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瑞昔布钠合成工艺的改进
1
作者 马新成 高文珂 +2 位作者 王长斌 赵思太 段崇刚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4年第2期34-37,共4页
以5-甲基-3,4-二苯基异噁唑起始物料,经氯磺化、氨化、丙酰化、成盐等4步制得帕瑞昔布钠,总收率66.7%。产品结构经质谱、核磁确证。此工艺原料廉价易得,成本较低,适合工业化生产要求。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伐地昔布 合成
下载PDF
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马新成 吴宏议 +9 位作者 嵇磊 张蔷 黄梦宇 李宏宇 杨道侠 何晖 张磊 李睿劫 刘力威 韩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26-1133,共8页
对2005年和2006年北京地区春季没有沙尘和云影响下17次晴空大气气溶胶(粒径范围0.1~3.0μm)飞机垂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了三种天气条件(地面高压、地面两高压之间和地面低压)下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并计算了对应天气条件下的风通量和... 对2005年和2006年北京地区春季没有沙尘和云影响下17次晴空大气气溶胶(粒径范围0.1~3.0μm)飞机垂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了三种天气条件(地面高压、地面两高压之间和地面低压)下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并计算了对应天气条件下的风通量和理查森数。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处于地面高压控制下(简称类型1),气溶胶的垂直混合和水平传输都很强,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平坦,地面气溶胶浓度平均约为1200个/cm^3;在北京地区处于地面两高压之间(简称类型2),气溶胶的垂直混合较强,边界层上没有阻挡,气溶胶浓度随高度递减,地面气溶胶浓度平均约为7200个/cm^3;在北京地区处于低压控制下(简称类型3),气溶胶在边界层顶垂直混合较弱,形成一个较强的阻挡,阻碍了气溶胶从边界层内向自由层扩散,同时边界层内水平传输较弱,结果是在边界层以上气溶胶浓度迅速递减,地面气溶胶浓度非常高,约为10000个/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浓度 垂直分布 飞机观测 北京
下载PDF
北京海坨山区低槽降雪云系演变特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新成 董晓波 +4 位作者 毕凯 温典 陈云波 陈羿辰 麦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8-442,共15页
2019年2月14日在北京海坨山地区出现了一次由低槽云系产成的降雪过程。利用飞机、Ka波段云雷达、微波辐射计、降水粒子谱仪、雪晶显微观测仪等协同观测数据集,分析了此次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中尺度和微观结构的演变特征。协同观测显示:... 2019年2月14日在北京海坨山地区出现了一次由低槽云系产成的降雪过程。利用飞机、Ka波段云雷达、微波辐射计、降水粒子谱仪、雪晶显微观测仪等协同观测数据集,分析了此次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中尺度和微观结构的演变特征。协同观测显示:(1)降雪过程由高空低槽和地面倒槽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东风回流干冷偏东风共同影响形成,西南风厚度和强度与地面降雪量以及降雪粒子数浓度成正相关。(2)降雪云系为冰云,地面降雪形状主要为片状、枝状和柱状单晶体,冰雪晶的凝华-聚并增长是降雪的主要形成机制。(3)大量枝状雪花的攀附现象出现在地形云爬升阶段,即低层东风回流减弱,转由倒槽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控制。(4)过冷水的出现与地形抬升有关,地形云爬升期间存在人工增雪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雪花显微观测 海坨山 北京
下载PDF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气溶胶飞机观测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马新成 毕凯 +3 位作者 田海军 金华 张磊 黄梦宇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3,共9页
利用3次沙尘天气期间的气溶胶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在3种沙尘天气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逆温层的存在对扬沙个例的垂直分布有影响。数密度谱的分布基本呈单调递减,但边界层内扬沙、浮尘和沙尘暴个例都在0.13-0.3μm... 利用3次沙尘天气期间的气溶胶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在3种沙尘天气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逆温层的存在对扬沙个例的垂直分布有影响。数密度谱的分布基本呈单调递减,但边界层内扬沙、浮尘和沙尘暴个例都在0.13-0.3μm间存在峰值,而扬沙个例在0.8μm,浮尘个例在6.5μm以及沙尘暴个例在2.8和6.5μm处出现次峰值。沙尘中细粒子的有效直径是人为源气溶胶粒子的4到10倍。浮尘天气整个粒子谱宽从近地面层开始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到3000m达到最大,这与高空输送有关;扬沙个例沙尘粒子谱分布显示近地面层大于50μm段粒子谱无论数浓度还是谱宽都明显高于浮尘和沙尘暴个例,这与扬沙是局地大风扬尘引起有关;沙尘暴个例谱宽在接近云底达到最大,说明大粒子已经被携带到一定高度,与蒙古气旋云系的上升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飞机观测 北京地区
