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见所未见
1
作者 马修·柏利塞维兹 林翼 《艺术界》 2012年第6期184-187,18,共4页
对关心广州三年展的人来说,三年展已经失去“三年”这个节奏。事实上.这届三年展是在2008年由高士明策划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后的四年,而非三年。不过,一系列启动展解决了这道棘手的数学题。第一个启动展是“... 对关心广州三年展的人来说,三年展已经失去“三年”这个节奏。事实上.这届三年展是在2008年由高士明策划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后的四年,而非三年。不过,一系列启动展解决了这道棘手的数学题。第一个启动展是“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而这一名字也恰好反映了广东美术馆新馆长罗一平略有争议的就任。无论三年展延期的理由是什么,馆长的换届无疑会冲击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部分的规划。进而影响当地的艺术生态。三年展开幕时,本地艺术家的缺席以及外围展的缺失非常显著地反映了这种感觉。尽管如此,“见所未见”——由居于英国的姜节泓以及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的本届广州双年展仍非常值得一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广东美术馆 2008年 当代艺术 艺术生态 后殖民 数学题 元问题
原文传递
董文胜:隐晦的肉体
2
作者 马修·柏利塞维兹 《艺术当代》 2009年第7期101-103,共3页
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主体,宛若是艺术家与其自身、其趣味及这个世界之间不问断的对话。每件作品都是在一系列描述性隐喻中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这种对话的展开.旧的领域被重温与翻新。董文胜的对话正不断地收与放,如胸腔般呼吸着生... 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主体,宛若是艺术家与其自身、其趣味及这个世界之间不问断的对话。每件作品都是在一系列描述性隐喻中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这种对话的展开.旧的领域被重温与翻新。董文胜的对话正不断地收与放,如胸腔般呼吸着生命之息;而有心者也许能从其中微妙且不可捉摸的线索中推断出这一对话的主旨。这种对话在地方传统与泛世性之间、自然与人对自然的占有欲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摇摆。他的表述借引自杂乱的时代与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体 隐晦 创作主体 艺术家 对话 描述性 占有欲 自身
原文传递
胡项城的常在哲学
3
作者 马修·柏利塞维兹 《艺术当代》 2011年第2期28-31,共4页
核弹落在广岛和长崎的那年,赫胥黎出版了《常在哲学》一书,探讨了“神圣现实”的概念。那个古怪时刻是核弹爆炸催生的,它不只在旷古的天平上摧毁了大量生命,更使得“上帝已死”的观念得到了直观呈现。赫胥黎的著作试图指出一个跨越... 核弹落在广岛和长崎的那年,赫胥黎出版了《常在哲学》一书,探讨了“神圣现实”的概念。那个古怪时刻是核弹爆炸催生的,它不只在旷古的天平上摧毁了大量生命,更使得“上帝已死”的观念得到了直观呈现。赫胥黎的著作试图指出一个跨越时代、文化和哲学的无所不在的真实,或者说“从一切内在的、超验的知识出发,指明人的终极归宿的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赫胥黎 胡项城 超验 伦理 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