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论与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国昌 马晗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4,共10页
在解放区文艺政策的建构过程中,社论承担着引导和规范解放区文艺发展方向的独特功能。社论既是一种特殊的文艺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方式。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呈现出明显... 在解放区文艺政策的建构过程中,社论承担着引导和规范解放区文艺发展方向的独特功能。社论既是一种特殊的文艺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方式。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主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建构中心,后期则转换为以“工农兵方向”为建构路径,显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文艺发展的“大众化”追求。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中的社论,其实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文艺实践活动中探寻文化领导权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论 文艺政策 解放区 文化领导权 工农兵方向
下载PDF
寄情山水 抒发胸臆——试析《前赤壁赋》中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晗敏 《甘肃教育》 2012年第5期55-55,共1页
苏轼的《前赤壁赋》之所以成为古代散文的典范,除其妙趣横生、豪放不羁的文风外,还有其中包含的发人深思的哲理、意味深长的人生境界和文化内涵。作此文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
关键词 《前赤壁赋》 苏轼 自然情景 人生境界 审美意义
下载PDF
命运漩涡中的挣扎与追求——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晗敏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6-39,共4页
刘醒龙在小说《天行者》中,以民办教师三次"转正"为线索,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于校长等扎根偏远山村的界岭小学,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和生存境况,倾诉了民办教师的命运遭际和精神追求,凸现了作者对20世纪后半叶我国最低层知识分子... 刘醒龙在小说《天行者》中,以民办教师三次"转正"为线索,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于校长等扎根偏远山村的界岭小学,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和生存境况,倾诉了民办教师的命运遭际和精神追求,凸现了作者对20世纪后半叶我国最低层知识分子群体——民办教师们生命韧性的颂扬和精神本质的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行者》 民办教师 生存境况 精神追求
下载PDF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晗敏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11期28-30,共3页
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自创作发表之初便因风格独特而广受读者欢迎。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徐志摩的诗歌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褒贬而流传至今,《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经典"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 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自创作发表之初便因风格独特而广受读者欢迎。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徐志摩的诗歌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褒贬而流传至今,《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经典"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青睐。本文将回顾徐志摩诗歌在不同时代中教科书的选编情况,阐释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 经典化
下载PDF
天水方言对古汉语词汇的继承举隅
5
作者 马晗敏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23-24,28,共3页
天水方言词汇继承了一部分古汉语词汇,本文对天水方言中保留的部分古汉语词汇作考察分析。
关键词 天水方言 古汉语词汇 继承
下载PDF
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率现象透析
6
作者 马晗敏 《甘肃教育》 2011年第2期30-30,共1页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多:有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不当,训练又不成体系;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写不出有新意、有内涵的文章。这些不同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多:有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不当,训练又不成体系;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写不出有新意、有内涵的文章。这些不同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从教育教学目标去考量,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可归源于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中心、作文教学附庸在阅读教学中和教师的不作为行为当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效率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浅析《缀网劳蛛》中的“破网”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7
作者 马晗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10年第6期8-10,共3页
许地山《缀网劳蛛》通过描述主人公尚洁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破网"哲学。这种哲学是作者综合了儒释道和基督多种宗教文化,对主人公"人生多苦"命运的诠释和对苦难的感知与思索。表面上,这种哲学是消... 许地山《缀网劳蛛》通过描述主人公尚洁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破网"哲学。这种哲学是作者综合了儒释道和基督多种宗教文化,对主人公"人生多苦"命运的诠释和对苦难的感知与思索。表面上,这种哲学是消极悲观的,实则蕴涵了积极向上、乐观自由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生就像蜘蛛结网,网总是残缺不全的,人应该像蜘蛛那样不停地补缀命运之网。"破网"哲学体现了一种面对困境不畏惧退缩、主动迎接、坚韧不屈的内在精神,它不仅给"五四"时期萎靡颓唐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对今天浮躁不安的人们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网”哲学 宗教文化 人生态度
下载PDF
《两地书》语言的艺术化表达
8
作者 马晗敏 《语文教学通讯》 2022年第4期86-88,共3页
《两地书》是许广平与鲁迅的个人书信集,记述了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到恋人关系转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其书写语言除具备私人信件明显的抒情性特点外,还包含着政论语言和文艺语言逻辑严密、幽默诙偕、生动形象、说理性强的特点,加之多种... 《两地书》是许广平与鲁迅的个人书信集,记述了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到恋人关系转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其书写语言除具备私人信件明显的抒情性特点外,还包含着政论语言和文艺语言逻辑严密、幽默诙偕、生动形象、说理性强的特点,加之多种辞格的糅合使用,彰显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超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地书》 鲁迅 许广平 艺术化 语言表达
下载PDF
回看电影《林家铺子》:跨时代的艺术呈现——谈小说《林家铺子》的改编
9
作者 马晗敏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4期52-54,共3页
