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对产能危机: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局与角色转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翼青 马新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0-130,共11页
在平台媒体突飞猛进的今天,媒体产能正在成为一个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借助人工智能软件组织和发动社会全员生产的平台媒体释放出巨大的产能,并通过重塑用户的使用习惯直接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存逻辑。由此,传统媒体被“再度媒介化”,陷... 在平台媒体突飞猛进的今天,媒体产能正在成为一个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借助人工智能软件组织和发动社会全员生产的平台媒体释放出巨大的产能,并通过重塑用户的使用习惯直接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存逻辑。由此,传统媒体被“再度媒介化”,陷入行动的两难境地。不过,在平台媒体的层层围剿中仍然潜藏着突围的可能性,从侧重于生产者的定位转型为侧重于“把关人”的定位,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平台媒体的内容生产进行把关,获得新的营利模式,重新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 再度媒介化 把关人 平台媒体
下载PDF
发展脉络与未来图景:中国政务新媒体研究十年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晶 谢泽杭 马新瑶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年第5期122-129,共8页
基于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运用知识图谱,引入空间性和时间性双重维度,在空间上横向考察政务新媒体研究的跨学科基础,在时间上纵向探析政务新媒体研究的议题变化,形成“学科基础-议题演变”的研究框架,探讨政务新媒体研究的知识谱系和... 基于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运用知识图谱,引入空间性和时间性双重维度,在空间上横向考察政务新媒体研究的跨学科基础,在时间上纵向探析政务新媒体研究的议题变化,形成“学科基础-议题演变”的研究框架,探讨政务新媒体研究的知识谱系和议题变迁,发现:政务新媒体研究在空间维度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学科相对集中、跨机构的合作关系网络尚未完全形成、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多样且以案例研究为主的特征;在时间维度则展现出技术发展的逻辑,即“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新媒体”的议题演变。政务新媒体的未来研究应重点从技术逻辑的延伸看,应更多转向政务短视频,而在空间维度上则需要夯实研究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尝试,探索构建跨机构合作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新媒体 新媒体研究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知识图谱 议题变迁
下载PDF
甲醇汽油市场推广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新瑶 杜风光 刘钺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24期125-126,共2页
重点研究了甲醇汽油的使用安全性,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甲醇汽油的生产及使用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发展甲醇工业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甲醇汽油 使用安全性 应用概况 发展前景
下载PDF
拥抱理论抑或面向经验:媒介化研究的困境——评《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新瑶 胡翼青 《现代视听》 2020年第3期71-75,共5页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通过制度主义的分析路径,揭示出文化与社会越来越依赖于媒介逻辑,亦即媒介化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政治、宗教、游戏和惯习四个方面。作者致力于将媒介化建构成为一种中层理论,兼顾理论野心和实证审慎,这的确指明了... 《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通过制度主义的分析路径,揭示出文化与社会越来越依赖于媒介逻辑,亦即媒介化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政治、宗教、游戏和惯习四个方面。作者致力于将媒介化建构成为一种中层理论,兼顾理论野心和实证审慎,这的确指明了媒介化研究的未来,但同时也显示出了媒介化研究在抽象化和具体化之间进退两难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 媒介逻辑 制度主义
下载PDF