下载PDF
一次副热带高压后部层状云降水中山区层状云宏微物理结构探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新成 黄梦宇 +5 位作者 于潇洧 金华 毕凯 董鹏捷 张磊 张蔷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1-718,共8页
利用2010年8月18日副热带高压后部层状云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个例由两层云构... 利用2010年8月18日副热带高压后部层状云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个例由两层云构成,上层为冷云,下层主要为暖云;冷层粒子图像显示主要以板状为主,平板柱状、柱状和霰粒为辅,冰粒子的聚合体在整个冷层都有出现;降水形成机制为播种—喂养机制,冷云中观测到丛集和淞附现象,其中淞附现象主要发生在冷云的中下部靠近融化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后降水 山区层状云 微物理结构 飞机探测
下载PDF
天津一次强浓雾过程和液氮播入冷雾后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新成 韩光 +5 位作者 焦生远 王远坤 郭琳琅 何晖 金永利 嵇磊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8-963,968,共7页
利用天津武清雾综合观测资料,对一次强浓雾个例的形成、成熟到消散不同阶段边界层结构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了液氮消雾试验,观测雾微物理结构的变化响应。结果表明:近地面持续降温、暖平流水汽输送和深厚逆温是造成此次强浓雾... 利用天津武清雾综合观测资料,对一次强浓雾个例的形成、成熟到消散不同阶段边界层结构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了液氮消雾试验,观测雾微物理结构的变化响应。结果表明:近地面持续降温、暖平流水汽输送和深厚逆温是造成此次强浓雾的主要原因。雾滴谱拓宽具有爆发性发展特征。强浓雾平均谱在6μm出现峰值。液氮播入强浓雾期间,雾滴谱在11μm附近出现峰值,直径范围在8μm到21μm数密度增加明显,量级约高达10倍左右,而停止播撒液氮后谱型恢复与自然强浓雾雾滴谱一致,这与液氮的冰晶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边界层结构 人工消雾
下载PDF
2004年北京地区秋季大气气溶胶粒子分布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马新成 田伟红 +1 位作者 张磊 张蔷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5-691,共7页
2004年秋季在北京地区利用机载大气气溶胶粒子探头进行了大气气溶胶观测,获得了0~7km气溶胶细粒子数浓度和尺度谱分布的垂直、水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上空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在1km左右高度以下的混合层内有均匀的分布,明显递减... 2004年秋季在北京地区利用机载大气气溶胶粒子探头进行了大气气溶胶观测,获得了0~7km气溶胶细粒子数浓度和尺度谱分布的垂直、水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上空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在1km左右高度以下的混合层内有均匀的分布,明显递减层的高度范围约在1~2km之间,2km以上随高度递减很小,高层气溶胶数浓度变化不大,小于200个/cm3;当有逆温存在时,常在其下边界附近形成气溶胶的"累积层";当处于高压控制下,晴天大风天气条件时,北京地区较干净,近地面气溶胶数浓度约在500~800个/cm3,而当处于弱低压控制时,晴天小风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会出现较严重污染,近地面的气溶胶数浓度达到约为8000个/cm3,是较为干净情况下的10倍左右;粒子谱受不同形成机制影响,多为单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飞机探测 北京
下载PDF
广西南宁冬季层状暖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新成 程鹏 +5 位作者 毕凯 王冀 韦增岸 黄梦宇 金华 张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2-932,共11页
