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稳定的思想与实践
1
作者 吴炜 马慧怡 《岭南学刊》 2017年第4期66-75,共10页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仅是国家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通过平反冤假错案、处理西单墙事件、平息政治风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力争实现对社会稳定的恢复以及对历史的正确反...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仅是国家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通过平反冤假错案、处理西单墙事件、平息政治风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力争实现对社会稳定的恢复以及对历史的正确反思。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为我们当前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促进维稳思维观念由政治斗争向经济建设、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推进社会控制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与预警机制的机制创新,成为当前探索维护社会稳定举措的重要思路,同时也是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 社会稳定 实践
下载PDF
“西安事变”纪念与中共纪念话语表达
2
作者 马慧怡 吴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58-62,共5页
纪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仪式或政治象征,具有建构历史记忆、表达国家政治、凝聚民族精神等重要功能。不同历史阶段的"西安事变"纪念活动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纪念目的、纪念主体以及纪念活动的影响范围都有所不同。考... 纪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仪式或政治象征,具有建构历史记忆、表达国家政治、凝聚民族精神等重要功能。不同历史阶段的"西安事变"纪念活动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纪念目的、纪念主体以及纪念活动的影响范围都有所不同。考察与梳理历次中共关于"西安事变"纪念活动的话语演变脉络,对正确认识与把握纪念话语所折射出政治实践理念之转变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当今协调台海关系、凝聚两岸共识、整合对台政策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 纪念话语
下载PDF
毛泽东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三维解读
3
作者 马慧怡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48,共8页
毛泽东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批注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性问题、规律性问题以及方法论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和总结,成为我国摆脱苏联模式影响,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探索。其中蕴含的以辩证的、系统的、联系的... 毛泽东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批注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性问题、规律性问题以及方法论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和总结,成为我国摆脱苏联模式影响,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探索。其中蕴含的以辩证的、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来化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对当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协调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观念的建构与演进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炜 马慧怡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8,共9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本质上讲,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理解,以动态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本质上讲,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理解,以动态变迁的观念形态存在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富强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当中,经历了围绕消灭私有制的观念确立、反对平均主义的观念建构,直至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观念重构。这一过程对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察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观念的历史演变,不仅可以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民生活走向富裕富足的艰辛历程,而且可以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性认识与科学理解,进而为推动探索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历史的与现实的逻辑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观念变迁
下载PDF
刘少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以《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慧怡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1,共9页
1959年11月,刘少奇应党中央号召和要求,组织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学习小组,并召开了多次学习讨论会。在讨论会上,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质和目的以及自主探索... 1959年11月,刘少奇应党中央号召和要求,组织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学习小组,并召开了多次学习讨论会。在讨论会上,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质和目的以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论原则等问题在内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发。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按计划、按比例地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同时可以保留和利用一些资本主义的“痕迹”和形式;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同时注重“物质利益和政治思想工作”相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整“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质上是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协调统一。他还提出并阐释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若干方法论原则,明确了立足本国实际开展自主探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前提,认为建设和探索允许失误,但必须及时改正错误,同时总结提炼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实践方法。刘少奇的这些分析和思考,为后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少奇 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原文传递
唯物主义与历史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概念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炜 马慧怡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5,共7页
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强烈的历史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被理解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而应是唯物主义与历史的结合,它包括"唯物主义的历史化"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化"两个方面。这种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概念具... 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强烈的历史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被理解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而应是唯物主义与历史的结合,它包括"唯物主义的历史化"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化"两个方面。这种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内涵:一是历史的"唯物"性。其理论表现形态是"唯物史观",属于一种狭义的历史观。它是对历史的唯物主义定位,即将历史视为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的领域;二是历史的流变性。其理论表现形态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它不是前者那种狭义的历史观,而是对事物的一种历史主义的理解和把握,是一种哲学的新形态——历史哲学。将这种"唯物主义与历史的结合"的观点运用到对科学的理解上,产生了马克思独具特色的"一门科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 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