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1
作者 金武 马学艳 +2 位作者 彭刚 陈琬雯 闻海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为了摸清国内梨形环棱螺的种质资源现状,提供下一步选择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材料。通过采集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湖南、广西、江西、贵州、湖北、浙江、广东典型分布省份的24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自壳顶开始顺时针设置2... 为了摸清国内梨形环棱螺的种质资源现状,提供下一步选择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材料。通过采集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湖南、广西、江西、贵州、湖北、浙江、广东典型分布省份的24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自壳顶开始顺时针设置24个地标点,并在第11~12、12~13、13~14、14~15、15~11、15~16个地标点之间等距设置15个半地标点。基于地标点和半地标点设置结果进行普氏叠印,并删除超过上四分位的异常值。采用薄板样条曲线法进行缺失值检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形态学变异进行分析。对不同地理群体的普氏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并根据不同群体之间的普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外部形态的主要变异位置是壳顶及螺口上缘。不同地理种群形态特征变异的集中性较差,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不能显著区别区分不同的群体。11个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长江流域群体和长江以南群体两大类。不同群体的外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外形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地理种群 几何形态 地标 半地标
下载PDF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在不同规格寄主鱼寄生效果及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马学艳 梁建超 +5 位作者 金武 吕国华 顾若波 徐跑 华丹 闻海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0-916,共7页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月桂酸(C12:0)和花生一烯酸(C20: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小规格寄主鱼更适合实际生产使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营养指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黑翼蚌 钩介幼虫 寄生 营养因子 生化指标 淡水石首鱼
下载PDF
平滑非负低秩图表示聚类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钱罗雄 陈梅 +2 位作者 张弛 张锦宏 马学艳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9-673,共15页
针对现有低秩图表示算法在构建表示图时未能精确捕获数据的全局表示结构、未能充分利用数据有效信息指导表示图的构建以及构建的表示图不具有适于聚类的连通结构等问题,提出了平滑非负低秩图表示聚类算法(SNLRR)。SNLRR采用一种更符合... 针对现有低秩图表示算法在构建表示图时未能精确捕获数据的全局表示结构、未能充分利用数据有效信息指导表示图的构建以及构建的表示图不具有适于聚类的连通结构等问题,提出了平滑非负低秩图表示聚类算法(SNLRR)。SNLRR采用一种更符合矩阵秩特性的对数行列式函数代替核范数平滑地估计秩,有效降低矩阵较大奇异值对秩估计的影响,平衡了所有奇异值对秩估计的贡献比重,增强秩估计的准确性,从而更精准地捕获数据的全局表示结构。为了更加准确地捕获数据局部表示结构,SNLRR引入距离正则项为每个数据点自适应地分配最优近邻学习表示矩阵。此外,SNLRR对表示矩阵的拉普拉斯矩阵施加秩约束,使最终学习到的表示图具有与簇个数相同数量的连通分量,即表示图具有适于聚类的连通结构。与八个对比算法在七个高维且分布复杂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SNLRR算法的聚类性能均优于八种对比算法,Accuracy平均提高了0.2073,NMI平均提高了0.1758。因此,SNLRR是一个能够有效处理维度高且分布复杂数据的图表示聚类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 低秩表示 秩约束 对数行列式低秩
下载PDF
池塘吊养梨形环棱螺净水效果试验初探
4
作者 金武 王海华 +5 位作者 余进祥 李燕华 马本贺 马学艳 闻海波 黄滨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4期14-16,共3页
为探索池塘尾水净化池吊养梨形环棱螺对水质的影响规律,在2×667m^(2)池塘中进行净水实验。结果显示:每亩吊养750kg时,3周内水质透明度可以达到1m。在不增加其它水处理功能单元的条件下,第1周到第3周氨氮、磷酸盐逐渐上升,硝酸盐、... 为探索池塘尾水净化池吊养梨形环棱螺对水质的影响规律,在2×667m^(2)池塘中进行净水实验。结果显示:每亩吊养750kg时,3周内水质透明度可以达到1m。在不增加其它水处理功能单元的条件下,第1周到第3周氨氮、磷酸盐逐渐上升,硝酸盐、浊度逐步减低。与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相比,亚硝酸盐从第1周到第3周逐渐升高直到第4周达到峰值。建议根据水质变化规律,搭配相应的水处理措施,充分发挥梨形环棱螺净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池塘 吊养 水质
下载PDF
环棱螺“蠡湖1号”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上)
5
作者 金武 马学艳 +1 位作者 陈琬雯 闻海波 《科学养鱼》 2023年第9期13-14,共2页
环棱螺“蠡湖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以2014年从无锡市芙蓉湖收集的10 000只野生环棱螺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壳宽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环棱螺“蠡湖1号”与野生... 环棱螺“蠡湖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以2014年从无锡市芙蓉湖收集的10 000只野生环棱螺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壳宽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环棱螺“蠡湖1号”与野生群体相比,体重提高28.54%,壳宽提高10.14%;适宜在江苏、湖北、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进行养殖,也可在室内循环水工厂化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棱螺 淡水渔业 养殖条件 苗种繁育 蠡湖 基础群体 野生群体 淡水水体
下载PDF
环棱螺“蠡湖1号”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下)
