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电针“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劼旎 吴松 +4 位作者 李丹 李方文卉 韩永丽 陈松 赵敏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第2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保护作用及时间规律。方法:本实验采用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0.5 h组、电针预处理1 h组、电针预处理...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保护作用及时间规律。方法:本实验采用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0.5 h组、电针预处理1 h组、电针预处理2 h组与电针预处理3 h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开胸后仅暴露心脏不做其它处理;模型组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缺血20 min,再灌注40 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其他电针预处理组分别于造模前0.5~3 h选取大鼠双侧“内关”穴进行电针,造模方法同模型组。观察各组左心室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内β-内啡肽、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及各电针预处理组的舒张末期压力、左室收缩期平均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预处理各组与模型组比较,LVEDP显著降低,LVSP、+dp/dtmax和-dp/dtmax水平有所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及各电针预处理组的β-内啡肽(β-EP)、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升高明显(P<0.05);电针预处理各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能显著下调β-EP、胰岛素、C肽和抵抗素的含量(P<0.05)。上述各项指标中,电针预处理2 h组和电针预处理3 h组优于电针预处理0.5 h组和电针预处理1 h组,电针预处理0.5 h组和电针预处理1 h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预处理2 h组和电针预处理3 h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构方面,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破坏显著,电针预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心肌组织结构有所改善。结论:电针预处理能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因子来降低心肌缺血对心功能的损害,且不同的预处理时间点对心肌组织的保护效应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间 电针 预处理 内关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功能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标本配穴”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线粒体结构及呼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严江天 陈茜 +3 位作者 李丹 马劼旎 谢俊 吴松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以心肌线粒体为切入,观察“标本配穴”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GAPDH、CS、CCO的酶活性及心肌组织ATP含量的影响,探讨“标本配穴”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雄性大... 目的:以心肌线粒体为切入,观察“标本配穴”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GAPDH、CS、CCO的酶活性及心肌组织ATP含量的影响,探讨“标本配穴”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标本配穴组,每组10只。模型组、标本配穴组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制备慢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标本配穴组在造模结束后取“内关”“足三里”“关元”电针干预10 min,疏密波,2~100 Hz,1 mA,连续21天。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结构变化,采用试剂盒检测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柠檬酸合成酶(CS)、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的酶活性及心肌组织AT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结构破坏明显,大部分线粒体出现变形空泡化;而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配穴组线粒体结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ATP含量、GAPDH、CS、CCO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但与模型组相比,标本配穴组4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且心肌组织ATP含量与GAPDH、CS、CCO活性成线性相关。结论:在慢性心肌缺血状态下,标本配穴电针可提升线粒体呼吸酶活性,增加有氧呼吸产能效率,改善心脏能量代谢,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结构破坏,对心肌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本配穴 慢性心肌缺血 线粒体超微结构 GAPDH CS CCO
下载PDF
针灸治未病临床思路探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松 马劼旎 +2 位作者 梁凤霞 唐宏图 王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209-6211,共3页
针灸治未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临床应用时应以调和阴阳、阴阳并重为治疗目的;治疗过程中应形神共养,养神为先;治疗原则上应协调脏腑,重在脾肾,共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以实现扶正祛邪;在具... 针灸治未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临床应用时应以调和阴阳、阴阳并重为治疗目的;治疗过程中应形神共养,养神为先;治疗原则上应协调脏腑,重在脾肾,共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以实现扶正祛邪;在具体方法上应突出灸治,具体应用过程中应综合调理,因病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治未病 临床思路 调和阴阳 阴阳并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