利用运十二飞机在2012年冬季广西南宁地区开展的12架次层状暖云微物理探测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和观测结果表明,层状暖云垂直方向分层显著。存在逆温是典型宏观特征,降水云基本都为多层逆温,逆温位置主要出现在云顶附近。云滴平均浓度为652... 利用运十二飞机在2012年冬季广西南宁地区开展的12架次层状暖云微物理探测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和观测结果表明,层状暖云垂直方向分层显著。存在逆温是典型宏观特征,降水云基本都为多层逆温,逆温位置主要出现在云顶附近。云滴平均浓度为652±607个/cm3;无降水云比降水云云滴平均浓度略大,分别为678±348个/cm3和615±363个/cm3。平均液水含量为1.03±0.73 g/m3,其中降水云远大于无降水云,分别为1.3±0.9 g/m3和0.88±0.6 g/m3。平均有效直径为18.2±5.6μm,降水云略大于无降水云,分别为19.4±5.0μm和17.3±6.0μm。垂直分布上,云滴数浓度在接近地面的下层云中最大,峰值区主要出现在云底,且随高度一般呈现递减趋势。云滴谱分布显示在6.5μm出现次峰值。降水云中大云滴主要出现在接近地面的下层云中,而无降水云中几乎没有观测到大云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特征 飞机探测 层状暖云 冬季 广西
下载PDF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飞机观测分析
9
作者 马新成 邓兆泽 +1 位作者 黄梦宇 张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26-130,313-316,共9页
利用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机载粒子探测系统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进行飞机观测,了解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为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及时制定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消云减... 利用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机载粒子探测系统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进行飞机观测,了解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为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及时制定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消云减雨方案并组织实施消云减雨作业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DMT粒子探测系统 飞机观测
下载PDF
毫米波测云雷达在降雪观测中的应用初步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陈羿辰 金永利 +3 位作者 丁德平 毕凯 马新成 李岩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4-149,共16页
本文利用毫米波云雷达联合称重式雨量计、气球探空和S波段天气雷达在北京对2015年11月三次降雪进行了观测,以2015年11月22~23日降雪过程为例,主要从降雪系统的宏观结构特征、微物理变化以及毫米波雷达在降雪探测中电磁波衰减情况、雪粒... 本文利用毫米波云雷达联合称重式雨量计、气球探空和S波段天气雷达在北京对2015年11月三次降雪进行了观测,以2015年11月22~23日降雪过程为例,主要从降雪系统的宏观结构特征、微物理变化以及毫米波雷达在降雪探测中电磁波衰减情况、雪粒子含水量和地面降雪量估测几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毫米波云雷达具有高时空分辨率,能对降雪系统进行精细化探测,在降雪系统发展最旺盛的阶段能够通过反射率(Z)、退极化比(LDR)和径向速度(V)初步判断出云中是否含有过冷液滴;(2)降雪回波强度最大值能反映整层云系中含水量最大的区域,当最大值Z大于20 d BZ时,最大值的大小、最大值持续时间、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与地面降水量成正相关,速度最大值表示云中粒子上升最大速度(速度为正时)或者粒子下落的最小速度(速度为负时),主要分布在-0.5~2 m s^(-1),速度最小值表示粒子下落的最大速度,主要在-3^-1 m s^(-1);(3)随着高度增加反射率的垂直廓线会出现多个峰值,这是由于不同高度层风速分布不均造成的,降雪回波这种特点比降雨回波更明显;(4)对比Ka与S波段雷达反射率可知,两雷达反射率平均差值小于2.5 d BZ,Ka波段反射率略大S波段雷达反射率;(5)降雪量反演与地面降雪量仪数据对比,逐小时降雪量反演精度为20.38%,累计降雪量反演误差为6.58%,24小时累计降雪量绝对误差为1.9 mm,说明云雷达估算累计降雪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很准确的反映地面实际降雪情况,当降雪系统发展旺盛时,雪粒子含水量分布在0.05~0.15 g m^(-3),在降雪初期或者降雪系统消散期,雪粒子含水量一般小于0.04 g m^(-3),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整层降雪回波的雪粒子含水量。这些云雷达在降雪观测中的应用和初步分析结果可以更好的地了解降雪系统宏微观结构,为云模式的发展和人工影响天气中增雪潜力评估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 云雷达 降雪量 含水量
下载PDF
北京延庆山区降雪云物理特征的垂直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黄钰 郭学良 +4 位作者 毕凯 周嵬 贾星灿 陈云波 马新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6-370,共15页
