学研究主要是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突出的是这一理论的政治效应;进入2000年以来,技术哲学的发展使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中关注技术的内容得以彰显,在对马尔库塞美学的解读中也加入技术的元素,认为马尔库塞晚年向美学的回归是要解决工业社会中技术发展对个体造成的压抑以及相应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的全面解放的实现也最终寄托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这成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技术美学 审美政治 解放美学
下载PDF
基因工程技术的伦理沉思
14
作者 陈凡 赵迎欢 马会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以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重性为基点,在肯定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产生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分析了基因工程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不确定性可能给人类带来滞后效应的损害;指出了基因资源、基因歧视等一系列伦理问题为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提出... 以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重性为基点,在肯定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产生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分析了基因工程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不确定性可能给人类带来滞后效应的损害;指出了基因资源、基因歧视等一系列伦理问题为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提出的伦理挑战,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提出了保证和促进基因工程技术健康发展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基因工程 基因资源 技术伦理
下载PDF
技术形态情境下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文国 陈凡 马会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3,共5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知之甚少,占主导地位的是经验型技术形态。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实体型技术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开始借助所掌握的自然规律去驾驭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知之甚少,占主导地位的是经验型技术形态。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实体型技术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开始借助所掌握的自然规律去驾驭自然,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开始破坏自然环境。新技术革命以后知识型技术形态取得主导地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在全面异化的同时反思能力也在提高,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形态 人与自然 生产方式
下载PDF
技术社会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评《解析技术:“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
16
作者 赵建军 马会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46-249,共4页
阐述了《解析技术 :“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一书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指出该书不是仅仅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 ,而是从整体上将“技术—社会—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客体 ,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际... 阐述了《解析技术 :“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一书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指出该书不是仅仅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 ,而是从整体上将“技术—社会—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客体 ,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际上是一种STS视野下的技术社会学研究 ,这是该书的逻辑研究起点和立意新颖之处。书中既有从哲学层面对技术本质的基本探讨 ,又有从社会学层面对文化与技术关系的分析 ,最后又将这种多元探讨纳入STS这一独特的研究方向 ,并进而走向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哲学 技术社会学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逻辑演进——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的解读
17
作者 张文国 陈凡 马会端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12,共4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其中理论前提即立论依据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二重性,即人对自然而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理论中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理论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其中理论前提即立论依据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二重性,即人对自然而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理论中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理论指向是共产主义状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异化 和解 共产主义
下载PDF
当代技术与传统伦理冲突的根源探析
18
作者 黄青锋 马会端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6-49,共4页
技术与伦理的冲突根源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切入问题的视角还是挖掘问题的深度都值得进一步探讨。从技术的定义出发,通过对技术的五大特征及两大属性的归纳,揭示出技术的本质,并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其与伦理冲突... 技术与伦理的冲突根源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切入问题的视角还是挖掘问题的深度都值得进一步探讨。从技术的定义出发,通过对技术的五大特征及两大属性的归纳,揭示出技术的本质,并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其与伦理冲突的根源。在当今高技术主导的社会,功利主义是两者发生冲突的催化剂,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两者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传统伦理 冲突 根源
下载PDF
大数据系统推介下的网络消费异化:表征、溯因及消解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会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7,共7页
大数据推介系统促进了网络消费的便捷性、多样性以及普遍性。消费异化、网络消费异化、大数据推介系统以及网络消费行为自由异化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网络消费异化是消费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大数据推介系统则构成了网络消费中消... 大数据推介系统促进了网络消费的便捷性、多样性以及普遍性。消费异化、网络消费异化、大数据推介系统以及网络消费行为自由异化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网络消费异化是消费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大数据推介系统则构成了网络消费中消费行为自由异化的技术诱因。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对象、消费环境异化等是导致网络消费异化问题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共同构成了人们进行消费选择的前提条件,并由此导致了网络消费选择中符号化、同质化、被动化等消费行为自由异化的现象。网络消费作为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一种手段,基于现实需求的自由消费行为在大数据系统推介下产生了自由的异化,或者说成了一种受大数据推介技术所宰制的异化了的消费自由。在本质上,这种异化了的消费自由是一种消极的消费自由。因此,要在技术开发与实践过程中确立道德责任,促进技术应用者内在德性的养成,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建立在自决的判断和选择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网络消费 消费异化 消费行为 自由异化
下载PDF
跨越“信息孤岛”:网络社会交往的技术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会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19,共9页
网络社会交往是基于网络媒介技术的一种信息交往方式,互联网信息环境影响网络社会交往的组织结构与方式。网络媒介既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也因其具有信息的多元性与认知导向性以及公众信息选择的被动性与意见趋同性,而... 网络社会交往是基于网络媒介技术的一种信息交往方式,互联网信息环境影响网络社会交往的组织结构与方式。网络媒介既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也因其具有信息的多元性与认知导向性以及公众信息选择的被动性与意见趋同性,而形成网络不同交往群体相互割裂的意见壁垒,产生了“信息孤岛”现象。网络“信息孤岛”现象实际上凸显网络信息交往的媒介决定论本质,这需要人们对媒介决定性作用进行反思和重构,从社会文化意义上纠正媒介技术应用的偏向性,由此超越技术工具理性,摆脱媒介技术的控制逻辑,维护网络信息空间秩序,实现网络信息交往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孤岛 网络社会交往 媒介决定论 技术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