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雯 杜立达 +3 位作者 马寅仲 闫蓉 孔令雷 杜冠华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0期1035-1040,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而且治疗药物的种类有限。该文围绕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阐述目前临床应用药物类型和治疗策略,分析了我国临床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而且治疗药物的种类有限。该文围绕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阐述目前临床应用药物类型和治疗策略,分析了我国临床应用药物的特点和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并探讨了新药研发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脑缺血药物 缺血 急性 脑卒中
下载PDF
匹诺塞林对大鼠脑梗死后rtPA诱导的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寅仲 李莉 +3 位作者 孔令雷 张雯 宋俊科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7-1017,共1页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将匹诺塞林与rt PA联合使用治疗血栓性脑梗死,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延迟溶栓造成的出血性转化,进而延长rt PA的有效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本实验设计了3种匹诺赛林与rt PA的联合用药方式:给予rt PA前5 min静脉注射匹诺塞林...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将匹诺塞林与rt PA联合使用治疗血栓性脑梗死,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延迟溶栓造成的出血性转化,进而延长rt PA的有效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本实验设计了3种匹诺赛林与rt PA的联合用药方式:给予rt PA前5 min静脉注射匹诺塞林(P+T);二者注射前预先混合后再行注射(MIX);给予rt PA后立即注射匹诺塞林(T+P)。通过本课题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在造模2,4,6和8 h后,分别进行不同的联合用药治疗,并对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脑出血,脑水肿,脑血流量等指标进行检测,评价最佳联用方式。进而对给药后脑脊液的实时变化进行了观察,结合脑组织中与血脑屏障相关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匹诺赛林对出血预防作用的潜在机制。结果与单纯进行溶栓治疗相比,三种联合用药方式均可以在造模4 h内显著降低伊文蓝在脑组织中的渗漏,但P+T效果最强,T+P效果最弱,这与匹诺赛林在大鼠脑脊液的实时血药浓度正相关。此外,仅P+T组可以在6 h内显著改善脑部供血,缓解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失调,降低脑水肿。免疫印迹法证明缺血脑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受到匹诺塞林的调节而表达下降。结论匹诺塞林可以显著改善rt PA对脑栓死大鼠血脑屏障的损伤,缓解出血性转化,延长溶栓治疗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匹诺赛林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造栓脑梗死模型 RTPA RPA 匹诺塞林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寅仲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0-1623,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直流电刺激颈总动脉制造血栓,通过血流引导碎栓堵塞中动脉,制造脑栓塞模型。通过测定脑血流、脑梗死体积、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模型特点,并观察了组织型纤维蛋白酶... 目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直流电刺激颈总动脉制造血栓,通过血流引导碎栓堵塞中动脉,制造脑栓塞模型。通过测定脑血流、脑梗死体积、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模型特点,并观察了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溶栓作用。结果脑梗死大鼠的病灶区血流量降低至基准值的30%左右,并在造模24h后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失调,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梗死灶。使用t-PA进行溶栓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病理特征。结论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适用于进行血栓性脑梗死病理研究与药物溶栓作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风 脑缺血 脑梗死 血栓模型 卒中模型
下载PDF
抗脑缺血药物研发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杜冠华 张雯 +3 位作者 杜立达 马寅仲 李莉 王月华 《神经药理学报》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急性脑缺血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而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特别受到重视的问题是临床应用的防治急性脑缺血的药物严重缺乏,而大量研发的药物至今还没有成功。该文分析了防治急性脑缺血药物研发的现状和没有取得... 急性脑缺血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而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特别受到重视的问题是临床应用的防治急性脑缺血的药物严重缺乏,而大量研发的药物至今还没有成功。该文分析了防治急性脑缺血药物研发的现状和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提出研发新的防治急性脑缺血药物需要新的策略,并根据急性脑缺血的病理过程,提出了研发新型防治急性脑缺血药物的新策略,希望能够对防治脑缺血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缺血 防治脑缺血药物 研发策略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及其靶点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寅仲 陈乃宏 《神经药理学报》 2012年第3期37-42,共6页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来源,近年来对于NSCs的增殖与分化机制及其在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多种细胞调节因子...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来源,近年来对于NSCs的增殖与分化机制及其在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多种细胞调节因子存在于微环境中共同调节NSCs的自我更新、迁移及分化,其中Notch通路,NF-κB通路与Wnt通路尤其作为NSCs发育中的"命运决定者"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们中的每条通路均具有独自控制分化与增殖的能力。针对Notch通路、Wnt通路以及NF-κB通路对NSCs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与阐述,对其中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与目前最新的内、外源化合物对NSCs增殖与分化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今后神经再生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命运决定 NOTCH WNT NF-KB