6
作者 金武 马学艳 +1 位作者 陈琬雯 闻海波 《科学养鱼》 2023年第10期11-13,共3页
三、稻田养殖(一)养殖稻田1.环棱螺“蠡湖1号”套养稻田综合种养时套养环棱螺“蠡湖1号”,养殖稻田应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1135.1-2017)的要求。2.环棱螺“蠡湖1号”主养低产、易受水淹浸泡、荒芜的稻田经改造后要确保田... 三、稻田养殖(一)养殖稻田1.环棱螺“蠡湖1号”套养稻田综合种养时套养环棱螺“蠡湖1号”,养殖稻田应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1135.1-2017)的要求。2.环棱螺“蠡湖1号”主养低产、易受水淹浸泡、荒芜的稻田经改造后要确保田埂高约60厘米、宽30~50厘米,蓄水深40~50厘米。预埋直径11厘米并带弯头的PVC管作为进、排水管。进水口安装尼龙筛绢网兜用于水体过滤,网兜规格为50目、长100厘米、直径30厘米。排水口用镀锌钢丝网栅栏防逃,网目为20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棱螺 镀锌钢丝 PVC管 稻田养殖 蠡湖 苗种繁育 排水口 筛绢网
下载PDF
铜离子胁迫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急性毒性、抗氧化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吕国华 郑冰清 +6 位作者 马学艳 金武 李红霞 宋长友 徐跑 顾若波 闻海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9-948,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铜离子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完善铜离子对鱼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并指导淡水石首鱼的健康养殖。[方法]在(17±1)℃曝气自来水中,采用等间对数法在0.1~1.5 mg·L^(-1)Cu^(2+)范围内选取5个梯度探究Cu...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铜离子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完善铜离子对鱼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并指导淡水石首鱼的健康养殖。[方法]在(17±1)℃曝气自来水中,采用等间对数法在0.1~1.5 mg·L^(-1)Cu^(2+)范围内选取5个梯度探究Cu^(2+)浓度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死亡率的影响;选取0.197 mg·L^(-1)Cu^(2+)进行96 h胁迫试验并取样,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谷胱甘肽(GS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Na^(+)-K^(+)-ATP酶(Na^(+)-K^(+)-ATPase)、α-淀粉酶(α-AMS)、脂肪酶(LP)和胃蛋白酶(PP)活性和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Cu^(2+)胁迫淡水石首鱼幼鱼96 h死亡概率的回归方程为Y=1.4355X+0.0382,(R^(2)=0.8273),半致死浓度为0.291 mg·L^(-1),安全浓度为0.029 mg·L^(-1)。Cu^(2+)胁迫对CAT、SOD、GPx、GSH、ALT、AST、Na^(+)-K^(+)-ATPase、α-AMS、LP、PP等酶活性和COR、MDA含量及T-AOC影响显著。在受到Cu^(2+)胁迫后SOD、GPx、GSH、Na^(+)-K^(+)-ATPase、α-AMS、LP、PP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均显著上升,在4 h时达到最大,随后不同程度下降,其中T-AOC和Na^(+)-K^(+)-ATPase、α-AMS活性在96 h又恢复正常水平。CAT活性在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96 h又恢复正常。MDA含量及ALT和AST活性受Cu^(2+)胁迫后不断升高,MDA含量从4 h开始,ALT和AST活性从12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均在96 h达到最大值。[结论]Cu^(2+)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危害等级为剧毒,0.197 mg·L^(-1)Cu^(2+)胁迫对肝脏抗氧化酶、鳃Na^(+)-K^(+)-ATP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对SOD、GPx、GSH、Na^(+)-K^(+)-ATPase、α-AMS、PP等酶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起到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对CAT、ALT、AST、LP酶活性和MDA含量起到促进作用。CAT应激响应速度较其他抗氧化酶滞后,SOD是受到Cu^(2+)胁迫最敏感的抗氧化酶,可作为鱼类早期Cu^(2+)污染的首选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石首鱼幼鱼 Cu 2+胁迫 急性毒性 抗氧化酶 消化酶
下载PDF
橄榄蛏蚌池塘生态养殖试验
8
作者 沙青 张静 +5 位作者 马学艳 陈鹏飞 金武 陈琬雯 李艳萍 闻海波 《科学养鱼》 2023年第11期48-49,共2页
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阜阳市水产管理局等单位首次突破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并对橄榄蛏蚌池塘养殖技术和模式开展相关试验,总结了2019-2022年橄榄蛏蚌池塘生态养殖试验结果,以期为橄榄蛏蚌池塘生态养殖... 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阜阳市水产管理局等单位首次突破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并对橄榄蛏蚌池塘养殖技术和模式开展相关试验,总结了2019-2022年橄榄蛏蚌池塘生态养殖试验结果,以期为橄榄蛏蚌池塘生态养殖推广提供参考。通过近4年的养殖示范推广,橄榄蛏蚌生态养殖已在安徽、江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养殖面积逐步增加,其“不争地、不增饵”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也越来越受养殖户关注并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渔业 生态养殖 养殖示范 养殖面积 人工繁育 池塘养殖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阜阳市
下载PDF
褶纹冠蚌钩介幼虫非寄生变态发育观察及早期稚蚌的生长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学艳 徐云涛 +4 位作者 闻海波 金武 徐跑 华丹 顾若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1-398,共8页
