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结合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肿瘤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松柳 徐建宇 +2 位作者 李剑 马健力 刘珊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方式结合临床路径(CP)教学模式对肿瘤教学中实习生考核成绩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于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附属肿瘤医院实习的临床本科实习生分为A组和B组,各50名。A...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方式结合临床路径(CP)教学模式对肿瘤教学中实习生考核成绩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于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大附属肿瘤医院实习的临床本科实习生分为A组和B组,各50名。A组给予CP教学模式,B组给予PBL教学方式结合CP教学模式,两组均教学3周。比较两组招录情况,教学3周后各项考核成绩、对各项问题认可度的调查结果及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情况,教学前、教学3周后的批判性思维及沟通能力评分。结果 教学3周后,B组理论成绩、操作能力、病例分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A组(P<0.05)。教学3周后,B组对问题(1)~(7)认可度占比均高于A组(P<0.05)。B组教学方式满意度优于A组(P<0.05)。与教学前比较,教学3周后,两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评分、沟通能力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结论 以PBL教学方式结合CP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实习生考核成绩、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进而提高实习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及对各项问题的认可度,且实习生对该教学方式满意度较高,教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教学 问题 临床路径 教学方式 认可度 满意度
下载PDF
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以三大国际电影节为例
2
作者 柴玥 马健力 《记者摇篮》 2023年第3期60-62,共3页
电影作为一门集视觉与听觉为一体的“第七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传播力量。电影通过影音手段强化艺术的商业化表达,成为媒介娱乐化的支柱。中国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 电影作为一门集视觉与听觉为一体的“第七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传播力量。电影通过影音手段强化艺术的商业化表达,成为媒介娱乐化的支柱。中国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实施“走出去工程”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扩大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塑造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国家形象。本文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的提名和获奖的中国电影,构建国际电影中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合理的中国形象,提升国际对华认知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国家形象 形象建构与传播
下载PDF
PD-L1蛋白与CD8^+TILs联合检测在可切除肺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健力 张明辉 +1 位作者 姬宏飞 徐向英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 PD-L1表达在可手术切除的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ADC)中的预后作用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PD-L1联合CD8+TILs表达对可切除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 目的 PD-L1表达在可手术切除的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ADC)中的预后作用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PD-L1联合CD8+TILs表达对可切除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肺腺癌患者104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灶标本PD-L1、CD8^+TILs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细胞中PD-L1阳性表达率为38. 5%(40/104),CD8^(high)TILs的阳性率为44. 2%(46/104)。CD8^(high)TILs与早期可切除ADC患者的TNM分期有关(P=0. 02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和CD8highTILs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关,可作为判断可切除AD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术后标本PD-L1表达及CD8highTILs浸润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该研究对于可手术切除ADC患者中针对PD-1/PD-L1途径的免疫疗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CD8^highTILs 肺腺癌 预后
下载PDF
B站“洋网红”视频对中国形象的呈现分析
4
作者 柴玥 京晨宇 马健力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91-204,共14页
B站“洋网红”凭借其独特的身份特征和丰富多样的创作内容,对中国形象进行着他者视角下的建构与传播,已经成为我国UGC传播矩阵中一支独特的传播力量。本文在梳理B站“洋网红”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与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B站... B站“洋网红”凭借其独特的身份特征和丰富多样的创作内容,对中国形象进行着他者视角下的建构与传播,已经成为我国UGC传播矩阵中一支独特的传播力量。本文在梳理B站“洋网红”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与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B站头部“洋网红”视频进行分析,探讨B站“洋网红”视频涉及中国形象的传播内容、符号框架、传播效果,提出“洋网红”主体的社会责任建构、主流媒体助力正面“洋网红”宣传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网红” 中国形象 传播内容 符号框架 传播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