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桩基缺陷反射波存在的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吉静 《矿产勘查》 2001年第7期55-58,共4页
本文从波是介质质点的作用运动出发 ,阐述波形态与力过程、力形态的关系以及反射波是不同阻抗界面处介质质点运动突变产生作用力而形成 ;并且根据介质质点在波作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进一步论述介质质点的运动状态 ,即在波作用过程中质... 本文从波是介质质点的作用运动出发 ,阐述波形态与力过程、力形态的关系以及反射波是不同阻抗界面处介质质点运动突变产生作用力而形成 ;并且根据介质质点在波作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进一步论述介质质点的运动状态 ,即在波作用过程中质点是把其能量几乎完全传递给其所要传递的质点 ,运动迅速趋于静止 ,而并非在其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从而说明介质质点运动、作用的单向性。而后结合实践阐述桩体缺陷不同程度、不同变化形状的反射波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点 质点的作用 质点的运动 阻抗 反射波 反射波的形态
下载PDF
桩基缺陷反射波存在的特征
2
作者 马吉静 《华南铀矿地质》 2001年第2期18-24,共7页
本文从波是介质质点的作用运动出发,阐述波形态与力过程、力形态的关系以及反射波是不同阻抗界面处介质质点运动突变产生作用力而形成,并且根据介质质点在波作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一步论述介质质点的运动状态——在波作用过程中质... 本文从波是介质质点的作用运动出发,阐述波形态与力过程、力形态的关系以及反射波是不同阻抗界面处介质质点运动突变产生作用力而形成,并且根据介质质点在波作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一步论述介质质点的运动状态——在波作用过程中质点是把其能量几乎完全传递给其所要传递的质点,运动迅速趋于静止,而并非在其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从而说明介质质点运动、作用的单向性。并且结合实践阐述桩体缺陷不同程度、不同变化形状的反射波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波 桩基缺陷 质点运动 作用过程 受力情况 运动状态 波形特征 介质 作用力 单向性 体缺陷 形态 传递 静止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异常识别和推断——以溶洞探测和寻找地下水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吉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89-1498,共10页
文章结合大量的探测实践,构设了探测深度h与供电极距AB的经验关系式,关系式不仅说明深度与供电极距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地质性质对深度的影响,并因此引入测深调整因子.在此基础上,由深度的经验计算式导出了视电阻率计算式,视电阻率计算... 文章结合大量的探测实践,构设了探测深度h与供电极距AB的经验关系式,关系式不仅说明深度与供电极距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地质性质对深度的影响,并因此引入测深调整因子.在此基础上,由深度的经验计算式导出了视电阻率计算式,视电阻率计算式表明,均质完整大地或岩层断面电阻率场的分布规律是:从上(浅)到下(深)等值线规则分布、阻值规则增大;而不均质和不完整的地质岩层断面电阻率场的分布特点是:断面电阻率等值线杂乱不规则,有阻值不同的异常区域或圈闭异常,异常区域或圈闭异常大小、位置、形态无确定性.这两者是高密度电阻率法识别和推断目标地质体的基础.与不均质大地相比,目标地质体异常有其属性包括产生形成条件的一定的确定性,如溶洞有电性、大小、位置、形态上的确定性,富含水地层有电性和条件上的相应确定性.因此,依据均质大地、不均质大地和目标地质体各自的电阻率特点,以及实际的地质情况和成因条件,可对目标地质体的异常进行识别和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均质大地 不均质大地 规整等值线 不规整等值线 异常区域 圈闭异常
原文传递
界面波传播规则的多样性或不规则性——反射波、折射波判读目标体存在偏差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吉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7-223,共7页
文章依据机械波的实质即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运动,以及运动与力的关系,说明机械波的传播具有方向性;利用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介质中质点间的连结作用说明机械波的传播具有扩展性.在这两个思想观点上,深入分析研究入射波在界面激发产... 文章依据机械波的实质即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运动,以及运动与力的关系,说明机械波的传播具有方向性;利用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介质中质点间的连结作用说明机械波的传播具有扩展性.在这两个思想观点上,深入分析研究入射波在界面激发产生的力的方向状态的不定性,从而证明在界面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产生和传播不存在固定、唯一的规则:1一方向的入射波在界面产生的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是一定大小角范围的区域,在这波区域中,波的传播有一个主要的方向,即主波;2主波方向,不仅与入射波的方向有关,也决定于界面的性状.相同入射角,不同界面性状,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的主波方向不同;3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的扩展性传播和主波方向随界面性状的不确定性,使一定性状的平整界面,反射波有多同相轴的特点,最先的同相轴对应最短或较短的路径;性状不一或不平整的界面,反射波会有较弱的同相轴和排列、强度都不规则、杂乱的后续波;4产生沿界面传播的折射波不只有一方向的入射波,只要有足够的击发能量和一定的界面条件,就可能产生折射波,所以折射波存在着"阶次性".因为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传播的不规则性特点,所以,用唯一规则来判断探测目标体,就会产生偏差.本文给出了反射波、折射波"最短路径"的观点,由"最短路径"计算判断目标体应更接近实际.但"最短路径"在不同入射角范围内是有所差异的.在较小的入射角范围内,"最短路径"的反射波、折射波接近于垂直地面或垂直地面;随入射角的增大,"最短路径"的反射波、折射波的出射角有所增大.因此,在勘探工程中,计算判断目标体,应随入射角的增大,适当调整反射波、折射波出射角的量值.波传播与质点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地震勘探击发的方式和能量与波形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的扩展传播 方向性 不规则性 后续波 反射波 折射波
原文传递
质点的运动与波的形态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吉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7-1935,共9页
文章深入研究了波传播中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波传播中,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静态的作用,另一种是动态的作用.动态的作用就是波传播中一质点以一定的速度作用另一质点,速度不同,即时产生的应变就不同,速度越大,即时产生的... 文章深入研究了波传播中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波传播中,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静态的作用,另一种是动态的作用.动态的作用就是波传播中一质点以一定的速度作用另一质点,速度不同,即时产生的应变就不同,速度越大,即时产生的应变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而应变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就不同.波传播中质点间的这部分作用力称为"动作用力";相对于动态作用而言,静态的作用就是波传播中质点间没有相对运动速度的静态应变的作用.根据动作用和静作用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有关因素,文中给出了动作用力和静作用力的数学表达式,由动作用力和静作用力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较原波动方程更完善的波动方程.由新的波动方程,研究了波传播中质点的运动规律,得出了一个较合乎实际现象和规律的结论:波传播中质点的运动规律多数是一个脉冲的形态.而质点的运动形态就是波的形态的本质.波传播中"质点的运动是脉冲的形态"说明,介质中"一个力的作用"就只是"一个波脉冲".那么,波在介质中传播遇到界面或不同物质时,因界面的性状和物质的不同产生各个不同的力,各力就会形成各自的波脉冲,各波脉冲的组合就是界面性状或物质力学性质的反映.所以波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界面的性状或物质的力学性质.这一规律为我们在工程探测、检测中通过波形态的特性可对界面的性状和物质的属性作一定的判断,从而提高探测、检测工作中的合理性、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用力 作用介质 被作用介质 运动的脉冲形 界面性状 阻抗 阻抗的作用 波的极性 波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