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 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将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上映并使之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为其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时代主题思想转换、人物形象塑造、细节呈现几方面分析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后的差异化艺术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家铺子》 小说 电影 差异化
下载PDF
宗教情怀与现实人生的完美结合——试析《春桃》生命意识的体现
10
作者 马晗敏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10期80-82,共3页
许地山后期创作的作品《春桃》,历来被认为是其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表面看,该篇一扫作者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把笔触伸向了中国当时普通民众的现实人生,通过塑造春桃这个人物形象,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品... 许地山后期创作的作品《春桃》,历来被认为是其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表面看,该篇一扫作者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把笔触伸向了中国当时普通民众的现实人生,通过塑造春桃这个人物形象,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品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宗教,但其中仍然隐含着作者的宗教情怀,流露了他徘徊于宗教净土与世俗烟火之间的迷恫困惑的心理意绪。本文将从宗教精神和现实人生两个视角解读《春桃》中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现实人生 生命意识
下载PDF
浅谈《陈奂生上城》的叙事风格
11
作者 马晗敏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12期44-46,共3页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作者通过对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所经历的"奇遇"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普通农民的典型形象。本文通过叙事场景、情节构思、叙...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作者通过对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所经历的"奇遇"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普通农民的典型形象。本文通过叙事场景、情节构思、叙事视角运用几方面来分析作品的叙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奂生上城》 叙事风格
下载PDF
思想者的情感世界:作为文学创作的《两地书》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晗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18年第6期24-29,共6页
《两地书》是鲁迅与许广平的私人书信集,记述了二人从师生到恋人关系转变过程中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也记载了大量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信息。其中承载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击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和参与社会改革的理想情怀。... 《两地书》是鲁迅与许广平的私人书信集,记述了二人从师生到恋人关系转变过程中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也记载了大量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信息。其中承载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击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和参与社会改革的理想情怀。更体现了"大文学"意义上的"文学"追求。通过对鲁迅婚恋观、写作心态和思想变化等方面的分析,探究《两地书》的"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两地书》 思想内涵 文学性
下载PDF
“买卖”背后的故事——老舍早期佚作《一号儿买卖》的文学史意义
13
作者 马晗敏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1期262-271,共10页
《一号儿买卖》是老舍早期散佚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老舍的佚文阐释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史意义①。自从《老舍全集》于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学术界对老舍佚文的钩沉辑录、考证辨析就主要集中在老舍抗战及战后十余年... 《一号儿买卖》是老舍早期散佚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老舍的佚文阐释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史意义①。自从《老舍全集》于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学术界对老舍佚文的钩沉辑录、考证辨析就主要集中在老舍抗战及战后十余年的文学实践中,而对老舍早期赴异邦旅行讲学、回国后在齐鲁大学任教等阶段的文学活动关注较少。因此,《一号儿买卖》的发现既可以弥补老舍早期文学创作活动中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也可以由此思考老舍早期小说创作的材料来源和主题凝聚等艺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意义 文献史料 文学实践 齐鲁大学 早期文学创作 材料来源 老舍 考证辨析
原文传递
社论:解放区特殊的文艺政策建构
14
作者 郭国昌 马晗敏 《新华文摘》 2023年第21期164-164,共1页
在《西北师大学报》2023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解放区文艺政策的建构过程中,社论承担着引导和规范解放区文艺发展方向的独特功能。社论既是一种特殊的文艺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方式。社论在解放区文艺活动中呈现明... 在《西北师大学报》2023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解放区文艺政策的建构过程中,社论承担着引导和规范解放区文艺发展方向的独特功能。社论既是一种特殊的文艺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方式。社论在解放区文艺活动中呈现明显的过渡性。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在解放区前期文艺活动中,社论的文艺政策功能发挥得更充分,对文艺创作的规范和对文艺运动的引导更明确和具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座谈会 解放区文艺 文艺政策 文艺创作 西北师大 文艺运动 文艺活动 独特功能
原文传递
《两地书》的文体特征
15
作者 马晗敏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53-58,共6页
文体作为文学研究的视角之一,其所关注的对象范围涵盖传统"纯文学"文类界定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而"大文学"视野对研究书信之类的应用文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对原信重新抄写后... 文体作为文学研究的视角之一,其所关注的对象范围涵盖传统"纯文学"文类界定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而"大文学"视野对研究书信之类的应用文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对原信重新抄写后的公开出版物,重抄、修改、对当时的原信笔墨进行再次确认等一系列工作可被视作一种"创作"过程,其中体现出作者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两地书》进入公众视野后深受读者追捧,阅读后极易产生与作者同喜同悲的审美体验。作者打破传统书信写作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抒情时采用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手法,使得"书信"明显具有鲁迅杂文的特征,甚至弥补了杂文创作中的不足,在诉说个人生活经历及体悟的同时交织着对时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反思,体现了变革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两地书》 文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