为揭示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特征及过程,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实现了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的非寄生变态发育。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发育进行了系列观察,对非寄生变态发育的稚蚌后期生长发... 为揭示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特征及过程,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实现了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的非寄生变态发育。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发育进行了系列观察,对非寄生变态发育的稚蚌后期生长发育进行跟踪研究,并分析了底泥和光照两种环境因子对稚蚌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钩介幼虫的外部形态及大小未出现显著性变化,而斧足、鳃丝、外套膜及内脏团等组织器官逐步形成;在培养第3天,幼虫可见斧足雏形,鳃丝、外套膜纤毛尚未发现;在培养第6天,斧足成形,可见斧足侧沟,外套膜纤毛稀疏,鳃丝出现;培养第9天,斧足纤毛、外套膜纤毛增多,鳃丝密集。稚蚌投喂30d后,鳃丝基本成形。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对稚蚌存活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1),而光照无显著性影响(P>0.05)。该结果为蚌科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也通过对稚蚌生长的评估证实了体外培养是蚌类人工繁育及保护的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纹冠蚌 钩介幼虫 稚蚌 非寄生变态 发育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营养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学艳 杜兴伟 +4 位作者 闻海波 金武 徐跑 华丹 顾若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2-476,共5页
为探索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不同寄生阶段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游离脂肪酸、总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 为探索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不同寄生阶段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游离脂肪酸、总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点,寄生组与对照组鱼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肝脏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在寄生后期(12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寄生前期(2 d)、中期(5 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血浆、肌肉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对照组鱼在寄生中期和后期肝脏总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肌肉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寄生组鱼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寄生中期和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鱼肝脏游离氨基酸在寄生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前期、中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钩介幼虫寄生会导致肝脏游离脂肪酸降低,血浆及肝脏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推测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可能是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的关键营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钩介幼虫 寄生 营养指标
下载PDF
饵料、底质与养殖密度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学艳 徐良 +4 位作者 闻海波 金武 徐跑 华丹 顾若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78-1681,共4页
【目的】寻找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合适的饵料、底质和养殖密度以提高紫黑翼蚌稚蚌成活率。【方法】本文分三部分研究了饵料与底质、不同处理方式饵料、养殖密度对早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一部分测试了饵料与底质对稚蚌的影... 【目的】寻找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合适的饵料、底质和养殖密度以提高紫黑翼蚌稚蚌成活率。【方法】本文分三部分研究了饵料与底质、不同处理方式饵料、养殖密度对早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一部分测试了饵料与底质对稚蚌的影响;第二部分测试了投喂2种不同处理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的影响;第三部分测试了养殖密度对稚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A1、A2组的稚蚌生长较快,壳长、壳高均显著高于A3组(P<0.05);而A1、A2组的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B1、B2组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C3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组稚蚌生长率显著高于C3组(450只/箱)(P<0.05)。【结论】黄泥和塘泥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及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添加微拟球藻能显著提高稚蚌成活,促进稚蚌生长发育,投喂破壁和未破壁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适宜的稚蚌养殖密度为300只/箱。本研究结果对我国紫黑翼蚌苗种的规模化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黑翼蚌 饵料 底质 成活 生长
下载PDF
淮河橄榄蛏蚌营养成分及矿物质元素季节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学艳 孙光兴 +7 位作者 王林 徐东坡 金武 吕国华 徐跑 丁图强 闻海波 顾若波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0期90-94,119,共6页