下载PDF
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构建体外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寅仲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5-1189,共5页
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向不同类型体细胞定向分化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由于许多疾病或易感体质具有其独特的遗传信息,因而使用来自具有不同疾病类型的捐赠者体细胞,可以... 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向不同类型体细胞定向分化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由于许多疾病或易感体质具有其独特的遗传信息,因而使用来自具有不同疾病类型的捐赠者体细胞,可以重编程为一系列具有特定致病基因背景的iPSCs库。根据需要可以将其直接分化为能够产生该疾病表征的细胞谱系或亚型。这些细胞由于带有捐赠者的基因特征,因而能够在体外表现出与体内实际病理特征相似的疾病模型。目前已有超过15种此类疾病模型的新药筛选报道。虽然尚不成熟,但我们已经可以预见该方法在药物筛选中巨大的发展潜力。该文总结了以iPSCs作为基础,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所进行的疾病模型的建立。对比传统方法,分析了其在新药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以及高内涵筛选(high-content screening,HCS)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疾病模型 神经退行性疾病 新药高通量筛选 高内涵筛选 细胞分化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激活蛋白R-spondin对血脑屏障功能和卒中后脑损伤的调节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晓雯 朱亚东 +2 位作者 尹美芳 马寅仲 畅君雷 《集成技术》 2019年第6期39-47,共9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及时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以实现血管再通,但这一过程会对脑血管造成严重的再灌注损伤,使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有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血脑...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及时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以实现血管再通,但这一过程会对脑血管造成严重的再灌注损伤,使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有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血脑屏障的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蛋白R-spondin对血脑屏障和脑损伤的调节作用尚不清楚。该文通过体外制备小鼠R-spondin-1重组蛋白,在小鼠原代脑血管内皮细胞中证实了R-spondin-1蛋白协同Wnt3a蛋白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并发现R-spondin-1能够显著改变血脑屏障功能相关基因Cldn3和Plvap的表达水平;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静脉注射R-spondin-1重组蛋白具有降低脑组织梗死和提高小鼠存活率的趋势,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另外,该文还报道了R-spondin蛋白对血脑屏障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并初步鉴定了其对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脑屏障 缺血再灌注损伤 信号转导 WNT通路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药物研发临床前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8
作者 杜冠华 +8 位作者 王月华 宋俊科 张雯 李莉 王守宝 孔令雷 吕扬 方莲花 马寅仲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2期47-48,共2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研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药物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点. 虽然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研发投入巨大,但令人遗憾的是,除溶栓酶外,很少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研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药物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点. 虽然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研发投入巨大,但令人遗憾的是,除溶栓酶外,很少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防治药物 重大疾病 药物研发 溶栓酶 临床前评价 建立与应用 人口老龄化程度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对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蕊 马寅仲 +3 位作者 孙双勇 郝春华 赵专友 王维亭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4期752-756,共5页