基于风廓线雷达、云雷达、粒子谱仪、微波辐射计和自动站等垂直观测设备,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7年3月23~24日北京延庆海坨山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探测仪器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可以获得... 基于风廓线雷达、云雷达、粒子谱仪、微波辐射计和自动站等垂直观测设备,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7年3月23~24日北京延庆海坨山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探测仪器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可以获得降雪的宏观结构和微物理信息,有助于对降雪的深入研究。此次降雪过程由中高层西南及偏南暖湿气流与低层东南偏冷空气交汇造成动力和水汽辐合抬升形成,4~5 km高度处的风切变有利于降雪的增强。上升气流有助于水汽的输送、冰雪转化以及雪晶凝华、聚合,冰晶数浓度中心对应着上升运动顶部。然而此次降雪云系低层过冷云水含量不足,降雪回波<20 dBZ,回波顶高<7 km,雪花垂直下落速度<2 m s-1,地面降水量大值与低层强回波区对应。降雪粒子谱分布范围较窄,以直径1 mm左右的小粒子为主,相态主要为干雪,基本不存在混合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延庆山区 冬季降雪 垂直综合观测 WRF模式
下载PDF
北京2016年“11·20”初雪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翟亮 郭淳薇 +3 位作者 马新成 赵玮 雷蕾 郭金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通过分析2016年11月19—21日的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发现北京2016年11·20初雪天气预报偏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回流"冷垫"缺失、850hPa切变线偏南、整层可降水量不足等是造成这次雨雪天气过... 通过分析2016年11月19—21日的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发现北京2016年11·20初雪天气预报偏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回流"冷垫"缺失、850hPa切变线偏南、整层可降水量不足等是造成这次雨雪天气过程总降水量偏少的主要原因。(2)北京平原地区水汽通量辐合相对较弱、雨转雪的时间较预报晚3h左右、-18^-9℃层饱和程度不足、雨转雪后影响系统也已过境北京等是造成北京平原地区,尤其是北京城区降雪量不足的原因。(3)"回流"冷垫未形成、低层暖平流强盛是造成0℃层高度下降缓慢的主要原因。本文并通过相似天气个例对比发现:此类北京地区高空水汽饱和程度不足的雨转雪天气,雨转雪的时间点预报尤其需关注0℃层高度变化,当0℃层高度下降至100m以下时,才可能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的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态转换 0℃层高度 降雪
下载PDF
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蔷 何晖 +3 位作者 刘建忠 李宏宇 黄梦宇 马新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15,I0001-I0003,共16页
自2002年6月起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依托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奥运期间人工防雹、消雨作业试验研究"进行了人工消(减)雨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技术方案和实施流程,针对北京8... 自2002年6月起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依托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奥运期间人工防雹、消雨作业试验研究"进行了人工消(减)雨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技术方案和实施流程,针对北京8、9月份天气的特点和云系影响北京的来向,设计奥运会开闭幕式消减雨18个作业区,并分析了前期试验结果。重点分析了8月8日天气特点,及相应的飞机、地面火箭作业情况,并对作业效果进行分析。地面火箭大规模消云减雨作业后,雷达回波强度明显减弱,雷达回波趋于消散,尤其是在21:48—22:00作业阶段,雷达回波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对雷达回波按强度分档,从各档强度的雷达回波面积变化可以看出,回波变化的明显的特征是强回波面积逐渐减少,而弱回波面积则在逐渐增加。卫星资料反演的云顶高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也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大规模作业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消减雨 作业技术方案 消雨效果
下载PDF