为评估橄榄蛏蚌的营养价值,以淮河橄榄蛏蚌为材料,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及生化方法测定了软体部营养成分及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在3月、6月、9月、12月含肉率在58.03%~62.61%,6月含肉率显著低于12月(P<0.05),与3月、... 为评估橄榄蛏蚌的营养价值,以淮河橄榄蛏蚌为材料,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及生化方法测定了软体部营养成分及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在3月、6月、9月、12月含肉率在58.03%~62.61%,6月含肉率显著低于12月(P<0.05),与3月、9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月与3月、9月含肉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分、粗脂肪无显著季节性差异(P>0.05),粗蛋白在6月、9月、12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低于3月(P<0.05),灰分在6月、9月、12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3月(P<0.05);淮河橄榄蛏蚌软体部(干物质)含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总氨基酸含量在52.12%~54.31%之间,必需氨基酸含量在20.57%~21.94%,呈味氨基酸含量在19.09%~19.43%,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在4个季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检测元素中,Hg因含量低而未检出,检测结果显示Mn、Fe、Zn、Cu、Pb、Cd这6种元素在4个季节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橄榄蛏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好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蛏蚌 营养成分 矿物质元素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血浆种类和温度对褶纹冠蚌钩介幼虫非寄生变态发育及早期稚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学艳 闻海波 +3 位作者 金武 华丹 徐跑 顾若波 《农学学报》 2019年第2期72-77,共6页
为完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和理论,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血清、温度对钩介幼虫的变态发育影响,并对早期稚蚌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鳙鱼血浆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极显著高于马血清、牛血清组(P<0.01);18℃培... 为完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和理论,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血清、温度对钩介幼虫的变态发育影响,并对早期稚蚌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鳙鱼血浆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极显著高于马血清、牛血清组(P<0.01);18℃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均显著高于30、24℃(P<0.05);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生物学零度为9.34℃,有效积温为102.84℃·d;早期稚蚌养殖一个月后,鳙鱼血浆培养的稚蚌成活率最高(P<0.05),鳙鱼血浆组稚蚌壳长显著高于牛血清组、马血清组组(P<0.05);稚蚌在3个养殖温度下,温度越低,成活率越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鳙鱼血浆为营养源、18℃条件下培养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率最高,稚蚌养殖成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褶纹冠蚌 钩介幼虫 变态发育 稚蚌
下载PDF
复合改性纳米TiO_2的抗紫外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学艳 王刚 +3 位作者 杨桂军 陈慧媛 李小松 林红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以及偶联剂和有机物(山梨醇、油酸、钛酸酯、聚乙二醇6000)复合对纳米二氧化钛(TiO_2)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偶联剂和复合改性剂对纳米TiO_2抗紫外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粒径分析、沉降试验、傅里叶...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以及偶联剂和有机物(山梨醇、油酸、钛酸酯、聚乙二醇6000)复合对纳米二氧化钛(TiO_2)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偶联剂和复合改性剂对纳米TiO_2抗紫外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粒径分析、沉降试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同步热分析等对改性前后的纳米TiO_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H570+聚乙二醇6000复合改性的纳米TiO_2二次粒径最小,平均粒径为0.047μm;沉降试验中其上清液在350 nm处的吸光度达最高为1.067 76;吸油值最大达86.19 cm^3/g,呈现良好的分散性和疏水性。另外,KH570+聚乙二醇6000改性的纳米TiO_2具有相对最强的紫外吸收能力,而且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相对最小。将改性后的纳米TiO_2添加到PVC基体中,制得PVC/TiO_2薄膜,该薄膜经120 h加速老化后,发现由KH570+聚乙二醇6000改性纳米TiO_2制得的PVC薄膜的光透过率相对最低,拉伸性能最高,体现了其相对优越的抗紫外性能以及KH570+聚乙二醇6000相对优异的改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改性 纳米二氧化钛 聚氯乙烯 硅烷偶联剂 分散性 抗紫外性能
下载PDF
淡水石首鱼幼鱼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学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6 位作者 徐跑 郑冰清 袁新华 邹军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1-1171,共11页