从媒介静力学到媒介动力学:否思“媒介偏向论”——媒介环境学经典理论重访之三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新瑶 胡翼青 《新闻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6-67,共12页
“媒介偏向”是伊尼斯用来回答“媒介如何影响社会”之问的关键概念,凝结了媒介环境学的世界观、哲学观和媒介观。“偏向论”认为,媒介的力量源于媒介自身的偏向。该理论因而具有媒介存在论的色彩。但是“偏向论”对媒介的理解,体现出... “媒介偏向”是伊尼斯用来回答“媒介如何影响社会”之问的关键概念,凝结了媒介环境学的世界观、哲学观和媒介观。“偏向论”认为,媒介的力量源于媒介自身的偏向。该理论因而具有媒介存在论的色彩。但是“偏向论”对媒介的理解,体现出实体主义本体论的反生成性和追求静态平衡的特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呼唤“媒介动力学”的提出,媒介不再是社会有机体稳定不变的组成部分,而是非线性的复杂动力系统,充满不可预测性,人与媒介的关系也从可把握的观察对象和难以觉察的背景,转变为不断变化和相互适应的“调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尼斯 媒介动力学 复杂系统 居间性/背景性 生成性
原文传递
连续与断裂:即时成像相机的死与生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新瑶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6-176,共21页
本研究借助历史分析和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即时成像相机如何在其功能性被完全替代的数字时代死而复生,重塑“新媒介”身份。传统胶片时代,即时成像相机在时间上的“即时显影”和空间上的“一步成像”让它获得抢占市场的优势,而逆信... 本研究借助历史分析和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即时成像相机如何在其功能性被完全替代的数字时代死而复生,重塑“新媒介”身份。传统胶片时代,即时成像相机在时间上的“即时显影”和空间上的“一步成像”让它获得抢占市场的优势,而逆信息化、不可复制、不可修改的断裂性则成为阻碍。但是当其优势被数码相机取代之时,连续性轰然倒塌,即时成像相机一方面抵抗数码,凭借看似退步实则不可替代的断裂性,作为“复古媒介”死而复生;另一方面,通过联结诸多行动者、弥合模拟/数码、新/旧之间的断裂,重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即时成像相机的死与生由此映照出了技术连续观和媒介二元论的失灵,也开启了一种理解媒介关系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数字 复古媒介 物的社会生命 媒介考古 媒介间性
原文传递
作为媒介性的可供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考察 被引量:50
7
作者 胡翼青 马新瑶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6,共11页
"可供性"进入传播学之后,功能主义和文化研究对其情有独钟,但都不约而同地将之等同于属性、功能、可能性或特性。但是,可供性不应该仅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只有厘清它在存在论上的意义才能抓住其理论价值。生成本体论的召唤... "可供性"进入传播学之后,功能主义和文化研究对其情有独钟,但都不约而同地将之等同于属性、功能、可能性或特性。但是,可供性不应该仅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只有厘清它在存在论上的意义才能抓住其理论价值。生成本体论的召唤让可供性和ANT的相遇成为必然。二者的对话启发学界从生成本体论和媒介本体论的角度思考可供性问题。从可供性与媒介性的关系来看,媒介只能是在连接其他元素,并让其他元素互为介质的时候,才成其为媒介,而媒介的生成,便是可供性的实现。"可供性"因而成为媒介之所以为媒介的前提,成为媒介性的第一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ANT 媒介性 生成本体论 媒介本体论
原文传递
“驯化回环”:手机抵抗者的“去驯化”实践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新瑶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85,共16页
在手机成为人类器官甚至人类成为手机附属的今天,手机抵抗却逐渐成为一类人的生活方式。本文从(去)驯化的理论视角切入手机抵抗实践,采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指向自身和指向技术是抵抗者常见的两种责任归... 在手机成为人类器官甚至人类成为手机附属的今天,手机抵抗却逐渐成为一类人的生活方式。本文从(去)驯化的理论视角切入手机抵抗实践,采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指向自身和指向技术是抵抗者常见的两种责任归因,他们通过分解“三重勾连”的策略展开手机抵抗,包括摆弄手机的物质实体、剪裁手机的文本内容、谋划手机的使用情境,旨在夺回对生活、工作、学习以及技术的掌控权,以使手机重回工具角色。然而,这种主体性的彰显在与手机及其所勾连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协商互动中遭遇重重阻碍,最终内化为一种个人声明和自我认同。“社会—技术”系统的参与将人与技术物的二维关系扭曲成一个没有尽头的“驯化回环”,结果只能是个体在反身性和技术的能动性之间完成“自我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驯化 媒介抵抗 社会—技术系统 三重勾连 协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