北京冬季降水粒子谱及其下落速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贾星灿 马新成 +5 位作者 毕凯 陈羿辰 田平 高扬 刘香娥 何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为了深入探讨北京冬季云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提高雷达反演冬季固态降水的精度和冬季降水的预报水平,利用PARSIVEL(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降水粒子谱仪所观测的冬季降水粒子谱,结合地面显微镜粒子图像和云雷达数据,对比分析了北京海... 为了深入探讨北京冬季云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提高雷达反演冬季固态降水的精度和冬季降水的预报水平,利用PARSIVEL(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降水粒子谱仪所观测的冬季降水粒子谱,结合地面显微镜粒子图像和云雷达数据,对比分析了北京海坨山地区冬季过冷雨滴、霰粒、雪花、混合态降水的粒子谱和下落速度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霰粒降水过程的云顶最高,整层的含水量最大,低层的退偏振比(LDR)最小,粒子更接近于球形;降雪过程的云顶最低,云中含水量最少,低层的退偏振比较大;混合态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和高度特征介于两者之间,但低层的退偏振比最大;(2)在云中上升或下沉气流及湍流的影响下,过冷雨滴、霰粒和雪的下落速度均对称分布于各自理论下落末速度曲线的两侧。因此可根据粒子浓度相对于其直径和速度分布的中轴线位置,判断出该段降水过程中的主要粒子形态;(3)冬季雪花、霰粒和混合态降水粒子下落速度分布的散度较雨滴更大,其原因是由于冷云降水过程的粒子形态复杂,且固态粒子下落过程中更容易受破碎、聚并和凇附等微物理过程影响;(4)在4种降水类型中,雪的平均直径和离散度最大,雨滴最小;混合态降水粒子的总数浓度最大,雨滴的总数浓度最低,并且4种降水类型的粒子数浓度、平均直径和离散度均随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粒子下落速度 粒子形态
下载PDF
人工消雾试验中的雾微物理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金华 何晖 +3 位作者 张蔷 黄梦宇 马新成 张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8-236,共9页
2009年11—12月在天津市武清区实施了两次消雾外场试验。11月6—7日,利用燃烧烟条的方式播撒吸湿性焰剂对暖雾实施催化;11月30日—12月1日,利用播撒液氮的方式实施冷雾消雾试验。对两次消雾试验期间雾的微物理观测资料分析发现,雾对催... 2009年11—12月在天津市武清区实施了两次消雾外场试验。11月6—7日,利用燃烧烟条的方式播撒吸湿性焰剂对暖雾实施催化;11月30日—12月1日,利用播撒液氮的方式实施冷雾消雾试验。对两次消雾试验期间雾的微物理观测资料分析发现,雾对催化有明显响应,具体表现为:雾滴浓度先增后减且变化剧烈,液态水含量、雾滴大小等微物理特征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催化期间雾滴谱均出现了谱宽加大的现象,催化结束后谱宽恢复至催化前状态;催化效应导致出现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雾滴,雾滴谱发生了单峰分布和双峰分布间的变换:催化前滴谱为单峰分布,催化期间出现双峰谱;多个短时双峰谱反复出现;首个双峰谱出现后,滴谱逐渐由单调递减向单峰、双峰转变;催化结束后,滴谱由双峰谱恢复为单峰谱。分析认为:催化后暖雾中发生成熟过程(Ripening Process),而冷雾催化后则启动了贝吉隆过程(Berger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消雾 微物理变化 响应
下载PDF
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微物理检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梦宇 张蔷 +4 位作者 魏强 马新成 邓兆泽 张磊 刘力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91-194,327-328,共6页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子群能够产生一定的消云效果。作业后云微物理结构的垂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云滴数浓度和粒子有效直径均变小,并且在作业高度下方出现一个"干层";吸湿性物质促使云滴发生碰并过程,使得大云滴消失小云滴变少;作业半小时后垂直方向影响范围小于900m。此外,在9月13日下午的消云试验中观测到消云作业产生的一条明显云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消云 飞机探测 PMS粒子探测系统 云微物理
下载PDF
一次积-层混合云系垂直结构和降水机制的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香娥 高茜 +4 位作者 何晖 马新成 毕凯 赵德龙 周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积-层混合云是影响北京地区的重要降水云系,运用飞机探测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4年9月23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的垂直结构和降水机制进行了探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云系的雷达回波演变,发现云中... 