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 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对内部主要器官结构及矢耳石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了吻端、颐部和峡部外,淡水石首鱼体被两种鳞片,头部两侧的鳃盖及眼睛周边覆盖小圆鳞,头后身体包括喉部均被栉鳞,且在头背交界处存在两种鳞片的过渡类型;侧线鳞从头后一直延伸至尾鳍的1/2处。腹鳍第一鳍条膜稍延长形成特有的鳍丝。黏液孔主要分布在颐部,为五孔型;具有犬牙状的颌齿和咽齿,所有齿尖均向口腔内部方向弯曲,上咽齿盘分为左右对称的2个咽齿盘,而下咽齿盘愈合为一体;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较短的食道、卜形胃、具有2个弯转的肠道及肛门组成,在胃与肠交界处具有7个环状排列的指状幽门盲囊。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的黄唇鱼相似。基于外部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讨论分析了淡水石首鱼与中国石首鱼物种的亲缘关系。淡水石首鱼归属于低级底栖肉食性鱼类,这与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性等相符合。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淡水石首鱼人工驯养和紫黑翼蚌的规模化寄生繁育奠定基础,也为探讨石首鱼类在海淡水区域地理格局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石首鱼 形态学 黏液孔 解剖结构 咽齿盘
下载PDF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及寄生包囊形成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5 位作者 徐跑 张呈祥 徐良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6-363,共8页
选取16种鱼类,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寄生变态率为(49.6±9.4)%,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 选取16种鱼类,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寄生变态率为(49.6±9.4)%,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黑翼蚌 寄主鱼筛选 眼斑拟石首鱼 寄生包囊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3个群体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金武 马学艳 +3 位作者 闻海波 邹军 薛婷 何义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2期135-139,共5页
为了探究梨形环棱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影响体质量的因素组成,随机选取太湖野生群体、阳澄湖野生群体、江阴养殖群体共698个个体,测量梨形环棱螺壳高(SH)、壳宽(SW)、壳口高(AH)、壳口宽(AW)、体螺层高(BWH)、体质量(BW),并... 为了探究梨形环棱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影响体质量的因素组成,随机选取太湖野生群体、阳澄湖野生群体、江阴养殖群体共698个个体,测量梨形环棱螺壳高(SH)、壳宽(SW)、壳口高(AH)、壳口宽(AW)、体螺层高(BWH)、体质量(BW),并鉴定其性别,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梨形环棱螺人工繁育和品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螺层高、体质量及性别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群体梨形环棱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并不相同,但不同群体中壳高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作用均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决定系数
下载PDF
暗纹东方鲀Amhr2基因外显子9的SNP7271检测及其与性别相关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武 闻海波 +3 位作者 杜兴伟 马学艳 顾若波 徐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传统PCR和ABI 3730测序技术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Amhr2基因外显子9进行了SNP7271检测和测序分析,并对该SNP位点与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SNP7271位点发生了G/C碱基突变,产生了CG、CC两种基因型。SN... 利用传统PCR和ABI 3730测序技术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Amhr2基因外显子9进行了SNP7271检测和测序分析,并对该SNP位点与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SNP7271位点发生了G/C碱基突变,产生了CG、CC两种基因型。SNP7271和暗纹东方鲀性别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基因型为CG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雄性,基因型CC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hr2基因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 性别决定 基因型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包囊在3种鱼鳃丝上的形成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邹军 张呈祥 +4 位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徐良 华丹 顾若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642,共6页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钩介幼虫 寄生包囊 寄主鱼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武 曹静越 +4 位作者 马骋 马学艳 吕国华 闻海波 顾若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1,共6页
为了解国内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群体的遗传特征,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山东微山湖、江苏高邮湖、上海明珠湖、浙江淳安、安徽黄陂湖、湖北长湖、江西仙女湖、湖南耒水、贵州夜郎湖、广西千亩湖、广东榕江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 为了解国内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群体的遗传特征,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山东微山湖、江苏高邮湖、上海明珠湖、浙江淳安、安徽黄陂湖、湖北长湖、江西仙女湖、湖南耒水、贵州夜郎湖、广西千亩湖、广东榕江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杂合度(Ho)为0.434~0.674,期望杂合度(He)为0.772~0.90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56~0.885,这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遗传变异中有94.84%来自群体内,5.1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_(st)=0.052)。浙江淳安群体和江苏高邮湖遗传距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