阿霉素是多种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的主要治疗药物。然而,其临床应用受剂量相关性心脏毒性的限制。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的机制可能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包括自由基产生、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和自噬。已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与阿... 阿霉素是多种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的主要治疗药物。然而,其临床应用受剂量相关性心脏毒性的限制。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的机制可能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包括自由基产生、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和自噬。已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与阿霉素联合用药可以预防心脏毒性,并且对肿瘤细胞发挥协同治疗效应。主要对白藜芦醇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进行综述,阐明白藜芦醇在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中保护作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阿霉素 心脏毒性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99)Tc^m示踪血栓技术在家兔脑卒中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春华 徐向伟 +5 位作者 马寅仲 张蕊 孙双勇 王维亭 赵专友 汤立达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648-651,共4页
目的研究同位素^(99)Tc^m示踪血栓技术在家兔脑卒中模型上的应用,并动态示踪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血栓的溶解效果。方法将新鲜洗脱的放射性高锝酸钠(5 m Ci/2 mL,92.5 MBq/mL)0.5 mL与5 mg/mL氯化亚锡30μL充分混合成... 目的研究同位素^(99)Tc^m示踪血栓技术在家兔脑卒中模型上的应用,并动态示踪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血栓的溶解效果。方法将新鲜洗脱的放射性高锝酸钠(5 m Ci/2 mL,92.5 MBq/mL)0.5 mL与5 mg/mL氯化亚锡30μL充分混合成示踪标记液;分别向全血、红细胞、血浆中加入20μL示踪标记液进行同位素标记,加入50μL CaCl_2(0.5 mol/L)与牛凝血酶(50 IU/mL)混合物,迅速吸入聚乙烯塑料管(PE80)中,37℃固化2 h后取出血栓,分割成10 mm的示踪血栓,并计算标记率。采用经兔颈外动脉逆向颈内动脉插管方法,注射示踪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卒中模型,用γ计数仪在兔头部测定放射性强度即每分钟计数(Counts Per Minute,CPM)的动态变化,并观察临床等效剂量工具药rt-PA4.5 mg/kg的溶栓效果。结果全血血栓标记率为53.5%,红细胞与血浆标记比率为4.5∶1,家兔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后CPM明显增加,约为本底的5.1±1.3倍,表明模型制备成功,检测可靠。静脉给予工具药rt-PA能产生显著的渐进性溶栓效果。结论锝标记主要以标记红细胞为主,对血浆及纤维蛋白原影响较小。^(99)Tc^m示踪血栓技术制备的脑卒中模型,分离区明显,模型制备成功、指标检测科学,模型对药物疗效应答能力的反应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 家兔 脑卒中 RT-PA 溶栓
原文传递
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孔令雷 马寅仲 +2 位作者 李莉 陈燕霞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67-1476,共10页
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脑卒中及其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溶栓后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使用t-PA溶栓可以使HT的发生率增加10倍,死亡率达60%。较窄的... 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脑卒中及其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溶栓后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使用t-PA溶栓可以使HT的发生率增加10倍,死亡率达60%。较窄的治疗时间窗及较高的HT发生率限制了t-PA的临床应用,只有约3.4%~5.2%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够接受t-PA治疗。由于HT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不明,临床尚无有效防治药物。HT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丧失和神经血管稳态的破坏,涉及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在动物及临床研究中已经发现一些药物与t-PA联用能够降低HT的发生,增加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本文就近年来溶栓引起HT的发生机制、靶点和治疗药物进行综述,为HT的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出血转化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脑屏障
原文传递
低强度聚焦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易沙沙 邹俊杰 +6 位作者 冯相君 刘秀芳 马寅仲 畅君雷 孟龙 敖丽娟 牛丽丽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通过搭建超声神经调控系统,并对超声换能器的声场进行表征,观察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39只MCAO模型小鼠分为三组:MCAO组(13只)、假刺激组(13只)和超声刺激组(13只)。超声刺激组将中心频率... 目的通过搭建超声神经调控系统,并对超声换能器的声场进行表征,观察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39只MCAO模型小鼠分为三组:MCAO组(13只)、假刺激组(13只)和超声刺激组(13只)。超声刺激组将中心频率为500 kHz的超声换能器作用于MCAO模型小鼠的脑梗死半球(本研究中为左侧),每次刺激时间为15 min,连续刺激5 d。在假刺激组中,将同样的超声换能器作用于脑梗死半球,但不打开功率放大器。在超声刺激后的第1 d、第3 d和第5 d进行TTC染色和旷场实验以评估小鼠的脑缺血体积和运动能力。结果与MCAO组和假刺激组相比,在超声刺激后的第3 d,超声刺激组模型小鼠的脑梗死体积占比百分数明显减少[MCAO组(23.45±1.99)%,假刺激组(22.43±3.07)%,超声刺激组(8.53±3.43)%,P<0.01],同时在超声刺激后第5 d观察到小鼠的运动总距离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AO组(1113.04±206.30)cm,假刺激组(944.08±206.60)cm,超声刺激组(1629.45±54.10)cm,P=0.07]。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脑损伤,同时对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上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聚焦超声 神经调控技术 缺血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