积-层混合云是影响北京地区的重要降水云系,运用飞机探测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4年9月23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的垂直结构和降水机制进行了探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云系的雷达回波演变,发现云中的对流泡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回波在垂直方向上增长不明显,此次过程属于积-层水平混合型云系降水。飞机探测资料分析显示,上、下午探测云系的液态水含量都不高(最大低于1 g/m^3);在云系不同高度,飞机探测到的冰晶形状主要有板状、针柱状、辐枝状和不规则状,由于云中过冷水含量相对较低,聚合冰晶的数量明显多于凇附冰晶,冰晶的聚合是云中粒子增长的主要过程。对模拟云系垂直微物理结构和降水粒子的源、汇项分析得到:高层,由凝华产生的冰晶和雪晶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环境中不断聚并、长大并下落,云系中霰的含量很低,增大的冰晶和雪晶下落至0℃层附近融化是产生地面降水的主要机制。此外,融化层附近,雨滴捕获云滴不断长大并下降至地面也是地面降水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飞机观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磊 何晖 +3 位作者 黄梦宇 马新成 金华 张蔷 《气象科技》 2013年第4期742-747,共6页
对2010年5月14日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的飞机DMT探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这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微物理机制是"播种-供给"过程。冰化层降水尺度的粒子浓度高,高于其他各层。过冷层冰水粒子共存,液态水含量丰富,为冰水转化和淞附增长提供... 对2010年5月14日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的飞机DMT探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这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微物理机制是"播种-供给"过程。冰化层降水尺度的粒子浓度高,高于其他各层。过冷层冰水粒子共存,液态水含量丰富,为冰水转化和淞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增长环境条件,是降水增长的关键层。这次降水云系"播种-供给"机制表现充分,但云暖层薄,暖层增长不充分,云底高,蒸发层厚,是不能产生强降水的主要云微物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层状云 微物理过程 飞机探测
下载PDF
机载粉剂催化剂播撒设备的研制及其在奥运和残奥消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华 张蔷 +4 位作者 何晖 马新成 黄梦宇 田海军 刘力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43-1448,共6页
人为引发的下沉气流可以抑制对流云的发展,这一现象已在试验中得到验证。用"人工下沉气流法"实施人工消云试验时,需在云顶大剂量的播撒粉剂催化剂。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研制了能完成此类大剂量播撤任务的设备,并通过外... 人为引发的下沉气流可以抑制对流云的发展,这一现象已在试验中得到验证。用"人工下沉气流法"实施人工消云试验时,需在云顶大剂量的播撒粉剂催化剂。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研制了能完成此类大剂量播撤任务的设备,并通过外场飞行试验对设备进行检验和改进。这是国内人工影响天气领域首个采用空投播撒法的粉剂催化剂播撒设备;可减少催化剂对飞机和播撒设备的污染。分析发现,新设备能够满足人工消云作业中播撒大剂量粉剂催化剂的需要。该设备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当日的消云试验作业中投入使用,共实施消云飞行作业9架次,累计利用新设备播撒吸湿性粉剂催化剂34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剂催化剂 播撒设备 人工消云
下载PDF
一次飞机播撒吸湿性焰剂试验的微物理探测浅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华 黄梦宇 +6 位作者 于潇洧 刘建忠 何晖 马新成 张磊 毕凯 李黑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4-710,共7页
2011年夏季,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织了吸湿性焰剂的飞机播撒试验,选取八达岭长城西北的淡积云作为催化对象。试验期间,使用装备了云探测设备的运12飞机进行播撒及云微物理探测。在6月1日的试验中,运用差异化策略分别对不同的淡积... 2011年夏季,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织了吸湿性焰剂的飞机播撒试验,选取八达岭长城西北的淡积云作为催化对象。试验期间,使用装备了云探测设备的运12飞机进行播撒及云微物理探测。在6月1日的试验中,运用差异化策略分别对不同的淡积云实施了催化,探测发现云中出现了符合暖云增雨概念模型的微物理反应。随后在晴空区实施了烟羽探测试验,通过在吸湿性焰剂烟羽区的穿刺飞行,获得了正在扩散的吸湿性焰剂的粒子谱,了解了播撒后扩散区的微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云催化 吸湿性焰剂 烟羽 云滴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