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掘(英文)
1
作者 马克·奥登德菲尔 赫雷·莫耶斯 《藏学学刊》 2004年第1期27-39,299,共14页
本文对在西藏阿里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发现的前佛教时期的居住遗址的有关情况作了初步介绍。此遗址在1999年试掘后,2001年作了正式发掘,出土的碳十四材料表明,其年代在距今2065±65年左右。尽管遗址为后代的佛教建筑破坏,但可... 本文对在西藏阿里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发现的前佛教时期的居住遗址的有关情况作了初步介绍。此遗址在1999年试掘后,2001年作了正式发掘,出土的碳十四材料表明,其年代在距今2065±65年左右。尽管遗址为后代的佛教建筑破坏,但可以看出可能是一个至少有十座明显的建筑遗迹构成的小村落。不少遗迹埋藏在深浅不一的断壁残垣之下,但从表面上仍可探察出这些墙基的走向。房屋的形制一般为长方形,而房间的数量变化却很大,有的结构很简单,仅有一个单间和附属设施,而最大的房屋却有若干单间。虽然目前对于导致这种多样化的原因还不甚明了,但可能与家庭规模或构成大小、家庭成员年龄差别以及财富的多寡有联系。尽管如此,在结构特征和布置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共同性,比如每一座建筑的角落总有一处用石头围成的可能为火塘的设施;另外,在建筑的某一角落,有一处用石头或石板垒砌起来的可能为储藏仓的部分。诸如此类的特征,再加上我们所发现的陶片特征都相同,可以推断丁冬遗址所代表的是一种单一的文化传统,而没有发生过不同族群的更替。不同规模的建筑所出土的遗物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别,结构复杂的房子里出土较多的陶片甚至包括一定数量的砾石石器。遗址中最大的一间建筑包括很多小隔间,在它西边的隔间里有一块倒伏在地的石柱,可以看出它最初是置于一个岩石围成的基座中的。这块石柱高大约两米,取材于当地。尽管在它上面没有任何图像和文字材料,但它的形状无疑表达了生殖崇拜的意义。与此相仿的一块石柱发现于遗址的东缘,也是倒伏在一个岩石垒成的圈中,在周围我们发现了炭化的大麦和蔬菜种子。这块石柱无疑是遗址中曾经具有宗教礼仪用途的,不过具体的功能我们无从得知。与之相似的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石柱在西藏西部和整个喜马拉雅周边地区都很常见,但在一个真正的早期居住遗址中发现这还是第一次。本文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这一文化类型作出可能的探讨。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